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丹阙繁繁天下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九鼎风云志第二卷相见欢第一百三十二章丹阙繁繁天下事尚书署始于秦时,大汉延续其制。
与尚衣、尚事、尚冠、尚席、尚浴等值司一般,尚书本来是少府的属官,也就是皇室的秘书处,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皇室的命令。
但到了孝成皇帝之时,随着朝廷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的事务和权力日益庞大,便如相府、郡府一般开始实行分曹治事,置五曹尚书,分别是左民、客曹、屯兵、度支、选部,各曹以尚书令为首,又有左右尚书仆射,总揽执行天子之令、办理天下奏疏之责。
尚书令名叫王昀,也是比二千石的大员,但是毕竟仍然是个内朝官,且天子经常以大将军、大司马、丞相等人领尚书事,以示信任和重用,所以品佚不高,权力多受掣肘,不过仍然算得上职轻而权重。
这王昀也是外戚王氏的旁支,但总算是太学科考出身,不属于被王根、王商举荐提拔的官员,没有受到贿案影响,但是自天子处理王根、王况之后,他仍然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毕竟他姓王这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杨熙所任尚书郎,乃是尚书署的属官,是除了黄门郎之外唯一能够出入宫禁的低级官员。除了选部的郎官只负责官员选任、登记之外,其他各曹郎官平日的工作便是收受本曹奏疏,先行草阅,然后报本曹尚书决断是上奏还是留中不发,这般筛选之后的奏疏,才能送到天子面前。当然,部分朝堂重臣的奏疏是可以不经尚书署,直达天听的。
由此可见,这朝中各衙、天下郡县的奏疏,都要由尚书署决定是否能送到天子面前,这权力不可谓不大。不过天子每日事务繁杂,若是奏疏不经挑选,全数送至御前,怕不是每天都要堆一屋子,根本批阅不完。所以尚书署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每隔七日,尚书郎们便要轮班入皇宫之中听奏,参与朝会议事,兼草拟天子诏书等,诸如此类工作也是尚书郎的本职。
为何是七日一班?没人知道为什么,只知道这是前大司马王巨君定下的规矩。
执掌奏疏事宜,已是让人侧目的要职,能够时不时地进宫参加廷议,更是其他值司的官员所艳羡的。
为什么?这可是近距离接触天子的机会啊!
天子居于深宫,纵使权贵重臣,也不是想见就能见的。他一个比六百石的尚书郎,却能有机会隔一段时间就能见到天子,相对问策,若有什么言语合了圣心,岂不是便可受到青睐,飞黄腾达?
但是杨熙对此却殊无喜悦,他此前便见过天子,还被天子及刘子骏设计摆了一道,差点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最后盗窃玉玺之事未成,那一夜还发生了很多别的事情,天子会不会因此迁怒于他?
所以他对面见天子,参加廷议一事,心中其实存着畏惧。
杨熙和王宇同时到尚书署任职,王宇因弟弟王获从选部离职,便直接被选部尚书要去,充任了选部的值司。
选部不用轮班入宫面圣,但也是一桩令人羡慕的值司,因为选部掌管着所有千石以下官员的选任推荐,是关系众多官员升官发财的要职,可不是大大的肥缺?
杨熙却像其他刚入署的郎官一样,被安排在四曹轮值,每部十日,好尽快熟悉尚书署的工作流程。在此期间,可以不用安排轮值入宫参加朝会。
杨熙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只觉有一个多月时间不用入宫,恰似判了死刑的犯人得了缓刑。说不定一个多月后,天子便将自己的事淡忘了,再入宫之时也可免了尴尬。
这一个多月,便好好学习如何做一名尚书郎,如何处理奏疏政事吧,其他的事,就留待以后再说了。
这四曹分别是左民、客曹、屯兵、度支四部,左民曹主要负责民生等事,关于民间赋税钱粮、婚丧嫁娶,水利桑农,以及教育文学等事的奏疏,都在左民曹内,所以左民曹的奏疏也是最多的。
左民尚书叫做刘全,是宗室之后,但也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为人不苟言笑,雷厉风行,也只有他这般性子,才能处理好大大小小、繁杂无比的民生奏疏。
客曹主要负责外国朝聘等等事务,北至羌胡,南至山越,西出吐蕃,东到三韩,虽然管理朝贡的国家众多,但是天高地远,很多国家做不到每岁来朝,时时来贡,所以客曹事务反而最少。
客曹尚书名叫沮辰,是大鸿胪任宏的好友,也正因此,对邦交外事才能处有余裕,倒是五曹尚书中最为清闲的一个。
屯兵曹自然是负责兵事,除长安三军的奏疏可以直达天听外,四疆、郡国兵事的相关奏疏都要通过屯兵曹上报,是最为机要的尚书曹。别曹奏疏也许还可凭尚书之意选择报或不报,屯兵曹的奏疏若是漏了重要军机不报,是要出大事情的。
所以屯兵曹的尚书是孙离,他出身行伍,做过三辅之地的骑军校尉,熟谙兵事,万不会延误军机。
度支曹则是负责银钱出入,所谓“银根”便是。所以往来度支曹的奏疏多半是与钱粮有关,虽然按照成例,大司农署可以左右全国银钱粮米的流通,但是若要增减开支,调度钱粮扶危济困,还是需要上疏请天子处断。
所以度支曹尚书历来是天子近人,之前是张通,乃是孝成皇帝的宠臣,孝成皇帝殡天之时,张通悲伤痛哭,竟至于哭泣而死。新帝即位之后,又派了李伯显来担任度支曹尚书,这李伯显乃是新帝在定陶国时的司农,由他坐镇度支曹,天子也是颇为心安。
选部尚书是王磐,乃是高平侯王逢时的亲侄,也是外戚王氏的子弟,所以这选官之事,肯定更加偏向王氏,也造就了朝上千石以下官员大多与王氏有关的现状。
但是杨熙入尚书署不久,司隶校尉解光弹劾王根、王况事发,这王磐也因为是王氏族人,受到牵连,被免官归宅。新任选部尚书叫做刘愈,也是宗室之后。看来选官之事,天子已经不再放心交予外人。
王磐算起来便是王宇的族兄,本可对他照拂一番,但可怜王宇刚进选部,王磐自己却被免官,可想而知,王宇在选部的日子必定不会好过。杨熙在署中几次遇见他,都是相对无言,苦笑作别。
杨熙却不显山不露水,在四部轮流当值,既没人为难与他,也没人提点与他,同僚出身非富即贵,不是世家子弟,便是一郡孝廉,都是天之骄子,在这尚书署中当值也只是等待腾飞的时机罢了,互相之间纵有交往,也是点头之交,不像在太学之中,意气相投之人立刻便能成为朋友。
从京兆府来到尚书署,乃是从外臣一跃成为内官,杨熙立刻深切感受到两个官署的不同。
在京兆府中,官员大多是京兆尹的属官,是京兆尹亲自挑选的亲信之人,互相之间的关系都比较亲密,走动往来频繁。而在尚书署内,却到处充满了真正的官僚气味,行事皆有规矩,来往皆是文书,便是两曹之间互相对门,有事也多要行文。
转眼过了二十余日,杨熙白日便去尚书署当值,夜间才能回杨府宿歇,果真是疲累无比。
每日一早,属吏便会将通文房中来自朝内、朝外的奏疏整理一遍,分门别类捆好,抬到各曹的班房之内,分由尚书郎们草阅。草阅的结果无非三种,一种是拟奏,便是紧要之事,拟奏天子处断。一种是留中,也就是不甚重要之事,或者不适合上奏之事,由本曹尚书阅处,分门别类发往相府各曹,或者各处衙门处断。还有一种是分类错误,便要移交给别的尚书曹处理。
上午处理奏疏完毕,中午有一个时辰可以休息,离家近的可以归家吃食,离家远的也可在伙房吃饭。下午各曹尚书便会将草阅的奏疏审核一遍,无异议的便由小黄门抬入宫中,有异议的便与各位郎官商议,拟定章程,或奏或留。
等到所有奏疏处理完毕,一天的工作才算是结束。
虽然听起来没什么复杂,各曹流程皆是一般,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杨熙首先去的是左民曹,其奏疏事无巨细,有请求朝廷支持开挖水利的,有举报淫祠妖人为祸的,有上报瘟疫的,有上报祥瑞的,还有申请增加郡县孝廉名额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初接触时,杨熙根本不知道哪一桩重要,哪一桩不重要,但是看起来好像都很重要,他恨不得全都打上“拟奏”,让天子亲去批阅。
这肯定过不去刘全尚书这一关。也是见杨熙没有经验,刘全才没有直接揪住他痛骂一番,而是耐着性子,寻来一名叫做许拓的老郎官,令其指导杨熙草阅奏疏。
在前辈的指导下,杨熙这才学会了分辨官员们奏疏中的习惯暗语,知道什么是夸大其词,什么是确有其事,什么事需要天子亲阅,什么事只要有尚书署的拟办意见就可发往各衙办理,什么事涉及钱粮需要转送度支曹。
来到客曹,尚书行事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因为客曹的奏疏多涉及外国朝贡之事,有关国体,兹事体大,所有奏疏都要上奏,但是需要在奏疏末尾,写上一句拟办之策,供皇帝参考。
虽然免了甄别之苦,但是这对策之法则更为烦难,若不懂得邦交之仪,是万万写不出对策的。比如蛮夷小国若有朝贡,应该如何回应?若有属国相争,应该怎样调停?若有远国归附,应授何等印信?虽然杨熙在太学学习了不少学问,也研究过《周礼》,但对现行的惯例规矩,仍然不甚了解。
没奈何,杨熙便请先生修书一封,拜上大鸿胪任宏,从他手下请了一名礼乐官,向他虚心请教,才将这些规矩一一弄懂。
然后到了屯兵、度支两曹,杨熙又不得不学习兵事,学习财政,焦头烂额之下,有一天他终于醒悟,原来新入署中的郎官要先轮转各曹是很有道理的,若是不知道奏疏国是的办理思路,便是入朝参加廷议,也提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
唯有经历了诸曹锻炼,有了办理各项奏疏的经验,他才能真正成长为提笔能写、问策能对的内朝郎官!
经历了四曹轮换锻炼,杨熙只觉自己对朝野政事的认识更深了一层,不像以往那样看事只看表面,也终于将书中学来的道理与实践相印证,与先生论事每每能发独到见解,获得先生颔首赞同。
最后杨熙被留在了客曹,本曹不像左民曹那般繁杂,又不像度支曹那般专业,算来是个不错的值司。但杨熙知道,这是因为任宏大人向客曹尚书沮辰谈起过自己,所以才为自己行了这个方便,不觉对任宏大人充满了感激。
转眼间又是一个多月过去,朝堂官场的地震业已结束,杨熙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第一次上朝参与大朝会的轮次。
九鼎风云志第二卷相见欢第一百三十二章丹阙繁繁天下事尚书署始于秦时,大汉延续其制。
与尚衣、尚事、尚冠、尚席、尚浴等值司一般,尚书本来是少府的属官,也就是皇室的秘书处,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皇室的命令。
但到了孝成皇帝之时,随着朝廷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的事务和权力日益庞大,便如相府、郡府一般开始实行分曹治事,置五曹尚书,分别是左民、客曹、屯兵、度支、选部,各曹以尚书令为首,又有左右尚书仆射,总揽执行天子之令、办理天下奏疏之责。
尚书令名叫王昀,也是比二千石的大员,但是毕竟仍然是个内朝官,且天子经常以大将军、大司马、丞相等人领尚书事,以示信任和重用,所以品佚不高,权力多受掣肘,不过仍然算得上职轻而权重。
这王昀也是外戚王氏的旁支,但总算是太学科考出身,不属于被王根、王商举荐提拔的官员,没有受到贿案影响,但是自天子处理王根、王况之后,他仍然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毕竟他姓王这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杨熙所任尚书郎,乃是尚书署的属官,是除了黄门郎之外唯一能够出入宫禁的低级官员。除了选部的郎官只负责官员选任、登记之外,其他各曹郎官平日的工作便是收受本曹奏疏,先行草阅,然后报本曹尚书决断是上奏还是留中不发,这般筛选之后的奏疏,才能送到天子面前。当然,部分朝堂重臣的奏疏是可以不经尚书署,直达天听的。
由此可见,这朝中各衙、天下郡县的奏疏,都要由尚书署决定是否能送到天子面前,这权力不可谓不大。不过天子每日事务繁杂,若是奏疏不经挑选,全数送至御前,怕不是每天都要堆一屋子,根本批阅不完。所以尚书署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每隔七日,尚书郎们便要轮班入皇宫之中听奏,参与朝会议事,兼草拟天子诏书等,诸如此类工作也是尚书郎的本职。
为何是七日一班?没人知道为什么,只知道这是前大司马王巨君定下的规矩。
执掌奏疏事宜,已是让人侧目的要职,能够时不时地进宫参加廷议,更是其他值司的官员所艳羡的。
为什么?这可是近距离接触天子的机会啊!
天子居于深宫,纵使权贵重臣,也不是想见就能见的。他一个比六百石的尚书郎,却能有机会隔一段时间就能见到天子,相对问策,若有什么言语合了圣心,岂不是便可受到青睐,飞黄腾达?
但是杨熙对此却殊无喜悦,他此前便见过天子,还被天子及刘子骏设计摆了一道,差点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最后盗窃玉玺之事未成,那一夜还发生了很多别的事情,天子会不会因此迁怒于他?
所以他对面见天子,参加廷议一事,心中其实存着畏惧。
杨熙和王宇同时到尚书署任职,王宇因弟弟王获从选部离职,便直接被选部尚书要去,充任了选部的值司。
选部不用轮班入宫面圣,但也是一桩令人羡慕的值司,因为选部掌管着所有千石以下官员的选任推荐,是关系众多官员升官发财的要职,可不是大大的肥缺?
杨熙却像其他刚入署的郎官一样,被安排在四曹轮值,每部十日,好尽快熟悉尚书署的工作流程。在此期间,可以不用安排轮值入宫参加朝会。
杨熙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只觉有一个多月时间不用入宫,恰似判了死刑的犯人得了缓刑。说不定一个多月后,天子便将自己的事淡忘了,再入宫之时也可免了尴尬。
这一个多月,便好好学习如何做一名尚书郎,如何处理奏疏政事吧,其他的事,就留待以后再说了。
这四曹分别是左民、客曹、屯兵、度支四部,左民曹主要负责民生等事,关于民间赋税钱粮、婚丧嫁娶,水利桑农,以及教育文学等事的奏疏,都在左民曹内,所以左民曹的奏疏也是最多的。
左民尚书叫做刘全,是宗室之后,但也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为人不苟言笑,雷厉风行,也只有他这般性子,才能处理好大大小小、繁杂无比的民生奏疏。
客曹主要负责外国朝聘等等事务,北至羌胡,南至山越,西出吐蕃,东到三韩,虽然管理朝贡的国家众多,但是天高地远,很多国家做不到每岁来朝,时时来贡,所以客曹事务反而最少。
客曹尚书名叫沮辰,是大鸿胪任宏的好友,也正因此,对邦交外事才能处有余裕,倒是五曹尚书中最为清闲的一个。
屯兵曹自然是负责兵事,除长安三军的奏疏可以直达天听外,四疆、郡国兵事的相关奏疏都要通过屯兵曹上报,是最为机要的尚书曹。别曹奏疏也许还可凭尚书之意选择报或不报,屯兵曹的奏疏若是漏了重要军机不报,是要出大事情的。
所以屯兵曹的尚书是孙离,他出身行伍,做过三辅之地的骑军校尉,熟谙兵事,万不会延误军机。
度支曹则是负责银钱出入,所谓“银根”便是。所以往来度支曹的奏疏多半是与钱粮有关,虽然按照成例,大司农署可以左右全国银钱粮米的流通,但是若要增减开支,调度钱粮扶危济困,还是需要上疏请天子处断。
所以度支曹尚书历来是天子近人,之前是张通,乃是孝成皇帝的宠臣,孝成皇帝殡天之时,张通悲伤痛哭,竟至于哭泣而死。新帝即位之后,又派了李伯显来担任度支曹尚书,这李伯显乃是新帝在定陶国时的司农,由他坐镇度支曹,天子也是颇为心安。
选部尚书是王磐,乃是高平侯王逢时的亲侄,也是外戚王氏的子弟,所以这选官之事,肯定更加偏向王氏,也造就了朝上千石以下官员大多与王氏有关的现状。
但是杨熙入尚书署不久,司隶校尉解光弹劾王根、王况事发,这王磐也因为是王氏族人,受到牵连,被免官归宅。新任选部尚书叫做刘愈,也是宗室之后。看来选官之事,天子已经不再放心交予外人。
王磐算起来便是王宇的族兄,本可对他照拂一番,但可怜王宇刚进选部,王磐自己却被免官,可想而知,王宇在选部的日子必定不会好过。杨熙在署中几次遇见他,都是相对无言,苦笑作别。
杨熙却不显山不露水,在四部轮流当值,既没人为难与他,也没人提点与他,同僚出身非富即贵,不是世家子弟,便是一郡孝廉,都是天之骄子,在这尚书署中当值也只是等待腾飞的时机罢了,互相之间纵有交往,也是点头之交,不像在太学之中,意气相投之人立刻便能成为朋友。
从京兆府来到尚书署,乃是从外臣一跃成为内官,杨熙立刻深切感受到两个官署的不同。
在京兆府中,官员大多是京兆尹的属官,是京兆尹亲自挑选的亲信之人,互相之间的关系都比较亲密,走动往来频繁。而在尚书署内,却到处充满了真正的官僚气味,行事皆有规矩,来往皆是文书,便是两曹之间互相对门,有事也多要行文。
转眼过了二十余日,杨熙白日便去尚书署当值,夜间才能回杨府宿歇,果真是疲累无比。
每日一早,属吏便会将通文房中来自朝内、朝外的奏疏整理一遍,分门别类捆好,抬到各曹的班房之内,分由尚书郎们草阅。草阅的结果无非三种,一种是拟奏,便是紧要之事,拟奏天子处断。一种是留中,也就是不甚重要之事,或者不适合上奏之事,由本曹尚书阅处,分门别类发往相府各曹,或者各处衙门处断。还有一种是分类错误,便要移交给别的尚书曹处理。
上午处理奏疏完毕,中午有一个时辰可以休息,离家近的可以归家吃食,离家远的也可在伙房吃饭。下午各曹尚书便会将草阅的奏疏审核一遍,无异议的便由小黄门抬入宫中,有异议的便与各位郎官商议,拟定章程,或奏或留。
等到所有奏疏处理完毕,一天的工作才算是结束。
虽然听起来没什么复杂,各曹流程皆是一般,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杨熙首先去的是左民曹,其奏疏事无巨细,有请求朝廷支持开挖水利的,有举报淫祠妖人为祸的,有上报瘟疫的,有上报祥瑞的,还有申请增加郡县孝廉名额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初接触时,杨熙根本不知道哪一桩重要,哪一桩不重要,但是看起来好像都很重要,他恨不得全都打上“拟奏”,让天子亲去批阅。
这肯定过不去刘全尚书这一关。也是见杨熙没有经验,刘全才没有直接揪住他痛骂一番,而是耐着性子,寻来一名叫做许拓的老郎官,令其指导杨熙草阅奏疏。
在前辈的指导下,杨熙这才学会了分辨官员们奏疏中的习惯暗语,知道什么是夸大其词,什么是确有其事,什么事需要天子亲阅,什么事只要有尚书署的拟办意见就可发往各衙办理,什么事涉及钱粮需要转送度支曹。
来到客曹,尚书行事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因为客曹的奏疏多涉及外国朝贡之事,有关国体,兹事体大,所有奏疏都要上奏,但是需要在奏疏末尾,写上一句拟办之策,供皇帝参考。
虽然免了甄别之苦,但是这对策之法则更为烦难,若不懂得邦交之仪,是万万写不出对策的。比如蛮夷小国若有朝贡,应该如何回应?若有属国相争,应该怎样调停?若有远国归附,应授何等印信?虽然杨熙在太学学习了不少学问,也研究过《周礼》,但对现行的惯例规矩,仍然不甚了解。
没奈何,杨熙便请先生修书一封,拜上大鸿胪任宏,从他手下请了一名礼乐官,向他虚心请教,才将这些规矩一一弄懂。
然后到了屯兵、度支两曹,杨熙又不得不学习兵事,学习财政,焦头烂额之下,有一天他终于醒悟,原来新入署中的郎官要先轮转各曹是很有道理的,若是不知道奏疏国是的办理思路,便是入朝参加廷议,也提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
唯有经历了诸曹锻炼,有了办理各项奏疏的经验,他才能真正成长为提笔能写、问策能对的内朝郎官!
经历了四曹轮换锻炼,杨熙只觉自己对朝野政事的认识更深了一层,不像以往那样看事只看表面,也终于将书中学来的道理与实践相印证,与先生论事每每能发独到见解,获得先生颔首赞同。
最后杨熙被留在了客曹,本曹不像左民曹那般繁杂,又不像度支曹那般专业,算来是个不错的值司。但杨熙知道,这是因为任宏大人向客曹尚书沮辰谈起过自己,所以才为自己行了这个方便,不觉对任宏大人充满了感激。
转眼间又是一个多月过去,朝堂官场的地震业已结束,杨熙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第一次上朝参与大朝会的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