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父子相疑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筑宋第35章父子相疑第35章父子相疑
傍晚,天空的火烧云将汴京罩上一片赤金色光环。城里市声鼎沸,酒楼传出店小二清亮的嗓音。街边高大的银杏树伸着劲节枝桠,宽阔的汴河里,船行如矢,水鸟跳跃。
汴京是一个神奇的繁华城市。后梁皇帝朱温灭唐,建都开封,改名“东都”。到了后汉、后周时,均沿称“东京开封府”。
一百六十多年前,大宋太祖皇帝以其“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遂为都城。此后虽然想要迁都洛阳,终于舍不得运河之便,未能成行。
汴京不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而且河湖密布,俨然江南一般婉约、灵秀。百年以降,达官贵人们不舍汴京的繁华,纷纷在此安家置业,一代代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
朝廷也不惜血本,以举国之力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让汴京成为当世最富饶、最大气的城市。坐落在汴京忠心偏东位置的皇城更加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
时在十月,千里之外的北方已经大雪纷飞,金国铁骑正在疾驰,乌泱乌泱的士兵从头看不到尾,就象几十条巨大的铁线蛇朝着汴京爬来。
数不清的铁蹄踩雪声音,拌和着甲胄的摩擦,汇成整齐的、巨大的声响,令远在汴京深宫里的赵桓瑟瑟发抖。
赵桓的身体先天羸弱,脸色总是蒙着一片青灰色。老实说,把这样一个破烂的时局压在这样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父皇赵佶和他的大臣们都是在作死。
身体羸弱也就罢了,有智慧就好,但是赵桓却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耿南仲自己就是一个阴鸷的性格,做了十年太子师傅,把赵桓生生教育成一个更加畏惧阳光的皇帝。
这也是安宁很不愿意和赵桓打交道的原因,他总是本能地把有限的智慧落在一些枝节上面,各种勾心斗角的小手段层出不穷。永远都学不会光明正大,更不懂大局和国事。
问题就在于,这大局、这国事、这光明正大,原本就该是一个皇帝的基本素养!
当上皇帝之后,赵桓可谓是日理万机,一刻也不闲着。他天天都要在便殿和文武百官见面,谈论国家大事,批阅奏章。可是那些所谓奏折、国家大事,却与时局无补半分。
当时流传于坊间,就有“不管歌”的民谣讥讽赵桓和他的朝廷重臣们:
“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防秋,却管《春秋》。不管炮石,却管安石。不管东京,却管蔡京。不管河东,却管陈东。不管河北地界,却管举人免解。”
赵桓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强迫自己忙碌着,经常到要忙到很晚时候还不睡觉,堪称兢兢业业。甚至他还保持着当太子时的勤俭习惯,严格约束自己,什么不良嗜好都没有。
但他除了克己奉公之外,却没什么大的才能,顶多算是一个中庸之才。而且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反复无常,经常处在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
可是却没人告诉赵桓,想做好一国之君,最重要的便是果决干练。最不重要的,便是所谓的私德。因此无论赵桓再怎么努力,他也治理不好这个国家。
连简单的事情他都分辨不出对错,什么深谋远虑、雄才大略就更不要提了。何况他还有一个退而不休的父皇整天在他耳边蛞噪!
赵桓的本质,就是一个懦弱而又叛逆的孩子。他自从做到太子的位子上,就从此失去了任性和快乐的权力,他的青春期叛逆也被生生押后十五年,直到有一天做了皇帝。
我的人生我作主,何况我是皇帝!此外,他的老师耿南仲还要建议“尽屏上皇左右”,内侍梁方平被派去郭药师那里监军,其他陈思恭、萧道、李琮、张见道等人并行贬黜。
就是变相把他爹赵佶监控了起来。赵桓甚至还要亲自为他爹安排一批觉悟高、意识强的内侍,必须早请示晚汇报,“令提举官日具太上皇帝起居平安以闻”。
到后来为了断绝太上皇收买人心的可能,他甚至连赵佶赐给内侍的小礼品、书画、财物等等,都要求一一上报回收。
至于接见大臣?那更是要在严密监控之下进行了!“分日请见上皇,以备顾问,开谕圣意,庶几究性命之至理,以适其悠游无事之乐。”
总之就是在朝廷上全面清除太上皇的影响力。无论太上皇和他说的是对是错,他总是要反着去做!
为了对抗太上皇的谆谆善诱,赵桓可谓穷尽手段。其中就有最管用、最方便、最简单、也最危险的一招:党争。炮轰王安石,给司马光翻案。
赵桓在耿南仲的怂恿下,对太上皇的猜忌,甚至已经到了要提防下毒的程度。
“至是天甯节诣龙德宫上寿,上皇满饮乃复斟一杯以劝上。而大臣蹑上之足,上坚辞不敢饮而退。
上皇号哭入宫,翌日置黄榜於龙德宫前,捕间谍两宫语言者,赏钱三千贯,白身补承信郎。自是两宫之情不通矣。”
赵佶算是彻底对他的这个儿子死心了。既然这样,那就走吧。金国已经攻破平定军,沟通河东、河北了。如今的汴京,当真不再是安全地方。
不光是儿子不省心,时局也让赵佶绝望。儿子写给耶律余睹的蜡丸,他是后来才知道,当时就急的差点昏厥。老子刚犯完的错,如何儿子又要重复作死?当真是亲生的啊!
然而无论自己如何苦口婆心,儿子也只是面上应付一二,转脸就把自己的内侍换了个遍,甚至“遣带御器械王球领殿内带甲亲从官一百人,迎奉太上皇帝入居延福宫。”
自此父子不得相见了,关他爹禁闭了?“吾今日始知尧舜故事也!”赵佶对着老妻郑皇后苦笑不已。
春天时候金兵南下,短短月余就围困了太原。燕京惨败,成了一座孤城。河北之地,风声鹤唳。那时童贯悄悄传来的消息,很是不妙。
河北那十几万兵,早已烂到骨子里。就算新近得了海州些须装备,他们能守住几座孤城就不错了。以金国铁骑之锋锐,想要绕过河北城池直下汴京,也就十天半月的事情。
而汴京却无险可守!要说汴京城水运发达,财货充盈,这是它能做都城的最大倚仗。但它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都城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极易遭受攻击。
童贯的意思,咱们还是迁都吧。实在官家要一根筋地赖在汴京,天子守社稷,那么也该早立太子。然后太上皇携带太子南下金陵,也可以更好地为汴京筹备军需、钱粮。
因为童贯说的很对,金国这次南下的目的,除了汴京之外,就该是海州了。金国人不可能不知道海州的重要性,到时候必然会有一番腥风血雨的大战。
这场宋金之间的大战,不是在汴京,就一定是在海州。鉴于汴京的守备羸弱,很难阻得了金兵,沦陷也就一两个月的事情。
所以?童贯认为宋金之间在海州大战的可能性极高。那时候,海州自顾不暇,他可就顾不上大宋了,而金国也绝无余力再下东南。
海州兵微将寡,把它拉出来对战金兵未必可行。可它就要龟缩在海州一隅之地抗战,金国也没有那么好的牙口。等到战事僵持不下时,太上皇就可以在东南出面讲和了。
无论如何,女真人对太上皇的观感还是颇多尊重。特别是在官家作死想要策反耶律余睹之后,金国对大宋官家的轻忽藐视,已经令人发指。
此外,童贯还转来赋闲在家的蔡京一卷“手抄”,却是前代重臣司马光的大作《资治通鉴》抄本,那一段,《赵主父武灵王传》。
赵佶读吧,心如刀割。赵武灵王主持变法,曾以胡服骑射使赵国兵峰冠甲天下。可他中年内禅退位,还想要一分国土使二子分治,终于酿成大祸。
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权开始束甲相攻,而赵武灵王却在沙丘之乱中被活活饿死。赵佶如今也是壮年内禅,此前更加喋喋不休想要“训政”,无疑已经使儿子赵桓猜忌自己了。
那么继续下去,可就真要走赵武灵王的老路啦。蔡京八十多岁了,两眼已瞎,说是他的手卷,不如说是他在规劝太上皇早点离开是非之地。
蔡家满门几百口都被豢养在汴京城里,周边都是不怀好意的眼神,那里还能安心过日子?特别是官家尽废新法,平反司马光之后,蔡家财货六千万贯的传言开始到处传播。
这是官家想要动一动自己的意思了!蔡京只是人老眼瞎,可他的心里面还在亮堂着呢。所以才会请托到童贯那里去,想要借着太上皇南巡时候一起跟去,摆脱汴京的危殆。
童贯别看贵为广阳郡王,而且手上军权在握,但他的本质依然只是个宦官。官家真要下决心弄死他,无非就是帮他换一种死法而已,他是一点反抗的余力都没有。
护送太上皇南下,让汴京官家对他鞭长莫及,也是个不错的法子。其他高俅这样的靠边官员,心思也是类似。总之这些人最后的结论就是汴京不可持,咱们赶紧跑路吧。
然而童贯的胜捷军护送太上皇南下后,用谁来隔阻郭药师和汴京的空挡,就是个巨大的麻烦。吴敏听到钱伯言提醒后,来回踱步,久久不能决定。
筑宋第35章父子相疑第35章父子相疑
傍晚,天空的火烧云将汴京罩上一片赤金色光环。城里市声鼎沸,酒楼传出店小二清亮的嗓音。街边高大的银杏树伸着劲节枝桠,宽阔的汴河里,船行如矢,水鸟跳跃。
汴京是一个神奇的繁华城市。后梁皇帝朱温灭唐,建都开封,改名“东都”。到了后汉、后周时,均沿称“东京开封府”。
一百六十多年前,大宋太祖皇帝以其“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遂为都城。此后虽然想要迁都洛阳,终于舍不得运河之便,未能成行。
汴京不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而且河湖密布,俨然江南一般婉约、灵秀。百年以降,达官贵人们不舍汴京的繁华,纷纷在此安家置业,一代代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
朝廷也不惜血本,以举国之力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让汴京成为当世最富饶、最大气的城市。坐落在汴京忠心偏东位置的皇城更加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
时在十月,千里之外的北方已经大雪纷飞,金国铁骑正在疾驰,乌泱乌泱的士兵从头看不到尾,就象几十条巨大的铁线蛇朝着汴京爬来。
数不清的铁蹄踩雪声音,拌和着甲胄的摩擦,汇成整齐的、巨大的声响,令远在汴京深宫里的赵桓瑟瑟发抖。
赵桓的身体先天羸弱,脸色总是蒙着一片青灰色。老实说,把这样一个破烂的时局压在这样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父皇赵佶和他的大臣们都是在作死。
身体羸弱也就罢了,有智慧就好,但是赵桓却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耿南仲自己就是一个阴鸷的性格,做了十年太子师傅,把赵桓生生教育成一个更加畏惧阳光的皇帝。
这也是安宁很不愿意和赵桓打交道的原因,他总是本能地把有限的智慧落在一些枝节上面,各种勾心斗角的小手段层出不穷。永远都学不会光明正大,更不懂大局和国事。
问题就在于,这大局、这国事、这光明正大,原本就该是一个皇帝的基本素养!
当上皇帝之后,赵桓可谓是日理万机,一刻也不闲着。他天天都要在便殿和文武百官见面,谈论国家大事,批阅奏章。可是那些所谓奏折、国家大事,却与时局无补半分。
当时流传于坊间,就有“不管歌”的民谣讥讽赵桓和他的朝廷重臣们:
“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防秋,却管《春秋》。不管炮石,却管安石。不管东京,却管蔡京。不管河东,却管陈东。不管河北地界,却管举人免解。”
赵桓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强迫自己忙碌着,经常到要忙到很晚时候还不睡觉,堪称兢兢业业。甚至他还保持着当太子时的勤俭习惯,严格约束自己,什么不良嗜好都没有。
但他除了克己奉公之外,却没什么大的才能,顶多算是一个中庸之才。而且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反复无常,经常处在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
可是却没人告诉赵桓,想做好一国之君,最重要的便是果决干练。最不重要的,便是所谓的私德。因此无论赵桓再怎么努力,他也治理不好这个国家。
连简单的事情他都分辨不出对错,什么深谋远虑、雄才大略就更不要提了。何况他还有一个退而不休的父皇整天在他耳边蛞噪!
赵桓的本质,就是一个懦弱而又叛逆的孩子。他自从做到太子的位子上,就从此失去了任性和快乐的权力,他的青春期叛逆也被生生押后十五年,直到有一天做了皇帝。
我的人生我作主,何况我是皇帝!此外,他的老师耿南仲还要建议“尽屏上皇左右”,内侍梁方平被派去郭药师那里监军,其他陈思恭、萧道、李琮、张见道等人并行贬黜。
就是变相把他爹赵佶监控了起来。赵桓甚至还要亲自为他爹安排一批觉悟高、意识强的内侍,必须早请示晚汇报,“令提举官日具太上皇帝起居平安以闻”。
到后来为了断绝太上皇收买人心的可能,他甚至连赵佶赐给内侍的小礼品、书画、财物等等,都要求一一上报回收。
至于接见大臣?那更是要在严密监控之下进行了!“分日请见上皇,以备顾问,开谕圣意,庶几究性命之至理,以适其悠游无事之乐。”
总之就是在朝廷上全面清除太上皇的影响力。无论太上皇和他说的是对是错,他总是要反着去做!
为了对抗太上皇的谆谆善诱,赵桓可谓穷尽手段。其中就有最管用、最方便、最简单、也最危险的一招:党争。炮轰王安石,给司马光翻案。
赵桓在耿南仲的怂恿下,对太上皇的猜忌,甚至已经到了要提防下毒的程度。
“至是天甯节诣龙德宫上寿,上皇满饮乃复斟一杯以劝上。而大臣蹑上之足,上坚辞不敢饮而退。
上皇号哭入宫,翌日置黄榜於龙德宫前,捕间谍两宫语言者,赏钱三千贯,白身补承信郎。自是两宫之情不通矣。”
赵佶算是彻底对他的这个儿子死心了。既然这样,那就走吧。金国已经攻破平定军,沟通河东、河北了。如今的汴京,当真不再是安全地方。
不光是儿子不省心,时局也让赵佶绝望。儿子写给耶律余睹的蜡丸,他是后来才知道,当时就急的差点昏厥。老子刚犯完的错,如何儿子又要重复作死?当真是亲生的啊!
然而无论自己如何苦口婆心,儿子也只是面上应付一二,转脸就把自己的内侍换了个遍,甚至“遣带御器械王球领殿内带甲亲从官一百人,迎奉太上皇帝入居延福宫。”
自此父子不得相见了,关他爹禁闭了?“吾今日始知尧舜故事也!”赵佶对着老妻郑皇后苦笑不已。
春天时候金兵南下,短短月余就围困了太原。燕京惨败,成了一座孤城。河北之地,风声鹤唳。那时童贯悄悄传来的消息,很是不妙。
河北那十几万兵,早已烂到骨子里。就算新近得了海州些须装备,他们能守住几座孤城就不错了。以金国铁骑之锋锐,想要绕过河北城池直下汴京,也就十天半月的事情。
而汴京却无险可守!要说汴京城水运发达,财货充盈,这是它能做都城的最大倚仗。但它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都城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极易遭受攻击。
童贯的意思,咱们还是迁都吧。实在官家要一根筋地赖在汴京,天子守社稷,那么也该早立太子。然后太上皇携带太子南下金陵,也可以更好地为汴京筹备军需、钱粮。
因为童贯说的很对,金国这次南下的目的,除了汴京之外,就该是海州了。金国人不可能不知道海州的重要性,到时候必然会有一番腥风血雨的大战。
这场宋金之间的大战,不是在汴京,就一定是在海州。鉴于汴京的守备羸弱,很难阻得了金兵,沦陷也就一两个月的事情。
所以?童贯认为宋金之间在海州大战的可能性极高。那时候,海州自顾不暇,他可就顾不上大宋了,而金国也绝无余力再下东南。
海州兵微将寡,把它拉出来对战金兵未必可行。可它就要龟缩在海州一隅之地抗战,金国也没有那么好的牙口。等到战事僵持不下时,太上皇就可以在东南出面讲和了。
无论如何,女真人对太上皇的观感还是颇多尊重。特别是在官家作死想要策反耶律余睹之后,金国对大宋官家的轻忽藐视,已经令人发指。
此外,童贯还转来赋闲在家的蔡京一卷“手抄”,却是前代重臣司马光的大作《资治通鉴》抄本,那一段,《赵主父武灵王传》。
赵佶读吧,心如刀割。赵武灵王主持变法,曾以胡服骑射使赵国兵峰冠甲天下。可他中年内禅退位,还想要一分国土使二子分治,终于酿成大祸。
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权开始束甲相攻,而赵武灵王却在沙丘之乱中被活活饿死。赵佶如今也是壮年内禅,此前更加喋喋不休想要“训政”,无疑已经使儿子赵桓猜忌自己了。
那么继续下去,可就真要走赵武灵王的老路啦。蔡京八十多岁了,两眼已瞎,说是他的手卷,不如说是他在规劝太上皇早点离开是非之地。
蔡家满门几百口都被豢养在汴京城里,周边都是不怀好意的眼神,那里还能安心过日子?特别是官家尽废新法,平反司马光之后,蔡家财货六千万贯的传言开始到处传播。
这是官家想要动一动自己的意思了!蔡京只是人老眼瞎,可他的心里面还在亮堂着呢。所以才会请托到童贯那里去,想要借着太上皇南巡时候一起跟去,摆脱汴京的危殆。
童贯别看贵为广阳郡王,而且手上军权在握,但他的本质依然只是个宦官。官家真要下决心弄死他,无非就是帮他换一种死法而已,他是一点反抗的余力都没有。
护送太上皇南下,让汴京官家对他鞭长莫及,也是个不错的法子。其他高俅这样的靠边官员,心思也是类似。总之这些人最后的结论就是汴京不可持,咱们赶紧跑路吧。
然而童贯的胜捷军护送太上皇南下后,用谁来隔阻郭药师和汴京的空挡,就是个巨大的麻烦。吴敏听到钱伯言提醒后,来回踱步,久久不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