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朝会一如既往的波澜不惊,士大夫们的风骨从来都不会在屠刀下面体现,当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彻底潜了之后,也没人愿意在朝会上出头,去触怒龙颜了。
其实有些人已经开始适应现在的朝会模式了,只要专心于本职工作,不徇私舞弊,不骂皇帝邀名,皇上还是很好相处的。
而且,大明似乎也正在往良好的方向前进。
弘治年间,或者说开国以来,最让朝廷头疼的财政问题,已经悄声无息的解决了。
各部的用度都得到了满足,虽然这是在皇上派人清查账目,并且全程监督,然后剔除了不少无谓的消耗的基础上,可问题终归是被解决掉了,户部每年被人逼帐的情景不复再现,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当然,各地还时不时的会报灾上来,可与此同时,以厂卫为主体的检察监管机制也正在逐渐成形。只是今年,就有不少将小灾报成大灾的地方官被揪出来正了法纪,在这种威慑之下,大明一下就从荒年变成了好年景,连带着收上来的税赋都增加了不少。
而有了辽东模式,一直作为朝廷重大负担的边镇也不一样了。辽镇如今已经可以自给,甚至还有余力接济紧邻的蓟镇,到了明后年,边镇新政全面铺开的时候,三大边镇很可能会实现完全自给,会有一个彻底的翻身。
所以,尽管还有不少人认为皇帝的摊子铺的太大,有入不敷出的可能,但也有不少人觉得皇权当道的大势已成,至少在经济方面,士人是很难再有作为了。
如今,至少在京城范围,已经实现了吏治清明、财政富裕、百姓安乐、以及政令通行等诸多政治目标,即便用儒家经典中的故例来套用,也完全称得上是盛世了。
不过士人们却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们的曰子越来越难过了,没有例行的孝敬,不能随便欺压百姓,特权也正在消失当中,而且每天还必须都得很勤奋的专注于工作……这,是在当官吗?跟衙门里那些拿俸银,当苦力的吏员还有什么区别?大伙儿十年寒窗难道为的就是这个?
事实是严酷的,而且变化,也明明白白的在众人眼前发生着。
两个月前,皇家舰队招募海商,条件极其优厚,不少官员也都动了心思,于是纷纷派遣家中负责经营的下人前往,试图掺上一腿,捞点外快。
这些人当中有皇党,也有士党,前面那些人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投靠的福利,后者则认为如果有利可图的话,卖身投靠也不是不可以。
可结果他们一律都被挡了驾,没报出自家名头之前,对方的答复是:要报名,先排队。报出名头之后,居然被赶出来了,理由居然是现役官员及其家属不得经商,更不能从事海贸!
是可忍孰不可忍,大明律里面有这条目?当官之后,有几个不派人经商的?俸禄就那么点,不捞外快的话,大伙儿吃什么?好吧,就算皇上有意提高俸禄,可是提高那点俸禄,又怎么比得上外快来的爽利?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的俸禄再多,也达不到这个程度啊!
而且,瞧瞧皇家船队招人的规矩吧,义民优先,军户和匠户其次,平民和商人再次,连娼户、乐户都跟平民并列了,读书人却排在了最后,连娼户都不如,这还得是没当官的那种……这大明朝还有个体统吗?
军器司那边说了,读书人要经商也可以,不过术业有专攻,想经商的人先得去商学院深造一番,然后改籍为商户……这不是扯淡嘛!经商有啥好学的?更何况从士籍变成商户,这是多大的落差啊,谁能接受得了?除了京城,天底下就没这个规矩了。
抱怨、质疑的人很多,军器司对此却是不屑一顾,这是皇命,虽然现在只是在京城试行,可若是顺利,将来会在全天下推广的,这个期限也不甚长,大概也就是十年之内。
李东阳去年的预言,已经传遍了整个士林,对正德的决心和谢宏的用心,没人再报以怀疑的态度,这两个人确实打算彻底颠覆士人阶层,而且正在毫不迟疑的推进着这个进程。
对如今的朝局乐见其成的,大概只有那些从政法学院出来的学员,或者从儒家经典中树立了另外一种政治观的士子了。他们认为,所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现在这样的。
习惯了传统观念的人,可不会接受这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当今天子受了歼臣蛊惑,正在严酷的压迫天下士人,甚至在皇党之中,也有很多心怀不满的人。
因此,朝会的平静,以及京城的繁荣之下,其实波涛暗涌,人心浮动。
大学士王鏊就是其中一员,而且还是不满程度较高的一个。
散朝之后,他颇有些心绪不宁,一方面是心中的不满使然,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周经带来的那个消息,让他几乎没法理智的思考,很有些蠢蠢欲动。
海贸,是江南士人得以富甲天下的根本,也是如今梗在他们心头的一根刺,因为利润最为丰厚的那条商路,被谢宏霸占了。
这是个此消彼长的问题,江南士人要面临的,不光是财富缩水的危机,而且这条商路还给皇帝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经济支持,要是没有海贸,就算有再多的兵,皇帝也是养不起的,他的强势也只能是有限度的。
所以,摆在江南士人眼前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夺回商路,把谢宏的势力从海上清除出去,让事情回到原点。
不知道其他同僚的心思,可王鏊却不止一次的后悔。
去年逼谢宏出京的那场行动,当时所有人都欢腾不已,认为取得了全面胜利,可现在回头看看,却发现,正是那场行动成就了现在的局面,若谢宏未曾出京,他又怎么可能在辽东建港,并且雄踞海路?
江南人在海上的力量是很强的,若不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岂会遭到如此重大的损失?更别提要是能早点发现苗头,完全有可能将谢宏的港口和舰队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卖,事已至此,想再多也是白扯。可朝鲜使臣带来的消息,却又给王鏊带来了一个希望,谢宏居然要向朝鲜出售船只,而且是他赖以称雄的飞轮战舰。
谢宏能够称雄海上,与他的谋略也有些关系,可那些却不是决定姓的因素,归根结底,就是这飞轮战舰太过诡异,战斗姓能全面超越了福船,这才取得了福江岛那样的战果,另外两场原本不为人知的海战的胜利,也是缘由于此。
居然出售最强力的杀手锏,难道他就不怕旁人得到后,以此反制?还是说其中又有什么阴谋?
最乐观的思路,就是通过朝鲜使臣购入飞轮战舰,然后集结手中的水上力量,打谢宏一个措手不及,夺回商路;最悲观的想法,就是对方又设下了圈套,正等着自己去钻,然后将己方力量一网打尽。
回家的路上,王鏊的脸色一直阴晴不定,怎么也吃不透其中的玄虚。患得患失之下,他的心头也笼上了一丝阴霾。
“老爷,梁大人和王大人同来拜见,正在客厅等您呢。”
“是叔厚来了吗?王大人?是哪位王大人?”正心神不属间,王鏊只是下意识的应了一声,继而又是眉头一皱,梁储与他关系不错,经常有走动,可这王大人……京城最近有个风头极劲的王大人,甚至比他这个大学士更有名气,提起来他也是一肚子火儿。
“就是南京那位王侍郎,老爷您忘了?”老爷神色和语气都是不善,管家愈发加了点小心。
“哦,是明仲啊,老夫差点忘了。”王鏊以手抚额,恍然道:“去通知一声,告诉二位大人,老夫更衣之后,马上便到。”
“是,老爷。”管家躬身应道。
说是更衣,其实王鏊也是需要点时间整理一下思路。
从江南来信中得知,谢府大会之后,王鉴之一直都很活跃,这样一个人来找自己,莫不是江南那边又有了新动向了?王鏊有些紧张,同时也带了点期待。
“叔厚,你我同时出的承天门,你却比我到得早,果然不愧雷厉风行之名呐,呵呵,明仲,调你赴京的旨意才发没几天,你怎么到得如此之快,莫非江南有什么变故吗?”进到书房时,王鏊脸上的阴霾已经一扫而空,招呼来客的时候,举止十分从容。
梁储呵呵笑道:“济之兄,这雷厉风行之名,小弟可不敢当,其实小弟也是回家路上,遇到了明仲,这才一起来了。”
“哦?明仲,难不成江南真有……”听了这话,王鏊微微一愣,转向王鉴之的时候,脸上神色已经凝重了起来。
“王阁老明鉴,下官此来,确是有大事要与您相商。”王鉴之肃然点头,直承其事。
(未完待续)
朝会一如既往的波澜不惊,士大夫们的风骨从来都不会在屠刀下面体现,当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彻底潜了之后,也没人愿意在朝会上出头,去触怒龙颜了。
其实有些人已经开始适应现在的朝会模式了,只要专心于本职工作,不徇私舞弊,不骂皇帝邀名,皇上还是很好相处的。
而且,大明似乎也正在往良好的方向前进。
弘治年间,或者说开国以来,最让朝廷头疼的财政问题,已经悄声无息的解决了。
各部的用度都得到了满足,虽然这是在皇上派人清查账目,并且全程监督,然后剔除了不少无谓的消耗的基础上,可问题终归是被解决掉了,户部每年被人逼帐的情景不复再现,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当然,各地还时不时的会报灾上来,可与此同时,以厂卫为主体的检察监管机制也正在逐渐成形。只是今年,就有不少将小灾报成大灾的地方官被揪出来正了法纪,在这种威慑之下,大明一下就从荒年变成了好年景,连带着收上来的税赋都增加了不少。
而有了辽东模式,一直作为朝廷重大负担的边镇也不一样了。辽镇如今已经可以自给,甚至还有余力接济紧邻的蓟镇,到了明后年,边镇新政全面铺开的时候,三大边镇很可能会实现完全自给,会有一个彻底的翻身。
所以,尽管还有不少人认为皇帝的摊子铺的太大,有入不敷出的可能,但也有不少人觉得皇权当道的大势已成,至少在经济方面,士人是很难再有作为了。
如今,至少在京城范围,已经实现了吏治清明、财政富裕、百姓安乐、以及政令通行等诸多政治目标,即便用儒家经典中的故例来套用,也完全称得上是盛世了。
不过士人们却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们的曰子越来越难过了,没有例行的孝敬,不能随便欺压百姓,特权也正在消失当中,而且每天还必须都得很勤奋的专注于工作……这,是在当官吗?跟衙门里那些拿俸银,当苦力的吏员还有什么区别?大伙儿十年寒窗难道为的就是这个?
事实是严酷的,而且变化,也明明白白的在众人眼前发生着。
两个月前,皇家舰队招募海商,条件极其优厚,不少官员也都动了心思,于是纷纷派遣家中负责经营的下人前往,试图掺上一腿,捞点外快。
这些人当中有皇党,也有士党,前面那些人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投靠的福利,后者则认为如果有利可图的话,卖身投靠也不是不可以。
可结果他们一律都被挡了驾,没报出自家名头之前,对方的答复是:要报名,先排队。报出名头之后,居然被赶出来了,理由居然是现役官员及其家属不得经商,更不能从事海贸!
是可忍孰不可忍,大明律里面有这条目?当官之后,有几个不派人经商的?俸禄就那么点,不捞外快的话,大伙儿吃什么?好吧,就算皇上有意提高俸禄,可是提高那点俸禄,又怎么比得上外快来的爽利?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的俸禄再多,也达不到这个程度啊!
而且,瞧瞧皇家船队招人的规矩吧,义民优先,军户和匠户其次,平民和商人再次,连娼户、乐户都跟平民并列了,读书人却排在了最后,连娼户都不如,这还得是没当官的那种……这大明朝还有个体统吗?
军器司那边说了,读书人要经商也可以,不过术业有专攻,想经商的人先得去商学院深造一番,然后改籍为商户……这不是扯淡嘛!经商有啥好学的?更何况从士籍变成商户,这是多大的落差啊,谁能接受得了?除了京城,天底下就没这个规矩了。
抱怨、质疑的人很多,军器司对此却是不屑一顾,这是皇命,虽然现在只是在京城试行,可若是顺利,将来会在全天下推广的,这个期限也不甚长,大概也就是十年之内。
李东阳去年的预言,已经传遍了整个士林,对正德的决心和谢宏的用心,没人再报以怀疑的态度,这两个人确实打算彻底颠覆士人阶层,而且正在毫不迟疑的推进着这个进程。
对如今的朝局乐见其成的,大概只有那些从政法学院出来的学员,或者从儒家经典中树立了另外一种政治观的士子了。他们认为,所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现在这样的。
习惯了传统观念的人,可不会接受这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当今天子受了歼臣蛊惑,正在严酷的压迫天下士人,甚至在皇党之中,也有很多心怀不满的人。
因此,朝会的平静,以及京城的繁荣之下,其实波涛暗涌,人心浮动。
大学士王鏊就是其中一员,而且还是不满程度较高的一个。
散朝之后,他颇有些心绪不宁,一方面是心中的不满使然,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周经带来的那个消息,让他几乎没法理智的思考,很有些蠢蠢欲动。
海贸,是江南士人得以富甲天下的根本,也是如今梗在他们心头的一根刺,因为利润最为丰厚的那条商路,被谢宏霸占了。
这是个此消彼长的问题,江南士人要面临的,不光是财富缩水的危机,而且这条商路还给皇帝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经济支持,要是没有海贸,就算有再多的兵,皇帝也是养不起的,他的强势也只能是有限度的。
所以,摆在江南士人眼前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夺回商路,把谢宏的势力从海上清除出去,让事情回到原点。
不知道其他同僚的心思,可王鏊却不止一次的后悔。
去年逼谢宏出京的那场行动,当时所有人都欢腾不已,认为取得了全面胜利,可现在回头看看,却发现,正是那场行动成就了现在的局面,若谢宏未曾出京,他又怎么可能在辽东建港,并且雄踞海路?
江南人在海上的力量是很强的,若不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岂会遭到如此重大的损失?更别提要是能早点发现苗头,完全有可能将谢宏的港口和舰队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卖,事已至此,想再多也是白扯。可朝鲜使臣带来的消息,却又给王鏊带来了一个希望,谢宏居然要向朝鲜出售船只,而且是他赖以称雄的飞轮战舰。
谢宏能够称雄海上,与他的谋略也有些关系,可那些却不是决定姓的因素,归根结底,就是这飞轮战舰太过诡异,战斗姓能全面超越了福船,这才取得了福江岛那样的战果,另外两场原本不为人知的海战的胜利,也是缘由于此。
居然出售最强力的杀手锏,难道他就不怕旁人得到后,以此反制?还是说其中又有什么阴谋?
最乐观的思路,就是通过朝鲜使臣购入飞轮战舰,然后集结手中的水上力量,打谢宏一个措手不及,夺回商路;最悲观的想法,就是对方又设下了圈套,正等着自己去钻,然后将己方力量一网打尽。
回家的路上,王鏊的脸色一直阴晴不定,怎么也吃不透其中的玄虚。患得患失之下,他的心头也笼上了一丝阴霾。
“老爷,梁大人和王大人同来拜见,正在客厅等您呢。”
“是叔厚来了吗?王大人?是哪位王大人?”正心神不属间,王鏊只是下意识的应了一声,继而又是眉头一皱,梁储与他关系不错,经常有走动,可这王大人……京城最近有个风头极劲的王大人,甚至比他这个大学士更有名气,提起来他也是一肚子火儿。
“就是南京那位王侍郎,老爷您忘了?”老爷神色和语气都是不善,管家愈发加了点小心。
“哦,是明仲啊,老夫差点忘了。”王鏊以手抚额,恍然道:“去通知一声,告诉二位大人,老夫更衣之后,马上便到。”
“是,老爷。”管家躬身应道。
说是更衣,其实王鏊也是需要点时间整理一下思路。
从江南来信中得知,谢府大会之后,王鉴之一直都很活跃,这样一个人来找自己,莫不是江南那边又有了新动向了?王鏊有些紧张,同时也带了点期待。
“叔厚,你我同时出的承天门,你却比我到得早,果然不愧雷厉风行之名呐,呵呵,明仲,调你赴京的旨意才发没几天,你怎么到得如此之快,莫非江南有什么变故吗?”进到书房时,王鏊脸上的阴霾已经一扫而空,招呼来客的时候,举止十分从容。
梁储呵呵笑道:“济之兄,这雷厉风行之名,小弟可不敢当,其实小弟也是回家路上,遇到了明仲,这才一起来了。”
“哦?明仲,难不成江南真有……”听了这话,王鏊微微一愣,转向王鉴之的时候,脸上神色已经凝重了起来。
“王阁老明鉴,下官此来,确是有大事要与您相商。”王鉴之肃然点头,直承其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