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执花仗剑,春风妒少年 第一百零八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城墙上,一身甲胄的司马越望着城下数万人的混战,脸上露出了许久都不曾出现过的笑容。
司马越实属文臣,极少领兵,更没有领上万兵马征战的经验。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司马越真正体味到了为将者该有的气势,这种感觉不是仅仅用一句运筹帷幄就能形容。
司马越觉得自己的心情激荡,少有的豪情也迸然而发,让他有种想要横刀立马、浴血拼杀的冲动。
不过,外宽内深的性格还是让司马越在瞬间平复了心绪。他依旧站在原地,面无表情地望着这片杀戮。
看久了,司马越在这血腥中发现了一些异于寻常的事情。
混战中,有七名身穿软甲的步卒正被敌方几十人所包围。步卒们在用小阵型做防守,以此来守护被他们留在中心的三名伤员。
司马越猜测那些步卒应该是荥阳军,因为他们的武备很精良,不亚于京城的中军与皇城禁军。
这些人距离城墙稍近些,以司马越的目力能看清楚那里的情况。
被护住的三名步卒中,有两人受伤较重,已经无法继续作战。另一名步卒似乎并没有受伤,他应该是懂些医术,正在用随身的药物为两名伤者救治包扎。
司马越远远地看见那个医卒跪在地上,丝毫不管周围的拼杀,只是在熟练地处理着同伴的伤口。那两名倒地的步卒顽强地将刀立起,试图为他做着防护。
医治伤兵是军中皆有的制度,但这制度并非是指交战时,即便是要及时医治也多是主将官一类的人,根本顾不上寻常的军卒。
“公平”二字在这个世界里是奢望的,在兵马混乱的杀场上同样也是种奢望。
“阵上血战之时,遇有我兵战伤,就听在地,勿令呻吟,吾兵只管向前。”
两军交战之际,哪怕是父子有伤也不准停下守护,只能是向前冲杀。
即便是伤者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去,又或是因敌方发现而被杀死,其他人也必须要遵守如此的军规。
固然,这种做法有其不平等与残酷性,但也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更多的则是不能因此而贻误战机。
司马越虽不领兵,但也知晓这些制度与军规。
然而,他所见到那几名荥阳步卒似乎正在违反军中的规定。
组阵的七名步卒正拼死搏杀,只是为了守护寻常的三名同袍,而那名医卒似乎更不在意生死,只想及时止住身前两人流出的鲜血。
不过,司马越觉得并非是如此,那个医卒应该是将生死寄托给了身边的人,他相信那七个人会支撑下去。
而那七个人也并非是孤军奋战,他们也是将生死托付给了身边人,以及周围正在赶来增援的同袍。
果然,有两队十人的步卒拼杀到了七人的近前,原本的小小军阵瞬间扩大了一倍,稳妥地护住了中间的三个人。
不仅如此,更有两对十人的兵骑也冲杀了过来,与步卒一同组成了步骑军阵,护住两名伤者向较为安全的地方转移。
在步骑军阵移动的过程中,不时地有人加入,并将一些伤兵送到军阵中。
当一名将官模样的人纵马来到步骑阵时,司马越本以为会看到该有的杀罚。
然而,那名将官不知在吼着什么,随后整个军阵继续向荥阳军营的方向拼杀前行。
司马越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幕是真的,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也从未听说军中的士卒敢如此做。
近百名步骑兵不仅不前冲杀敌,反而在列阵后撤,而这种犯死罪的做法,竟然只是为了将几十名伤重者撤出战阵。
司马越搞不懂李峻是如何统辖荥阳军的?更不清楚李峻怎会有如此多的慈悲心,竟敢允许部下军卒临阵退缩?
通常,在两军对阵中,一方只要有超过几十人的后退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为将者如果不能及时制止,整支队伍就会军心大乱,随之而来的溃败也将成为必然。
可是,司马越发现那些步骑的退缩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军卒,整个荥阳军依旧在有序地列阵拼杀,将士们的杀敌士气反倒是愈战愈勇。
“曹司马,你可见到那些步骑军了吗?”
司马越抬手向前方指去,问向守在自己身侧的军司马曹馥。
曹馥,沛国谯郡人,前朝名将曹洪的幼子。初为本朝的尚书右仆射,后入东海王府任军司一职,忠心辅佐东海王司马越。
曹馥虽不是上阵杀敌的武将,但也并非是个纯粹的文臣。他终究是曹魏血脉,善于谋略之中也多少知晓些兵论。
“明公,属下也注意到了,那些人似乎就是负责救助伤兵的。”
曹馥如此说也仅仅是猜测,他并未听说哪支军队中会设置这样的兵种。
“啊...?”
司马越闻言,先是一愣,继而又疑惑地问道:“军中何时设有这样的兵职了,咱们的军中也有吗?”
军司者,即为军师,为军府主要僚属,佐主帅统带军队,负有匡正监察主帅之责。
“明公,当下朝廷各处兵马中并无此举。”
曹馥既然身为军司,必然清楚军中的职能结构,他不仅知道濮阳军中没有这样的兵职,就是其他的军中也是没有的。
“另外,属下发现他们并非是固定某些人,只是由近而成,再交替轮换,待护送完毕后各自归队。”
其实,曹馥早就注意到荥阳军的这一情况,他一直在观察伤员的移动,也因此发现了这些细节。
“明公,他们好像只救荥阳军的人,并不理会咱们这边的伤兵。”
曹馥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心中难免有了几分不满。
“呵...那是自然。”
司马越不在意地应了一声,继而又似自语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与咱们的军卒没有袍泽情义,自然就不会管你死活了。”
司马越的话出自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世人常用来形容战友情义的“袍泽”二字,也便是出自于此。
何为袍泽?
袍泽就是在沙场上可以托付性命,脊背相靠共同迎敌的人。
这是一种情义,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信念。
正是拥有这种共同的信念,整支军队里的人才能够互相交托性命,毫无保留地信任彼此,这就是袍泽兄弟。
多数时候,将士们踏上征途后就成为了无依无靠的人,父母兄弟、姊妹爱人,都只能存在思念当中。就连能否活着归还故里,都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军卒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杀戮,这让他们本就怅然的心理上又充满了恐惧与绝望,从而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形成一种非常大的压力。
若是这种压力无法向人诉说,一直在持续地增强,最终会在军营中爆发“营啸”,进而会导致整支军队的自相残杀与溃散。
然而,若是军营中有了袍泽之情,这种压力就会在男人间的交流中化解,更能因为共有的压力而形成一种特殊情谊,一种超越生死的感情。
如此之下,袍泽情让战争不仅仅是为了谁而战,更多的时候则是为了守护同袍而战。
司马越在荥阳军的身上看到了这种情义,也知晓这份情义的可贵,自然理解荥阳军不顾他人死活的做法。
“明公,属下看荥阳军的战力不凡,尤其是那军骑更是勇不可当,您看是否要将其调入京师?”
自从上一次的内乱后,中军与禁军的对攻让彼此都遭受了重创,曹馥希望能将部分的荥阳军补充到京师的防卫中。
另外,曹馥如此说也是在侧面提醒司马越,他觉得让李峻拥有这样的一支军队并不是好事,应该将其分解。
“再议吧,当下的事情还未解决呢!”
司马越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曹馥的做法简直就是多此一举。
荥阳军能战是好事,因为荥阳军听命于李峻,而李峻又听命于东海王府,这不就够了吗?何必还要打散一个忠心的强军呢?
城墙上的人有着各自的心思,城墙之外的混战也依旧在继续。
不过,三万军卒真的不是三万头猪。
在遭到荥阳步骑两军的重击以及濮阳军的围攻下,公师藩的三万兵马已然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公师藩凭借早就修建好的垒堡,依旧顽强地进行着抵抗。
另外,他已经命人向朝歌求援,希望能通过抵抗支撑得久一些,以图与援兵一起击败司马越,挽回这本不该有的败局。
希望是一回事,而现实却总是那样的不尽人意。
三日后,公师藩并没有等来朝歌方面的援兵,而是刘琨率领着东平郡的兵马,与败逃至鄄城的陈眕一同赶到濮阳城下。
随后,彻底击溃汲桑的王敦也带着青州军增援而来。
在多路大军的合围下,公师藩再也无力支撑下去,剩下的万余名军卒溃败得如同无头苍蝇般四散奔逃。
回天乏术下,公师藩只得领着部分兵马向北逃窜,企图渡过白马口退进朝歌。
城墙上,一身甲胄的司马越望着城下数万人的混战,脸上露出了许久都不曾出现过的笑容。
司马越实属文臣,极少领兵,更没有领上万兵马征战的经验。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司马越真正体味到了为将者该有的气势,这种感觉不是仅仅用一句运筹帷幄就能形容。
司马越觉得自己的心情激荡,少有的豪情也迸然而发,让他有种想要横刀立马、浴血拼杀的冲动。
不过,外宽内深的性格还是让司马越在瞬间平复了心绪。他依旧站在原地,面无表情地望着这片杀戮。
看久了,司马越在这血腥中发现了一些异于寻常的事情。
混战中,有七名身穿软甲的步卒正被敌方几十人所包围。步卒们在用小阵型做防守,以此来守护被他们留在中心的三名伤员。
司马越猜测那些步卒应该是荥阳军,因为他们的武备很精良,不亚于京城的中军与皇城禁军。
这些人距离城墙稍近些,以司马越的目力能看清楚那里的情况。
被护住的三名步卒中,有两人受伤较重,已经无法继续作战。另一名步卒似乎并没有受伤,他应该是懂些医术,正在用随身的药物为两名伤者救治包扎。
司马越远远地看见那个医卒跪在地上,丝毫不管周围的拼杀,只是在熟练地处理着同伴的伤口。那两名倒地的步卒顽强地将刀立起,试图为他做着防护。
医治伤兵是军中皆有的制度,但这制度并非是指交战时,即便是要及时医治也多是主将官一类的人,根本顾不上寻常的军卒。
“公平”二字在这个世界里是奢望的,在兵马混乱的杀场上同样也是种奢望。
“阵上血战之时,遇有我兵战伤,就听在地,勿令呻吟,吾兵只管向前。”
两军交战之际,哪怕是父子有伤也不准停下守护,只能是向前冲杀。
即便是伤者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去,又或是因敌方发现而被杀死,其他人也必须要遵守如此的军规。
固然,这种做法有其不平等与残酷性,但也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更多的则是不能因此而贻误战机。
司马越虽不领兵,但也知晓这些制度与军规。
然而,他所见到那几名荥阳步卒似乎正在违反军中的规定。
组阵的七名步卒正拼死搏杀,只是为了守护寻常的三名同袍,而那名医卒似乎更不在意生死,只想及时止住身前两人流出的鲜血。
不过,司马越觉得并非是如此,那个医卒应该是将生死寄托给了身边的人,他相信那七个人会支撑下去。
而那七个人也并非是孤军奋战,他们也是将生死托付给了身边人,以及周围正在赶来增援的同袍。
果然,有两队十人的步卒拼杀到了七人的近前,原本的小小军阵瞬间扩大了一倍,稳妥地护住了中间的三个人。
不仅如此,更有两对十人的兵骑也冲杀了过来,与步卒一同组成了步骑军阵,护住两名伤者向较为安全的地方转移。
在步骑军阵移动的过程中,不时地有人加入,并将一些伤兵送到军阵中。
当一名将官模样的人纵马来到步骑阵时,司马越本以为会看到该有的杀罚。
然而,那名将官不知在吼着什么,随后整个军阵继续向荥阳军营的方向拼杀前行。
司马越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幕是真的,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也从未听说军中的士卒敢如此做。
近百名步骑兵不仅不前冲杀敌,反而在列阵后撤,而这种犯死罪的做法,竟然只是为了将几十名伤重者撤出战阵。
司马越搞不懂李峻是如何统辖荥阳军的?更不清楚李峻怎会有如此多的慈悲心,竟敢允许部下军卒临阵退缩?
通常,在两军对阵中,一方只要有超过几十人的后退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为将者如果不能及时制止,整支队伍就会军心大乱,随之而来的溃败也将成为必然。
可是,司马越发现那些步骑的退缩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军卒,整个荥阳军依旧在有序地列阵拼杀,将士们的杀敌士气反倒是愈战愈勇。
“曹司马,你可见到那些步骑军了吗?”
司马越抬手向前方指去,问向守在自己身侧的军司马曹馥。
曹馥,沛国谯郡人,前朝名将曹洪的幼子。初为本朝的尚书右仆射,后入东海王府任军司一职,忠心辅佐东海王司马越。
曹馥虽不是上阵杀敌的武将,但也并非是个纯粹的文臣。他终究是曹魏血脉,善于谋略之中也多少知晓些兵论。
“明公,属下也注意到了,那些人似乎就是负责救助伤兵的。”
曹馥如此说也仅仅是猜测,他并未听说哪支军队中会设置这样的兵种。
“啊...?”
司马越闻言,先是一愣,继而又疑惑地问道:“军中何时设有这样的兵职了,咱们的军中也有吗?”
军司者,即为军师,为军府主要僚属,佐主帅统带军队,负有匡正监察主帅之责。
“明公,当下朝廷各处兵马中并无此举。”
曹馥既然身为军司,必然清楚军中的职能结构,他不仅知道濮阳军中没有这样的兵职,就是其他的军中也是没有的。
“另外,属下发现他们并非是固定某些人,只是由近而成,再交替轮换,待护送完毕后各自归队。”
其实,曹馥早就注意到荥阳军的这一情况,他一直在观察伤员的移动,也因此发现了这些细节。
“明公,他们好像只救荥阳军的人,并不理会咱们这边的伤兵。”
曹馥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心中难免有了几分不满。
“呵...那是自然。”
司马越不在意地应了一声,继而又似自语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与咱们的军卒没有袍泽情义,自然就不会管你死活了。”
司马越的话出自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世人常用来形容战友情义的“袍泽”二字,也便是出自于此。
何为袍泽?
袍泽就是在沙场上可以托付性命,脊背相靠共同迎敌的人。
这是一种情义,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信念。
正是拥有这种共同的信念,整支军队里的人才能够互相交托性命,毫无保留地信任彼此,这就是袍泽兄弟。
多数时候,将士们踏上征途后就成为了无依无靠的人,父母兄弟、姊妹爱人,都只能存在思念当中。就连能否活着归还故里,都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军卒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杀戮,这让他们本就怅然的心理上又充满了恐惧与绝望,从而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形成一种非常大的压力。
若是这种压力无法向人诉说,一直在持续地增强,最终会在军营中爆发“营啸”,进而会导致整支军队的自相残杀与溃散。
然而,若是军营中有了袍泽之情,这种压力就会在男人间的交流中化解,更能因为共有的压力而形成一种特殊情谊,一种超越生死的感情。
如此之下,袍泽情让战争不仅仅是为了谁而战,更多的时候则是为了守护同袍而战。
司马越在荥阳军的身上看到了这种情义,也知晓这份情义的可贵,自然理解荥阳军不顾他人死活的做法。
“明公,属下看荥阳军的战力不凡,尤其是那军骑更是勇不可当,您看是否要将其调入京师?”
自从上一次的内乱后,中军与禁军的对攻让彼此都遭受了重创,曹馥希望能将部分的荥阳军补充到京师的防卫中。
另外,曹馥如此说也是在侧面提醒司马越,他觉得让李峻拥有这样的一支军队并不是好事,应该将其分解。
“再议吧,当下的事情还未解决呢!”
司马越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曹馥的做法简直就是多此一举。
荥阳军能战是好事,因为荥阳军听命于李峻,而李峻又听命于东海王府,这不就够了吗?何必还要打散一个忠心的强军呢?
城墙上的人有着各自的心思,城墙之外的混战也依旧在继续。
不过,三万军卒真的不是三万头猪。
在遭到荥阳步骑两军的重击以及濮阳军的围攻下,公师藩的三万兵马已然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公师藩凭借早就修建好的垒堡,依旧顽强地进行着抵抗。
另外,他已经命人向朝歌求援,希望能通过抵抗支撑得久一些,以图与援兵一起击败司马越,挽回这本不该有的败局。
希望是一回事,而现实却总是那样的不尽人意。
三日后,公师藩并没有等来朝歌方面的援兵,而是刘琨率领着东平郡的兵马,与败逃至鄄城的陈眕一同赶到濮阳城下。
随后,彻底击溃汲桑的王敦也带着青州军增援而来。
在多路大军的合围下,公师藩再也无力支撑下去,剩下的万余名军卒溃败得如同无头苍蝇般四散奔逃。
回天乏术下,公师藩只得领着部分兵马向北逃窜,企图渡过白马口退进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