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争着捐监的玩家们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原来就在二月初,太子突然向朝廷上书,为了缓解朝廷的财政困难,太子请求朝廷开放捐监。
所谓的捐监,就是允许普通百姓向朝廷捐钱,然后就能获得一个国子监的监生资格。
按照东宫的奏折,国子监人数最多的时候就是上皇的开元年间,那时候整个国子监足足有上千名的监生在国子监读书。
但是现在国子监只有百余学子在读书,国子监完全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
按照太子的奏章,每一个监生名额定价五十旦粮食,也可以用相应米价的钱来捐这个监生的名额。
如今一旦粮食的价格差不多是五百钱,按照这个钱粮换算的话,捐一个监生的资格差不多是两万五千钱。
而一个普通七品官员的定俸是两千钱,按照这个算法只需要一个捐监的钱,朝廷就能够给一个七品官员发一年的俸禄。
这个奏章很快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讨论,虽然目前皇帝和宰相对于捐监这件事都一言不发,但是朝廷上下已经因为这件事讨论起来了。
第一个对这件事表示反对的,竟然是主管国家财政的度支郎第五琦。
第五琦向朝廷上书,认为朝廷开放捐监,是对于朝廷制度的破坏,这些监生虽然不能直接入朝为官,但是依然会对朝廷的选官制度造成巨大的破坏。
而国子监原本是朝廷培养官员的地方,虽然因为朝廷的科举制度,导致如今国子监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但是只要通过上三舍的国子监内部考试,依然是可以获得授官资格的。
这样出售监生的资格,也会让大量不具有能力的人混入国子监,甚至侥幸通过国子监的考试而得到了朝廷的职位,那这些花钱买了监生资格的人,自然会想办法将投入的钱再赚回来。
很显然第五琦这个反对也是有道理的,作为掌管度支的官员,而且大家都说他是太子一党,现在却旗帜鲜明的反对捐监的政策。
不过比起第五琦的反对,东宫这边支持的声音更大。
朝廷如今连官员俸禄都快要发不起了,更不要说还要维持朝廷开支,这些都是不小的费用。
眼看着河南道的安庆绪闹得越来越厉害,河东的史思明父子也公开旗帜反唐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漕运才能恢复正常。
朝廷这时候不开放捐监,什么时候才能补发官员的俸禄呢?难不成以后还要拖延士兵的军饷吗?
太子的这个办法虽然也有弊端,但是一个监生的资格还是能够让长安甚至关中的富人掏钱的,有了这么一大笔的钱补充进国库,就可以缓解现在朝廷的财政困难。
而且对于朝廷来说,国子监的校舍是现成的,也不需要再修建更多的校舍,甚至对于很多富人来说,一个监生的身份并不是为了去国子监读书,只是需要这么一个读书人的身份罢了,完全可以不去国子监读书。
作为御史,捐监这件事自然也在御史台激烈的讨论了一番。
韦应物倒是认为开放捐监并不会影响朝廷,反正国子监如今大部分的校舍也都是空着的,反而可以解决朝廷拖欠官员俸禄的问题。
但是今天提到这件事,顾况依然是激烈的反对,顾况说道:
“国子监虽然现在衰败了,但是在国初也是很多名大臣的入仕之路,今天朝廷能为了钱出售监生资格,明天也可能为了钱出售朝廷的职位,这样的风气是绝对不能开的!”
韦应物叹息说道:“可是朝廷已经困难到这个地步,都快要发不起官员俸禄了,你我都知道如今在京官员的惨状了,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顾况说道:“义博兄,你最近去过状元公的万年县吗?”
韦应物摇了摇头,自从上一次上元灯会之后,韦应物知道王成伟公务繁忙,就没有再去打扰王成伟。
顾况说道:“万年县在王兄上任的时候,你我都是知道的,那时候万年县衙门是穷到什么样子。”
韦应物点点头,王成伟上任万年县的时候,万年县遭遇了雪灾,百姓都没有地方过冬,整个万年县衙门穷的连胥吏的赏钱都发不出来。
但是在王成伟上任万年县之后,如今万年县已经是京畿诸县中财政最好的县了,前几日万年县还招募了一批维持治安的巡街使,据说待遇相当的优厚,引来了很多人报名。
甚至现在长安城中有这样的说法,“宁做万年吏,不做长安官”,由此可见如今在万年县的待遇丰厚。
韦应物叹息一声说道:“谁不知道王兄的办法好,可是如今长安也哪里有人能用王兄的办法啊。”
王成伟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管子所说的“殖产兴业”。
王成伟将每个坊内的市集和倒塌的房屋拆掉,用来招募工商业主来开办各种工坊。
长安的各个坊本来就有很多的人口,这些百姓本来就是不错的劳动力。
王成伟招募过来的玩家商人玩家们,在长安开办的工坊很快就生产出大量的产品来。
陇右的技术加上长安的劳动力,再加上长安是大唐最重要的市场,万年县的工坊自然是生意兴隆,而靠着从这些工坊收取的租金和商税,都让万年县赚盆满钵满。
如今万年县的繁华都是韦应物能够看到的,这些工坊也带动了万年县的百姓收入,增加了坊市的繁华程度。
万年县繁华的秘密也很简单,但是韦应物知道这可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事情。
如今长安其余的县,也想要学着万年县来殖产兴业,但是这些县要么没办法腾空出这么多的土地,又或者腾空出来的土地很快就被本地豪强大族占据,这些豪强大族占了土地也没有开办工坊,只是想要侵占这些土地,根本搞不出什么像样的产业来。
相比之下,王成伟这样能够将所有的土地都租出去,都建成盈利的工坊,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顾况说道:“堂堂东宫太子,不想着正道为朝廷开源,却都想着卖官鬻爵这样的歪门邪道,这岂是大唐之福?”
韦应物这下子更没话说了,无论如何东宫的这个建议实在是太上不来台面了,而且这个捐监的提议,其中可以操作的空间也太大了一点,未尝不是东宫有自己的私心。
不过虽然有第五琦和顾况这样的大臣反对,但是朝廷确实遭遇了财政困境,皇帝和政事堂最后还是同意,按照东宫的建议允许百姓捐钱购买监生的名额。
不过宰相张镐提出,捐监如果滥发,会对国子监的威信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这一次捐监的名额控制在一千人,这样也能够帮助朝廷渡过难关,也不会滥发国子监的名额。
而另外一名宰相苗晋卿也提出,如果朝廷接受捐监的是粮食,那么就会导致长安的粮食价格上升,会让长安百姓的日子更加难过,所以要求捐监所用的必须是钱或者丝绢这样的货币,而不能直接捐粮食。
政事堂的建议也被附属在旨意中,皇帝宣布交给东宫来出售这一次监生名额,合计增加国子监的员额一千,按照一个监生名额两万五千钱来算,这就是两千五百万钱!
这笔钱对于鼎盛时期的大唐收入来说并不多,但是对于如今连官员俸禄都发不起的大唐来说,这也算是一笔救急的钱了。
东宫很快喜气洋洋的开始筹备起这件大事,由当今太子,弘王李俶亲自挂帅,在东宫前腾出了几个空房子来,专门挂上了捐监的牌子,开始大张旗鼓的在长安宣布可以用钱来捐监生的名额。
两万五千钱,其实对于长安的富人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太多的钱。
长安富甲天下,巨富不计其数,其中也有不少是想要进入国子监混一个监生名额的。
虽然现在的读书人看不起国子监,认为国子监考试出来当官不是正途,但是国子监的招牌依然响亮,也只有朝廷大员和公卿贵族的子弟,才能荫补进入国子监读书。
别的不说,国子监的博士就是普通人根本请不到的名师,普通商人哪里有资格让这些大儒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
国子监上三舍的考试算通过率不高,每年只有一二成的监生能够通过。
但是比起科举考试残酷的淘汰率,这个通过率可是要太高了,如果好好读书未必不能通过上三舍的考试,那可就不一样了,那就有了做官资格!
很快,东宫门口负责捐监的房子就挤满了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捧着钱,求着捐一个监生的资格。
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早就得到消息,从陇右带着钱赶过来的玩家了。
原来就在二月初,太子突然向朝廷上书,为了缓解朝廷的财政困难,太子请求朝廷开放捐监。
所谓的捐监,就是允许普通百姓向朝廷捐钱,然后就能获得一个国子监的监生资格。
按照东宫的奏折,国子监人数最多的时候就是上皇的开元年间,那时候整个国子监足足有上千名的监生在国子监读书。
但是现在国子监只有百余学子在读书,国子监完全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
按照太子的奏章,每一个监生名额定价五十旦粮食,也可以用相应米价的钱来捐这个监生的名额。
如今一旦粮食的价格差不多是五百钱,按照这个钱粮换算的话,捐一个监生的资格差不多是两万五千钱。
而一个普通七品官员的定俸是两千钱,按照这个算法只需要一个捐监的钱,朝廷就能够给一个七品官员发一年的俸禄。
这个奏章很快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讨论,虽然目前皇帝和宰相对于捐监这件事都一言不发,但是朝廷上下已经因为这件事讨论起来了。
第一个对这件事表示反对的,竟然是主管国家财政的度支郎第五琦。
第五琦向朝廷上书,认为朝廷开放捐监,是对于朝廷制度的破坏,这些监生虽然不能直接入朝为官,但是依然会对朝廷的选官制度造成巨大的破坏。
而国子监原本是朝廷培养官员的地方,虽然因为朝廷的科举制度,导致如今国子监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但是只要通过上三舍的国子监内部考试,依然是可以获得授官资格的。
这样出售监生的资格,也会让大量不具有能力的人混入国子监,甚至侥幸通过国子监的考试而得到了朝廷的职位,那这些花钱买了监生资格的人,自然会想办法将投入的钱再赚回来。
很显然第五琦这个反对也是有道理的,作为掌管度支的官员,而且大家都说他是太子一党,现在却旗帜鲜明的反对捐监的政策。
不过比起第五琦的反对,东宫这边支持的声音更大。
朝廷如今连官员俸禄都快要发不起了,更不要说还要维持朝廷开支,这些都是不小的费用。
眼看着河南道的安庆绪闹得越来越厉害,河东的史思明父子也公开旗帜反唐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漕运才能恢复正常。
朝廷这时候不开放捐监,什么时候才能补发官员的俸禄呢?难不成以后还要拖延士兵的军饷吗?
太子的这个办法虽然也有弊端,但是一个监生的资格还是能够让长安甚至关中的富人掏钱的,有了这么一大笔的钱补充进国库,就可以缓解现在朝廷的财政困难。
而且对于朝廷来说,国子监的校舍是现成的,也不需要再修建更多的校舍,甚至对于很多富人来说,一个监生的身份并不是为了去国子监读书,只是需要这么一个读书人的身份罢了,完全可以不去国子监读书。
作为御史,捐监这件事自然也在御史台激烈的讨论了一番。
韦应物倒是认为开放捐监并不会影响朝廷,反正国子监如今大部分的校舍也都是空着的,反而可以解决朝廷拖欠官员俸禄的问题。
但是今天提到这件事,顾况依然是激烈的反对,顾况说道:
“国子监虽然现在衰败了,但是在国初也是很多名大臣的入仕之路,今天朝廷能为了钱出售监生资格,明天也可能为了钱出售朝廷的职位,这样的风气是绝对不能开的!”
韦应物叹息说道:“可是朝廷已经困难到这个地步,都快要发不起官员俸禄了,你我都知道如今在京官员的惨状了,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顾况说道:“义博兄,你最近去过状元公的万年县吗?”
韦应物摇了摇头,自从上一次上元灯会之后,韦应物知道王成伟公务繁忙,就没有再去打扰王成伟。
顾况说道:“万年县在王兄上任的时候,你我都是知道的,那时候万年县衙门是穷到什么样子。”
韦应物点点头,王成伟上任万年县的时候,万年县遭遇了雪灾,百姓都没有地方过冬,整个万年县衙门穷的连胥吏的赏钱都发不出来。
但是在王成伟上任万年县之后,如今万年县已经是京畿诸县中财政最好的县了,前几日万年县还招募了一批维持治安的巡街使,据说待遇相当的优厚,引来了很多人报名。
甚至现在长安城中有这样的说法,“宁做万年吏,不做长安官”,由此可见如今在万年县的待遇丰厚。
韦应物叹息一声说道:“谁不知道王兄的办法好,可是如今长安也哪里有人能用王兄的办法啊。”
王成伟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管子所说的“殖产兴业”。
王成伟将每个坊内的市集和倒塌的房屋拆掉,用来招募工商业主来开办各种工坊。
长安的各个坊本来就有很多的人口,这些百姓本来就是不错的劳动力。
王成伟招募过来的玩家商人玩家们,在长安开办的工坊很快就生产出大量的产品来。
陇右的技术加上长安的劳动力,再加上长安是大唐最重要的市场,万年县的工坊自然是生意兴隆,而靠着从这些工坊收取的租金和商税,都让万年县赚盆满钵满。
如今万年县的繁华都是韦应物能够看到的,这些工坊也带动了万年县的百姓收入,增加了坊市的繁华程度。
万年县繁华的秘密也很简单,但是韦应物知道这可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事情。
如今长安其余的县,也想要学着万年县来殖产兴业,但是这些县要么没办法腾空出这么多的土地,又或者腾空出来的土地很快就被本地豪强大族占据,这些豪强大族占了土地也没有开办工坊,只是想要侵占这些土地,根本搞不出什么像样的产业来。
相比之下,王成伟这样能够将所有的土地都租出去,都建成盈利的工坊,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顾况说道:“堂堂东宫太子,不想着正道为朝廷开源,却都想着卖官鬻爵这样的歪门邪道,这岂是大唐之福?”
韦应物这下子更没话说了,无论如何东宫的这个建议实在是太上不来台面了,而且这个捐监的提议,其中可以操作的空间也太大了一点,未尝不是东宫有自己的私心。
不过虽然有第五琦和顾况这样的大臣反对,但是朝廷确实遭遇了财政困境,皇帝和政事堂最后还是同意,按照东宫的建议允许百姓捐钱购买监生的名额。
不过宰相张镐提出,捐监如果滥发,会对国子监的威信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这一次捐监的名额控制在一千人,这样也能够帮助朝廷渡过难关,也不会滥发国子监的名额。
而另外一名宰相苗晋卿也提出,如果朝廷接受捐监的是粮食,那么就会导致长安的粮食价格上升,会让长安百姓的日子更加难过,所以要求捐监所用的必须是钱或者丝绢这样的货币,而不能直接捐粮食。
政事堂的建议也被附属在旨意中,皇帝宣布交给东宫来出售这一次监生名额,合计增加国子监的员额一千,按照一个监生名额两万五千钱来算,这就是两千五百万钱!
这笔钱对于鼎盛时期的大唐收入来说并不多,但是对于如今连官员俸禄都发不起的大唐来说,这也算是一笔救急的钱了。
东宫很快喜气洋洋的开始筹备起这件大事,由当今太子,弘王李俶亲自挂帅,在东宫前腾出了几个空房子来,专门挂上了捐监的牌子,开始大张旗鼓的在长安宣布可以用钱来捐监生的名额。
两万五千钱,其实对于长安的富人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太多的钱。
长安富甲天下,巨富不计其数,其中也有不少是想要进入国子监混一个监生名额的。
虽然现在的读书人看不起国子监,认为国子监考试出来当官不是正途,但是国子监的招牌依然响亮,也只有朝廷大员和公卿贵族的子弟,才能荫补进入国子监读书。
别的不说,国子监的博士就是普通人根本请不到的名师,普通商人哪里有资格让这些大儒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
国子监上三舍的考试算通过率不高,每年只有一二成的监生能够通过。
但是比起科举考试残酷的淘汰率,这个通过率可是要太高了,如果好好读书未必不能通过上三舍的考试,那可就不一样了,那就有了做官资格!
很快,东宫门口负责捐监的房子就挤满了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捧着钱,求着捐一个监生的资格。
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早就得到消息,从陇右带着钱赶过来的玩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