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大宋商道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18章大宋商道
等到李师师、孙二娘就这么折腾到年底时候,安宁忽然发现,福记这大半年发展的,也实在太快了,甚至比后世的什么销的那种滚动速度都要快多了。
选好地方,开一家福记分店,不说能赶上西门的总店生意,也是差相仿佛。去掉福记的三成分润,剩下的收益,一年也是十几万贯呢!甚至连赵构都在里城开了一家。
福记在汴京的网,撒的越来越开,渐渐及于民间各个层阶。加上福记钱庄的跟进服务,渐渐把民间百姓藏在地窖的财货,钓到明面上。
按说福记超市完全由民间参与发起,自然不会让历来讲究雁过拔毛的地方官吏舒服。奈何人家有内府罩着,各地参与开店的更是地方豪强、官员,谁会吃饱饭撑的招惹麻烦?
更何况,随着福记超市营业规模庞大,每月的商税也不算少。再加上地方物产可以借用乾贞记的物流渠道四处流通。
甚至官府的物资、钱粮都能交给福记钱庄代他运作,可以节约许多麻烦和损耗。当然,该有的损耗依然会留给你,甚至更多。这进出之间的收益,足以让地方官吏为之振奋。
有这些大头支撑,福记超市所到之处,地方官府不但不会为难,反而要优容关照。左右乾贞记的保镖车队、船队势力深不可测,安全、物流也都全无问题。
随着福记超市的人气逐渐聚集,出货快,进货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福州、海州商贾纷纷四处扩张、建设新的超市网络。谁跟钱有仇啊?
总之,各地的福记超市都在争先恐后在当地搜罗地方特产,培育地方工商制造,组织地方货源到处发送,互通有无。
总之跟着俺们的渠道跑,自然有你们的彩头赚。为何这样说呢?因为福记超市所到之处,也是福记钱庄的触角之所,这个生意就好做多了。
“福记东西好用吧?想买吧?想进货缺寸头啊?没关系啊,俺帮您,月息百二而已,这都是朝廷定规矩,但是朝廷给钱不痛快,甚至还要打白条给你,俺们却是真的足额给钱。
喔,您还有好东西想卖给俺呐?可以啊,有啥要啥,绝对不比别家出价低。
啊?您嫌银钱来回运输麻烦?不用,拿着这个。
这啥?这是银票啊。几十、几百、几千、几万贯都行。大宋的汴京、海州、金陵、平江、杭州、松江、福州、襄阳、洛阳、京兆府,随便找哪个福记钱庄都可以。
您把银票给他,就能拿到您要的金银铜钱,想要哪种财货也随你。方便不是?
喔喔,收费很便宜的,兑换一次只收千五费用。其实您不兑换也没关系,下此买东西直接拿它采卖付款就行了。大家都会收的,放心啦。
哎呦,这不是洪学士吗?对对,上次润州福记开业时您去过。话说洪学士可真是人中龙凤啊,小可心仪至极啊。您请楼上说话。
啥子?洪学士是说想要借用乾贞记的运输渠道输送钱粮倒汴京?当然可以啊,为朝廷做事嘛。就按百里之费收取百五之数好了。
不过,您要他们千里迢迢押解这么多钱粮来汴京干啥?这人吃马嚼的花费可不得了呢。而且路远迢迢,真要朝廷急用的话,您要指望这些钱粮凑手,俺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您看不如这样得了,咱们先挑个地方试试,您让当地钱粮核算了就近交给乾贞记的商社,让他们负责转运或发卖。然后他们开出银票给您,您把银票送到汴京户部就行。
户部再凭借这些银票到乾贞记提取所需钱粮。连那千五的手续费都给您免收了如何?”
宣和五年的汴京城,喧嚣繁华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顶峰。不说其他,单单汴京城内的青楼,就足足有万家之多。各种声色犬马都在借着燕京的收复而狂欢。
福记的迅速扩张,也只是汴京城更加繁华的一部分而已。这都是好事情,李彦在和赵佶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赵佶的心情相当舒畅。
大宋的商贸集市,不但种类完备,格局规划有序,更重要的是不仅白天可以开市,晚上也能继续做买卖。甚至一些夜市,都能十二个时辰保持营业。
若论大宋对民间商贸的重视,当真罕见,甚至可直追殷商时代。上到皇帝后宫,下至大臣小吏,无不为商贾“让路”,后来更是建立了严密的行会制度,保护商贾经营贸易。
甚至雍熙三年,太宗想要扩建一下宫城。却因为势必影响集贸,“民多不欲徙”。太宗皇帝就干脆就打消扩建宫城的想法。
又有昔日仁宗皇帝巡幸出游,正值汴京集市,即便马车也只能勉强单行通过。臣下想要暂闭集市,仁宗却不许,“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
自然,赵宋倾天下财货供养汴京,可不是为了与那些商贾共天下的。
实际上,这都是为了被朝廷的不时之需。民间藏钱多了,朝廷有事时,随便勒索几家商贾,就能应付危局。连仁宗皇帝都要干的事情,没道理赵佶就干不出。
只不过仁宗皇帝干完这种事后,还不忘了给人家商贾一些好处,比如封官,准予更大范围的经商活动等等。到了后来的皇帝,这些事,却懒得再做去。
这也是当年司马光能够大战王安石的法理基础。王安石的变法要把这些民间发达的财货收归朝廷经营。司马光却指责他是与民夺利,而且司马光的指责还非常理直气壮。
甚至神宗皇帝都要左右为难,他当然不是因为民间商贾的死活而左右为难。神宗皇帝担心的,与民夺利必然抑制民间商贾积蓄。而官府的积蓄效率永远无法与民间比拟。
神宗皇帝真正担心的是,真到天下有事时候,民间商贾疲敝,朝廷该去哪儿找钱出来?!
归根结底,大宋还不是后世那种完全契约化的资本社会,他们想的,依然是朝廷的统治。就因为这种特殊的体制所在,所以大宋不禁官员从商。
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官员都是士大夫,朝廷的一部分呢。自然除了吃早饭之外,其他干啥都行。何况朝廷真需要钱时,这些士大夫也更加“容易沟通”。
这些道理,安宁不知道,所以他觉得自己占了赵家的老大便宜。一度还要犹豫,是不是真的就此归化大宋?但是赵佶却明白这个道理,甚至连赵桓、赵楷、赵构,也都明白。
安宁除了偶尔出来逛逛这些新兴的福记分号,采买些稀罕物件。他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向宋应辰学习大宋的科举学问、制度。
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对别人来说就是一句挖苦的话,但是安宁却能把这种学问发挥到极致。前世的考试,他就是这么应付过来的,当然娴熟无比了。
在宋应辰眼里,这个安兆铭,甚至连妖孽都不能算!
因为世间的妖孽,却没有他安兆铭那样的本事。接触的时间长了,安兆铭的神秘面纱慢慢剥落,有时候,宋应辰也会有“不过如此”的念头闪一闪。
但是继续接触下去,等他把安兆铭的各种学问渐渐熟悉,特别是“知行合一”时,这个安兆铭的学识,却是超越了这天地间的限制。
安兆铭一直说要“知行合一”?这果然就是个好注脚啊!
“以兆铭的才情气度,文章策论,格物致知之术,这天下间,怕是没有可以匹敌的人物。可惜你却在《四书五经》上知之了了,对于文章炼字、典故出处、避讳限韵也是一窍不通。
可惜子啊,朝廷殿试上,兆铭或者可以一鸣惊人。但也就这样了,别的且不说,单就是避讳限韵上就能刷你下来。
甚至殿试之前,还有会试。会试考的,更多就是四书五经、典故出处、避玮限韵这些基础的学问,想要通过会试这一关,难如上青天啊!”
宋应辰摇晃着酒杯,奚落地看着安宁的愁眉苦脸,得意非常。
会试考试的内容不差,甚至比殿试都难。但是大宋的会试,缘何要在殿试时重排名次?一应科举选士数百人,缘何佼佼者不过十数人?宋应辰又有些晒然。
这里面的猫腻,别说他们知道,甚至官家都知道。
所以官家才要在殿试时出一些读书外的学问,比如《黄帝内经》,比如算数题目?还不是官家发现,礼部会试的成绩,水分太大了!作弊太多了!!!
安兆铭真正要重视的,是保证殿试的策论能让官家眼前一亮!他安兆铭的眼界,也是要帮我大宋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那些会试的寻章逐句中浪费人生。
宋应辰已经知道,过几天,这次会试的主考官、考官的名录就要下来。考官本来排定六十个,但是上次郓王入宫,又在考官的名录上补了一个,宋应辰是也。
对于这件事,宋应辰还是很开心的。大宋考官,历来都有考试后加官的习俗。也就是说,这次乡试后,自己铁定是要升官了。
眼见戏弄的也差不多了,宋应辰冲着安兆铭晃动出三个指头。“三百贯钱拿过来,本官帮你过这会试一关。你现在,只需把这边数百个避讳的字眼背熟了就行。”
嗯嗯,韵脚也要背。这,这?就这么简单?
“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若非宋某不好意思收你贿赂,换了别人来,你要出一千贯。”
第118章大宋商道
等到李师师、孙二娘就这么折腾到年底时候,安宁忽然发现,福记这大半年发展的,也实在太快了,甚至比后世的什么销的那种滚动速度都要快多了。
选好地方,开一家福记分店,不说能赶上西门的总店生意,也是差相仿佛。去掉福记的三成分润,剩下的收益,一年也是十几万贯呢!甚至连赵构都在里城开了一家。
福记在汴京的网,撒的越来越开,渐渐及于民间各个层阶。加上福记钱庄的跟进服务,渐渐把民间百姓藏在地窖的财货,钓到明面上。
按说福记超市完全由民间参与发起,自然不会让历来讲究雁过拔毛的地方官吏舒服。奈何人家有内府罩着,各地参与开店的更是地方豪强、官员,谁会吃饱饭撑的招惹麻烦?
更何况,随着福记超市营业规模庞大,每月的商税也不算少。再加上地方物产可以借用乾贞记的物流渠道四处流通。
甚至官府的物资、钱粮都能交给福记钱庄代他运作,可以节约许多麻烦和损耗。当然,该有的损耗依然会留给你,甚至更多。这进出之间的收益,足以让地方官吏为之振奋。
有这些大头支撑,福记超市所到之处,地方官府不但不会为难,反而要优容关照。左右乾贞记的保镖车队、船队势力深不可测,安全、物流也都全无问题。
随着福记超市的人气逐渐聚集,出货快,进货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福州、海州商贾纷纷四处扩张、建设新的超市网络。谁跟钱有仇啊?
总之,各地的福记超市都在争先恐后在当地搜罗地方特产,培育地方工商制造,组织地方货源到处发送,互通有无。
总之跟着俺们的渠道跑,自然有你们的彩头赚。为何这样说呢?因为福记超市所到之处,也是福记钱庄的触角之所,这个生意就好做多了。
“福记东西好用吧?想买吧?想进货缺寸头啊?没关系啊,俺帮您,月息百二而已,这都是朝廷定规矩,但是朝廷给钱不痛快,甚至还要打白条给你,俺们却是真的足额给钱。
喔,您还有好东西想卖给俺呐?可以啊,有啥要啥,绝对不比别家出价低。
啊?您嫌银钱来回运输麻烦?不用,拿着这个。
这啥?这是银票啊。几十、几百、几千、几万贯都行。大宋的汴京、海州、金陵、平江、杭州、松江、福州、襄阳、洛阳、京兆府,随便找哪个福记钱庄都可以。
您把银票给他,就能拿到您要的金银铜钱,想要哪种财货也随你。方便不是?
喔喔,收费很便宜的,兑换一次只收千五费用。其实您不兑换也没关系,下此买东西直接拿它采卖付款就行了。大家都会收的,放心啦。
哎呦,这不是洪学士吗?对对,上次润州福记开业时您去过。话说洪学士可真是人中龙凤啊,小可心仪至极啊。您请楼上说话。
啥子?洪学士是说想要借用乾贞记的运输渠道输送钱粮倒汴京?当然可以啊,为朝廷做事嘛。就按百里之费收取百五之数好了。
不过,您要他们千里迢迢押解这么多钱粮来汴京干啥?这人吃马嚼的花费可不得了呢。而且路远迢迢,真要朝廷急用的话,您要指望这些钱粮凑手,俺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您看不如这样得了,咱们先挑个地方试试,您让当地钱粮核算了就近交给乾贞记的商社,让他们负责转运或发卖。然后他们开出银票给您,您把银票送到汴京户部就行。
户部再凭借这些银票到乾贞记提取所需钱粮。连那千五的手续费都给您免收了如何?”
宣和五年的汴京城,喧嚣繁华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顶峰。不说其他,单单汴京城内的青楼,就足足有万家之多。各种声色犬马都在借着燕京的收复而狂欢。
福记的迅速扩张,也只是汴京城更加繁华的一部分而已。这都是好事情,李彦在和赵佶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赵佶的心情相当舒畅。
大宋的商贸集市,不但种类完备,格局规划有序,更重要的是不仅白天可以开市,晚上也能继续做买卖。甚至一些夜市,都能十二个时辰保持营业。
若论大宋对民间商贸的重视,当真罕见,甚至可直追殷商时代。上到皇帝后宫,下至大臣小吏,无不为商贾“让路”,后来更是建立了严密的行会制度,保护商贾经营贸易。
甚至雍熙三年,太宗想要扩建一下宫城。却因为势必影响集贸,“民多不欲徙”。太宗皇帝就干脆就打消扩建宫城的想法。
又有昔日仁宗皇帝巡幸出游,正值汴京集市,即便马车也只能勉强单行通过。臣下想要暂闭集市,仁宗却不许,“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
自然,赵宋倾天下财货供养汴京,可不是为了与那些商贾共天下的。
实际上,这都是为了被朝廷的不时之需。民间藏钱多了,朝廷有事时,随便勒索几家商贾,就能应付危局。连仁宗皇帝都要干的事情,没道理赵佶就干不出。
只不过仁宗皇帝干完这种事后,还不忘了给人家商贾一些好处,比如封官,准予更大范围的经商活动等等。到了后来的皇帝,这些事,却懒得再做去。
这也是当年司马光能够大战王安石的法理基础。王安石的变法要把这些民间发达的财货收归朝廷经营。司马光却指责他是与民夺利,而且司马光的指责还非常理直气壮。
甚至神宗皇帝都要左右为难,他当然不是因为民间商贾的死活而左右为难。神宗皇帝担心的,与民夺利必然抑制民间商贾积蓄。而官府的积蓄效率永远无法与民间比拟。
神宗皇帝真正担心的是,真到天下有事时候,民间商贾疲敝,朝廷该去哪儿找钱出来?!
归根结底,大宋还不是后世那种完全契约化的资本社会,他们想的,依然是朝廷的统治。就因为这种特殊的体制所在,所以大宋不禁官员从商。
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官员都是士大夫,朝廷的一部分呢。自然除了吃早饭之外,其他干啥都行。何况朝廷真需要钱时,这些士大夫也更加“容易沟通”。
这些道理,安宁不知道,所以他觉得自己占了赵家的老大便宜。一度还要犹豫,是不是真的就此归化大宋?但是赵佶却明白这个道理,甚至连赵桓、赵楷、赵构,也都明白。
安宁除了偶尔出来逛逛这些新兴的福记分号,采买些稀罕物件。他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向宋应辰学习大宋的科举学问、制度。
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对别人来说就是一句挖苦的话,但是安宁却能把这种学问发挥到极致。前世的考试,他就是这么应付过来的,当然娴熟无比了。
在宋应辰眼里,这个安兆铭,甚至连妖孽都不能算!
因为世间的妖孽,却没有他安兆铭那样的本事。接触的时间长了,安兆铭的神秘面纱慢慢剥落,有时候,宋应辰也会有“不过如此”的念头闪一闪。
但是继续接触下去,等他把安兆铭的各种学问渐渐熟悉,特别是“知行合一”时,这个安兆铭的学识,却是超越了这天地间的限制。
安兆铭一直说要“知行合一”?这果然就是个好注脚啊!
“以兆铭的才情气度,文章策论,格物致知之术,这天下间,怕是没有可以匹敌的人物。可惜你却在《四书五经》上知之了了,对于文章炼字、典故出处、避讳限韵也是一窍不通。
可惜子啊,朝廷殿试上,兆铭或者可以一鸣惊人。但也就这样了,别的且不说,单就是避讳限韵上就能刷你下来。
甚至殿试之前,还有会试。会试考的,更多就是四书五经、典故出处、避玮限韵这些基础的学问,想要通过会试这一关,难如上青天啊!”
宋应辰摇晃着酒杯,奚落地看着安宁的愁眉苦脸,得意非常。
会试考试的内容不差,甚至比殿试都难。但是大宋的会试,缘何要在殿试时重排名次?一应科举选士数百人,缘何佼佼者不过十数人?宋应辰又有些晒然。
这里面的猫腻,别说他们知道,甚至官家都知道。
所以官家才要在殿试时出一些读书外的学问,比如《黄帝内经》,比如算数题目?还不是官家发现,礼部会试的成绩,水分太大了!作弊太多了!!!
安兆铭真正要重视的,是保证殿试的策论能让官家眼前一亮!他安兆铭的眼界,也是要帮我大宋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那些会试的寻章逐句中浪费人生。
宋应辰已经知道,过几天,这次会试的主考官、考官的名录就要下来。考官本来排定六十个,但是上次郓王入宫,又在考官的名录上补了一个,宋应辰是也。
对于这件事,宋应辰还是很开心的。大宋考官,历来都有考试后加官的习俗。也就是说,这次乡试后,自己铁定是要升官了。
眼见戏弄的也差不多了,宋应辰冲着安兆铭晃动出三个指头。“三百贯钱拿过来,本官帮你过这会试一关。你现在,只需把这边数百个避讳的字眼背熟了就行。”
嗯嗯,韵脚也要背。这,这?就这么简单?
“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若非宋某不好意思收你贿赂,换了别人来,你要出一千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