本书写作缘由及影视化改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各位读者朋友,感谢一路追随。这两天在看房子,有点累,先歇一歇。同时,也因为故事发展到现在了,还有大概10万字就要结尾,后面的内容,写起来越发的仔细小心,所以我先休整下。也趁这个机会,说说我写这本书的一些感受吧。
这小说,实际上七八年前,还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遇到的一个社会新闻事件,让我很有感触的一个新闻事件。后来几年一直在内心,久久不能忘记。直到2015年那会儿,我受报社安排,去北京采访全国两会。那段时间,每天昏天暗地地跑会场,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每天还要写稿子发回报社。几乎每天晚上都是一两点睡觉,次日早晨五六点便要起床,准备新的挑战——围追代表委员。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概半个月,才稍微轻松不少。正好借着休息的时间,我去拜访了北京几个出版社的朋友,一起见个面吃吃饭喝喝茶。他们都是我多年的朋友。
其中一个朋友是在北京非常有名的一家畅销书出版社上班。我们约在朝阳区见面吃饭。晚上吃的川菜——他知道我的口味。我们聊到小说,聊到写作,聊到出版行业的情况,因为我以前刚毕业时,也在出版社工作过,做过策划编辑,也结识过不少的知名作者。我们说起话来,便无拘无束,尽管都是第一次见面奔现。
我们自然是聊到写作作品上。他问我有什么新作没有,我说有。其时,我手里有两本作品,一本是讲述毕业后,四个大学同学进入社会走上各行各业打拼、追逐梦想的辛酸往事。另一本是短篇故事集(有多篇被知名公号转载)。他比较有兴趣,让我回头发给他,他去申请选题会报题,可惜那时候,这两本都已经答应签约给了另一家出版公司。
他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遗憾。问我还有啥作品么。我说有一个,就是目前这个小说的原型,我想写一本小说。他当时说好,让我回头准备一个故事梗概给他,他先去报选题。
一切都似乎很顺利。回到重庆后,我开始写故事梗概。我花了快两个月时间,查找资料,尤其是查找上世纪70年代,重庆和四川方面知青下乡的相关资料,以及同时期的全国知青的相关资料,另外还查找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大的历史事件,还有政策走向。——这一切,都将作为我这个小说的时代背景。这样初步就确立了这个小说,所树立起来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要反映,在上世纪1978年后,中国接下来的三四十年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悲欢喜乐,人们的生活工作等等。
一句话说就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时代的变革背后,有无数个小人物的命运历程。
基本确立这个原则后,开始架构小说。
我从2015年五六月开始,写这个故事的梗概。一共写了20集,成为整个故事的梗概。这20集的梗概,一共3万多字。写了差不多两个月。这两个月里,写一下停一下,因为需要考虑人物的性格塑造,考虑故事情节的推动,考虑某一个细节的合理性,甚至要考虑影视化如何呈现较好。
最难考虑的就是:男女主角的情感最后破裂,该如何有个爆发点。是的,就是这个原因。我记得大学时候的中文写作课时,教授讲过,两个人的感情破裂,不管前面如何藕断丝联,最后要彻底拜拜时候,绝对会有一个引爆的东西。也就是最后一根稻草,该如何压垮!
就这么慢慢打磨,20集的梗概,写了大概两个月。然后又写了大概3万字开篇,也就是目前看到的前面几万字,本书的前三章。之后便发给北京的编辑朋友,等待出版社选题会通过。等了大概两个月,编辑朋友发来消息,说很遗憾,选题会没过。大概理由是:我不是知名作家,尽管我之前出版过几本小说,领导说只做“大作家”的。其次,选题偏向影视化,但他们目前需要青春偶像剧影视方向的。我这个作品,更适合“正午阳光”团队之类的去做。第三,他们觉得风险有点大,暂时先不考虑。如果想出版,可以,但是版税没有。其实就是免费给。
我听到这个消息,只给编辑朋友发了一个笑脸过去,说,谢谢兄弟,费心啦。
接下来,为生活奔波,也就没把这个写作提上日程。接下来几年,风里走雨里去的,在重庆一直为诗和远方打拼,偶尔会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文章,发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赚取一些关注或者赞赏互动,倒也不亦乐乎。但心中,仍然会有一些遗憾,还是想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趁现在年轻,精力尚可。
想归想,直到2019年,我开始正式动笔写这个故事。并参加征文大赛。写了一两万字,便有后台便有签约消息了。和十年前,我在起点写《人事局长》这个小说一样。
只不过,忙于生活,加上那时候孩子才刚一岁多,需要人照顾,所以我更新起来也断断续续。很多次写着写着,昏昏欲睡。
即便来了不少次推荐,但我依旧不能保证每天都更新。成绩自然也就不太理想,加上这个作品的风格,也并非现今横行于世的“爽文”,后台数据自然也就不太理想。好在我并没把这个当回事,一心只是想着好好写完这个故事,然后一个写作旅程便告一段落。
我这么多年的写作过程,其实一直很享受,很愉悦。写这本书,有时候时间充足,一天更新8000字,有时候一天2000字。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历练自己的过程。不管是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内容架构、叙事方式,等等,都是一次自我反省的过程。时至今日,已经快60万字,越发觉得写作就是一门技术活。也就越发明白,这些写作成绩好的作者们,真的是不简单的。
这本书写到30万字时,我曾请一个朋友帮我打印了一本出来。原本是邮寄给我的老母亲读一读。老母亲今年65岁,熟读四大名著,尤其《红楼梦》。我少年时,家里有一本竖版《红楼梦》,便是母亲再读。可惜后来被我撕了折纸飞机去了。
我准备邮寄过去,让老母亲提提意见,顺便让她消磨一下时间。只是后来打印出来后,发现太厚了一本,邮寄不太方面。后来想着等全部写完之后,修改之后,重新打印字体小一点,再邮寄过去。
与此同时,北京一家影视公司通过朋友找到我,希望做我们的影视改编。我推荐给阅文集团的影视版权朋友对接,后来我了解到并没有谈拢,大抵是价格上没有谈好。这也没关系,好饭不怕晚。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关注到这个小说的商业影视化的潜力。
而我,越往后写,越来越觉得这个小说的影视潜力巨大。所以,我在简介里写到,它是中国西南的《大江大河》。而我内心觉得,它是一部很适合正午阳光团队改编的作品。我一直在等待,有一个懂它的影视团队,来将它好好影视化。尽管我写作过程里,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影视改编的可能性,从而对写作内容的把控,也更多的考虑文字的影视化处理。
这是一个商业写作者必须面对的,也必须学会的写作技巧。否则,文学便会搞成自嗨。那写作者,就真成了酸腐文人了。我可不想这样。
北京那家影视化合作没谈拢后,我曾试图找过原本的内容对接编辑聊此书。只可惜一年的时间里,我不善言辞,仅有的两次在网上打招呼,也基本没等来回应,直到编辑离职,依然没等到回应。后来我想,一来或许编辑忙,再者我并非网文大神,编辑也自然不会关注我。
当然,作为一个十年写作者,我内心自然也会傲娇清高。我自认为,以我对网文或者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并没有些人理解得透彻,但我自己的作品,我能清晰的知道它的价值定位在哪里,或者说它价值的最大化的“点”在哪里。再换句话说,我知道,影视化的操作,会使得这个作品的价值最大化。
我并非敝帚自珍。我内心深知,假如这个作品,有区区几万元的订阅,于我而言,也并无太多改变我生活的可能性。而我,在炒股的大军里,早当了好几茬韭菜,被割了又割,何止这区区几万?
所以,在此后,我便是一个孤独的写作者。为爱写作,能量无限。多年的文友也多次建议我直接太监,反正订阅不高,数据不好。但我依然坚持写,只要有时间,便写几千字更新。哪怕没有一个人看,依然更新。
我相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有一天,会有人能懂这个作品。即便再过三十年没人懂,那就当成我的练手的,留给我的闺女吧。
这样想来,我越发觉得写作便是一种乐趣。尤其是我并没有其他太多爱好。不抽烟,不赌博,不piao不泡,偶尔和几个朋友喝喝夜啤酒,或者安静看看书。写作,便是最大的乐趣了。没有太多的功利心,反倒写起来更加顺畅,更加踏实。
今晚11点一看,59万多字了。这么着急更新,自然是写不出来一章的,而且也不想敷衍,索性断更一次。写写这本书的写作历程吧。
还是那句话,不会太监。20集的梗概用完之后,可能还会将一些主要人物的故事发展开来,发散开来,继续写。也就是大家说的“开副本”。我也注意到了,目前的故事里,好几个人物其实蛮有趣的,写作空间也很大,后面开副本时,也能很好发散。
比如“何了了”、“刘浩所长”、“胡芳和魏无极”、“刘仁义在南方的故事”···每一个人人物背后,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他们,所串连起来的,恰好是1978年后的中国里,飞速发展下的代表人物。
这些故事完整串联,便是这个小说影视化的最好体现。影视化参照可能性有《金婚》、《父母爱情》、《大江大河》、《甜蜜蜜》等等。这让我想起,我在打印给我母亲的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那句话:
人的苦难生活,是给时代的画作描白。
谨以此书献给父辈们的青春岁月。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最初缘由。我想写一下我们的父辈,写一写他们的年代。希望能被看见,并被热爱。以此为记。
刘浩学长,2021年4月19日凌晨12点52分,写于重庆。
各位读者朋友,感谢一路追随。这两天在看房子,有点累,先歇一歇。同时,也因为故事发展到现在了,还有大概10万字就要结尾,后面的内容,写起来越发的仔细小心,所以我先休整下。也趁这个机会,说说我写这本书的一些感受吧。
这小说,实际上七八年前,还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遇到的一个社会新闻事件,让我很有感触的一个新闻事件。后来几年一直在内心,久久不能忘记。直到2015年那会儿,我受报社安排,去北京采访全国两会。那段时间,每天昏天暗地地跑会场,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每天还要写稿子发回报社。几乎每天晚上都是一两点睡觉,次日早晨五六点便要起床,准备新的挑战——围追代表委员。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概半个月,才稍微轻松不少。正好借着休息的时间,我去拜访了北京几个出版社的朋友,一起见个面吃吃饭喝喝茶。他们都是我多年的朋友。
其中一个朋友是在北京非常有名的一家畅销书出版社上班。我们约在朝阳区见面吃饭。晚上吃的川菜——他知道我的口味。我们聊到小说,聊到写作,聊到出版行业的情况,因为我以前刚毕业时,也在出版社工作过,做过策划编辑,也结识过不少的知名作者。我们说起话来,便无拘无束,尽管都是第一次见面奔现。
我们自然是聊到写作作品上。他问我有什么新作没有,我说有。其时,我手里有两本作品,一本是讲述毕业后,四个大学同学进入社会走上各行各业打拼、追逐梦想的辛酸往事。另一本是短篇故事集(有多篇被知名公号转载)。他比较有兴趣,让我回头发给他,他去申请选题会报题,可惜那时候,这两本都已经答应签约给了另一家出版公司。
他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遗憾。问我还有啥作品么。我说有一个,就是目前这个小说的原型,我想写一本小说。他当时说好,让我回头准备一个故事梗概给他,他先去报选题。
一切都似乎很顺利。回到重庆后,我开始写故事梗概。我花了快两个月时间,查找资料,尤其是查找上世纪70年代,重庆和四川方面知青下乡的相关资料,以及同时期的全国知青的相关资料,另外还查找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大的历史事件,还有政策走向。——这一切,都将作为我这个小说的时代背景。这样初步就确立了这个小说,所树立起来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要反映,在上世纪1978年后,中国接下来的三四十年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悲欢喜乐,人们的生活工作等等。
一句话说就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时代的变革背后,有无数个小人物的命运历程。
基本确立这个原则后,开始架构小说。
我从2015年五六月开始,写这个故事的梗概。一共写了20集,成为整个故事的梗概。这20集的梗概,一共3万多字。写了差不多两个月。这两个月里,写一下停一下,因为需要考虑人物的性格塑造,考虑故事情节的推动,考虑某一个细节的合理性,甚至要考虑影视化如何呈现较好。
最难考虑的就是:男女主角的情感最后破裂,该如何有个爆发点。是的,就是这个原因。我记得大学时候的中文写作课时,教授讲过,两个人的感情破裂,不管前面如何藕断丝联,最后要彻底拜拜时候,绝对会有一个引爆的东西。也就是最后一根稻草,该如何压垮!
就这么慢慢打磨,20集的梗概,写了大概两个月。然后又写了大概3万字开篇,也就是目前看到的前面几万字,本书的前三章。之后便发给北京的编辑朋友,等待出版社选题会通过。等了大概两个月,编辑朋友发来消息,说很遗憾,选题会没过。大概理由是:我不是知名作家,尽管我之前出版过几本小说,领导说只做“大作家”的。其次,选题偏向影视化,但他们目前需要青春偶像剧影视方向的。我这个作品,更适合“正午阳光”团队之类的去做。第三,他们觉得风险有点大,暂时先不考虑。如果想出版,可以,但是版税没有。其实就是免费给。
我听到这个消息,只给编辑朋友发了一个笑脸过去,说,谢谢兄弟,费心啦。
接下来,为生活奔波,也就没把这个写作提上日程。接下来几年,风里走雨里去的,在重庆一直为诗和远方打拼,偶尔会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文章,发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赚取一些关注或者赞赏互动,倒也不亦乐乎。但心中,仍然会有一些遗憾,还是想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趁现在年轻,精力尚可。
想归想,直到2019年,我开始正式动笔写这个故事。并参加征文大赛。写了一两万字,便有后台便有签约消息了。和十年前,我在起点写《人事局长》这个小说一样。
只不过,忙于生活,加上那时候孩子才刚一岁多,需要人照顾,所以我更新起来也断断续续。很多次写着写着,昏昏欲睡。
即便来了不少次推荐,但我依旧不能保证每天都更新。成绩自然也就不太理想,加上这个作品的风格,也并非现今横行于世的“爽文”,后台数据自然也就不太理想。好在我并没把这个当回事,一心只是想着好好写完这个故事,然后一个写作旅程便告一段落。
我这么多年的写作过程,其实一直很享受,很愉悦。写这本书,有时候时间充足,一天更新8000字,有时候一天2000字。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历练自己的过程。不管是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内容架构、叙事方式,等等,都是一次自我反省的过程。时至今日,已经快60万字,越发觉得写作就是一门技术活。也就越发明白,这些写作成绩好的作者们,真的是不简单的。
这本书写到30万字时,我曾请一个朋友帮我打印了一本出来。原本是邮寄给我的老母亲读一读。老母亲今年65岁,熟读四大名著,尤其《红楼梦》。我少年时,家里有一本竖版《红楼梦》,便是母亲再读。可惜后来被我撕了折纸飞机去了。
我准备邮寄过去,让老母亲提提意见,顺便让她消磨一下时间。只是后来打印出来后,发现太厚了一本,邮寄不太方面。后来想着等全部写完之后,修改之后,重新打印字体小一点,再邮寄过去。
与此同时,北京一家影视公司通过朋友找到我,希望做我们的影视改编。我推荐给阅文集团的影视版权朋友对接,后来我了解到并没有谈拢,大抵是价格上没有谈好。这也没关系,好饭不怕晚。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关注到这个小说的商业影视化的潜力。
而我,越往后写,越来越觉得这个小说的影视潜力巨大。所以,我在简介里写到,它是中国西南的《大江大河》。而我内心觉得,它是一部很适合正午阳光团队改编的作品。我一直在等待,有一个懂它的影视团队,来将它好好影视化。尽管我写作过程里,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影视改编的可能性,从而对写作内容的把控,也更多的考虑文字的影视化处理。
这是一个商业写作者必须面对的,也必须学会的写作技巧。否则,文学便会搞成自嗨。那写作者,就真成了酸腐文人了。我可不想这样。
北京那家影视化合作没谈拢后,我曾试图找过原本的内容对接编辑聊此书。只可惜一年的时间里,我不善言辞,仅有的两次在网上打招呼,也基本没等来回应,直到编辑离职,依然没等到回应。后来我想,一来或许编辑忙,再者我并非网文大神,编辑也自然不会关注我。
当然,作为一个十年写作者,我内心自然也会傲娇清高。我自认为,以我对网文或者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并没有些人理解得透彻,但我自己的作品,我能清晰的知道它的价值定位在哪里,或者说它价值的最大化的“点”在哪里。再换句话说,我知道,影视化的操作,会使得这个作品的价值最大化。
我并非敝帚自珍。我内心深知,假如这个作品,有区区几万元的订阅,于我而言,也并无太多改变我生活的可能性。而我,在炒股的大军里,早当了好几茬韭菜,被割了又割,何止这区区几万?
所以,在此后,我便是一个孤独的写作者。为爱写作,能量无限。多年的文友也多次建议我直接太监,反正订阅不高,数据不好。但我依然坚持写,只要有时间,便写几千字更新。哪怕没有一个人看,依然更新。
我相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有一天,会有人能懂这个作品。即便再过三十年没人懂,那就当成我的练手的,留给我的闺女吧。
这样想来,我越发觉得写作便是一种乐趣。尤其是我并没有其他太多爱好。不抽烟,不赌博,不piao不泡,偶尔和几个朋友喝喝夜啤酒,或者安静看看书。写作,便是最大的乐趣了。没有太多的功利心,反倒写起来更加顺畅,更加踏实。
今晚11点一看,59万多字了。这么着急更新,自然是写不出来一章的,而且也不想敷衍,索性断更一次。写写这本书的写作历程吧。
还是那句话,不会太监。20集的梗概用完之后,可能还会将一些主要人物的故事发展开来,发散开来,继续写。也就是大家说的“开副本”。我也注意到了,目前的故事里,好几个人物其实蛮有趣的,写作空间也很大,后面开副本时,也能很好发散。
比如“何了了”、“刘浩所长”、“胡芳和魏无极”、“刘仁义在南方的故事”···每一个人人物背后,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他们,所串连起来的,恰好是1978年后的中国里,飞速发展下的代表人物。
这些故事完整串联,便是这个小说影视化的最好体现。影视化参照可能性有《金婚》、《父母爱情》、《大江大河》、《甜蜜蜜》等等。这让我想起,我在打印给我母亲的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那句话:
人的苦难生活,是给时代的画作描白。
谨以此书献给父辈们的青春岁月。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最初缘由。我想写一下我们的父辈,写一写他们的年代。希望能被看见,并被热爱。以此为记。
刘浩学长,2021年4月19日凌晨12点52分,写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