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气象(2)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保定府,直隶巡抚府。
“赈灾行署的相公们,换上内廷所制四方平定巾、儒袍以后,看上去就是不一样,和先前的变化真大。”
“谁说不是啊,听说这身服饰啊,乃天子所定下的规格,非赈灾行署的生员和读书人,不可穿戴。”
“岂止是这般啊,像最前列的那十几位相公,所穿那身天蓝袍,非得天子认可,是穿不了的。”
聚在府衙外的一些吏员,瞧见直隶赈灾行署的生员和读书人,不断从各处赶到府衙正门前集结,小声的议论着。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这批赈灾行署吏员,一个个昂首而立,等候着其他同窗赶来集结。
愿意放下身段,读书人的骄傲,进赈灾行署这一特设机构,在大明地方基层真正做些事情。
或许在钱财和名望方面,得不到任何好处,不过在其他方面,崇祯皇帝却用各种方式,叫这些能吃苦,愿意留下来的群体,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空谈误国者。
泛泛其谈者。
并非崇祯皇帝所想要。
想让大明实现拨乱反正,就需要一批批信念坚定的良才,在大明各地做各种事情,这般才能带来改变。
大明庞大的读书人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中,或许出身不同,或许观念不同,或许师承不同,不过这些对崇祯皇帝来说都不重要。
什么最重要?
能够放下面子,进赈灾行署为吏,愿意在地方基层去做事,经受各种磨砺,并坚持下来的那批青年才俊,才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看似很简单的筛选,可不管是哪一层筛选,对当代的大明读书人而言,都是一次次艰难的抉择。
读书人清高,不愿做卑贱之事,这是大明的现状。
好在大明读书人群体,很是庞大。
庞大到崇祯皇帝能用这种层层初筛的方式,留下一批批年限不同的人才,以赈灾行署这一机构,筹建起另一套人才队伍。
“直隶赈灾行署,所召士子会议,应到137人,实到137人。”阎应元手捧名册,神情正色道:“现宣布士子会议如期召开,请诸君…即刻随阎某进府衙,参会!”
“喏!”
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这帮行署吏员,纷纷拱手作揖道。
卢象升所领直隶赈灾行署,下辖生员和读书人,合计2138人,为便于管理和分管,内设士子、吏员、书吏、书办四级。
每级职务的授予,不以所考功名来论,一切以考评来定。
凡是有能力者,哪怕只读了几年书,都能授予‘士子’职务,相反,若是无能力者,哪怕是考取生员功名,都有可能授予‘书办’职务。
这等晋升明确、奖罚分明的制度,使得不少来行署的生员,最终有很多因吃不了这份苦,或不愿功名不如自己的人骑在自己头上,撂挑子走人了。
赈灾行署的初筛,筛的就是守旧糟粕。
能够留下来的这批读书人,只要经几年的磨砺,凡是通过层层考评的,都将被崇祯皇帝委以重任。
“学生等,拜见抚台!”
“免礼吧。”
在直隶巡抚衙门前堂,卢象升换了一身儒袍,面露笑意,看着眼前这帮行署士子,心里满是感慨。
别看这批行署士子,并未真正意义上步入仕途,可在卢象升的眼里,只要他们能通过层层考评,天子终究会重用他们。
仅仅在这批行署士子中,卢象升就发现一批能够治理一县,甚至到府任副职的良才,能力都是很强的。
尽管卢象升心中并不清楚,天子要怎样擢升这批行署士子,但是卢象升却始终坚信,这批行署士子肯定会得到重用的。
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替天子磨砺这批行署士子。
“今日所召是士子会议,官场上的那套俗礼,千万别带过来。”卢象升撩袍坐在条椅上,伸手对众人说道:“巡抚衙门别的没有,准备数十条椅还是有的,坐吧,咱们这次要聊的事情可不少。”
“喏!”
以阎应元为首的行署士子,纷纷作揖行礼,随后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几人合坐一张条椅。
“先说说驰道建设,水利建设这两块吧。”
卢象升收敛笑意,环视眼前众士子,正色道:“诸位心里也都清楚,我直隶所设的赈灾行署,就是为处置灾情所设。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分管来做的差事,渐渐多了,毕竟这些事情吧,在地方上是没有过的,所以归拢到赈灾行署,便于统一的筹备和落实。
言归正传。
驰道和水利建设,关系到我直隶各府州县的安稳,这两个小组的士子,谁来先讲明一下情况?”
“抚台,学生有问题。”
宋献策站起身,先是向卢象升作揖一礼,随后对左右微微点头,开口道:“学生所分管的,是大名和广平两府的水利建设。
期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统筹两地所辖各县水利时,难免会触及到不少地方士绅、地主等群体的利益,比如扩宽河道,勘测水库时,会占据一些人的土地田亩。”
“针对这个问题,本抚先前也接到不少公函。”
卢象升神情严肃道:“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若是不能得到解决,那会对北直隶治下各府县,统筹谋建水利建设,带来很大的阻力。
赈灾行署这边,想了几个不错的办法,拟定了一些章程,你们可以先看一看,若是有任何不同意见,可以在此次会议中提出来。
皕亨,你叫上几人,将那批公函发放一下。”
“喏!”
阎应元忙起身作揖道。
无需阎应元点名,陈明遇、方以智、李岩几人,就站起身来,跟随阎应元前去翻找那批公函。
赈灾行署的士子会议,没有闲杂人等帮衬,参与感,是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反复在各地赈灾行署,所强调的事情。
现阶段大明境内,在地方上设有赈灾行署的,仅北直隶、山东、山西三地,不是值得托付的重臣,崇祯皇帝是不会增设地方赈灾行署的。
直隶巡抚卢象升,山东巡抚袁可立,山西巡抚刘鸿训,这些都是崇祯皇帝所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将培养储备人才的担子,增加到他们肩膀上,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放心。
(本章完)
保定府,直隶巡抚府。
“赈灾行署的相公们,换上内廷所制四方平定巾、儒袍以后,看上去就是不一样,和先前的变化真大。”
“谁说不是啊,听说这身服饰啊,乃天子所定下的规格,非赈灾行署的生员和读书人,不可穿戴。”
“岂止是这般啊,像最前列的那十几位相公,所穿那身天蓝袍,非得天子认可,是穿不了的。”
聚在府衙外的一些吏员,瞧见直隶赈灾行署的生员和读书人,不断从各处赶到府衙正门前集结,小声的议论着。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这批赈灾行署吏员,一个个昂首而立,等候着其他同窗赶来集结。
愿意放下身段,读书人的骄傲,进赈灾行署这一特设机构,在大明地方基层真正做些事情。
或许在钱财和名望方面,得不到任何好处,不过在其他方面,崇祯皇帝却用各种方式,叫这些能吃苦,愿意留下来的群体,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空谈误国者。
泛泛其谈者。
并非崇祯皇帝所想要。
想让大明实现拨乱反正,就需要一批批信念坚定的良才,在大明各地做各种事情,这般才能带来改变。
大明庞大的读书人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中,或许出身不同,或许观念不同,或许师承不同,不过这些对崇祯皇帝来说都不重要。
什么最重要?
能够放下面子,进赈灾行署为吏,愿意在地方基层去做事,经受各种磨砺,并坚持下来的那批青年才俊,才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
看似很简单的筛选,可不管是哪一层筛选,对当代的大明读书人而言,都是一次次艰难的抉择。
读书人清高,不愿做卑贱之事,这是大明的现状。
好在大明读书人群体,很是庞大。
庞大到崇祯皇帝能用这种层层初筛的方式,留下一批批年限不同的人才,以赈灾行署这一机构,筹建起另一套人才队伍。
“直隶赈灾行署,所召士子会议,应到137人,实到137人。”阎应元手捧名册,神情正色道:“现宣布士子会议如期召开,请诸君…即刻随阎某进府衙,参会!”
“喏!”
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这帮行署吏员,纷纷拱手作揖道。
卢象升所领直隶赈灾行署,下辖生员和读书人,合计2138人,为便于管理和分管,内设士子、吏员、书吏、书办四级。
每级职务的授予,不以所考功名来论,一切以考评来定。
凡是有能力者,哪怕只读了几年书,都能授予‘士子’职务,相反,若是无能力者,哪怕是考取生员功名,都有可能授予‘书办’职务。
这等晋升明确、奖罚分明的制度,使得不少来行署的生员,最终有很多因吃不了这份苦,或不愿功名不如自己的人骑在自己头上,撂挑子走人了。
赈灾行署的初筛,筛的就是守旧糟粕。
能够留下来的这批读书人,只要经几年的磨砺,凡是通过层层考评的,都将被崇祯皇帝委以重任。
“学生等,拜见抚台!”
“免礼吧。”
在直隶巡抚衙门前堂,卢象升换了一身儒袍,面露笑意,看着眼前这帮行署士子,心里满是感慨。
别看这批行署士子,并未真正意义上步入仕途,可在卢象升的眼里,只要他们能通过层层考评,天子终究会重用他们。
仅仅在这批行署士子中,卢象升就发现一批能够治理一县,甚至到府任副职的良才,能力都是很强的。
尽管卢象升心中并不清楚,天子要怎样擢升这批行署士子,但是卢象升却始终坚信,这批行署士子肯定会得到重用的。
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替天子磨砺这批行署士子。
“今日所召是士子会议,官场上的那套俗礼,千万别带过来。”卢象升撩袍坐在条椅上,伸手对众人说道:“巡抚衙门别的没有,准备数十条椅还是有的,坐吧,咱们这次要聊的事情可不少。”
“喏!”
以阎应元为首的行署士子,纷纷作揖行礼,随后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几人合坐一张条椅。
“先说说驰道建设,水利建设这两块吧。”
卢象升收敛笑意,环视眼前众士子,正色道:“诸位心里也都清楚,我直隶所设的赈灾行署,就是为处置灾情所设。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分管来做的差事,渐渐多了,毕竟这些事情吧,在地方上是没有过的,所以归拢到赈灾行署,便于统一的筹备和落实。
言归正传。
驰道和水利建设,关系到我直隶各府州县的安稳,这两个小组的士子,谁来先讲明一下情况?”
“抚台,学生有问题。”
宋献策站起身,先是向卢象升作揖一礼,随后对左右微微点头,开口道:“学生所分管的,是大名和广平两府的水利建设。
期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统筹两地所辖各县水利时,难免会触及到不少地方士绅、地主等群体的利益,比如扩宽河道,勘测水库时,会占据一些人的土地田亩。”
“针对这个问题,本抚先前也接到不少公函。”
卢象升神情严肃道:“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若是不能得到解决,那会对北直隶治下各府县,统筹谋建水利建设,带来很大的阻力。
赈灾行署这边,想了几个不错的办法,拟定了一些章程,你们可以先看一看,若是有任何不同意见,可以在此次会议中提出来。
皕亨,你叫上几人,将那批公函发放一下。”
“喏!”
阎应元忙起身作揖道。
无需阎应元点名,陈明遇、方以智、李岩几人,就站起身来,跟随阎应元前去翻找那批公函。
赈灾行署的士子会议,没有闲杂人等帮衬,参与感,是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反复在各地赈灾行署,所强调的事情。
现阶段大明境内,在地方上设有赈灾行署的,仅北直隶、山东、山西三地,不是值得托付的重臣,崇祯皇帝是不会增设地方赈灾行署的。
直隶巡抚卢象升,山东巡抚袁可立,山西巡抚刘鸿训,这些都是崇祯皇帝所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将培养储备人才的担子,增加到他们肩膀上,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放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