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七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唐骑驼乐舞三彩俑
发现过程
史籍中关于唐三彩的记载甚少,所以被人们遗忘了一千多年。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景象。
三彩马
出土的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引起了着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和赞赏。之后,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令人惊叹。出土地区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北的邙山,市南的关林、龙门和市西的谷水一带,其中洛阳市内出土唐三彩的地点就多达20处以上,所出三彩数量至少500件之多。洛阳出土的唐三彩系本地烧造,一则因为洛阳市北的邙山就有生产唐三彩的原料——白色高岭土,二则因为距离洛阳不远的巩义市大、小黄冶村发现了烧制唐三彩器的窑址,经1976年以来进行的多次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窑具、模具和三彩器等,充分证明了唐代陶器烧造技术方面的先导地位。
1976年,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洛阳附近的巩县(今巩义市)大、小黄冶村见到了一条有着两个名字的小河。在上游的白冶河畔,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白色陶瓷,那么下游的黄冶河畔会发现什么呢?学者们向被称为“黄冶河”的下游进发。荒凉的河畔几乎没有道路,学者们细细地搜寻着,他们似乎谁也不知道能找到什么。
一块彩色陶片映入眼帘,霎时间,活跃的人群安静了下来。古窑址终于出现于“黄冶河”畔。随着发掘的深入,人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因为在这一座座古窑里,存留最多的竟然是唐三彩的陶片。几十年的期盼终于有了结果,唐三彩的窑址找到了,“黄冶河”就是烧制彩陶的地方。
今黄冶河畔早已没有了作坊的踪影,唐代工匠们的工作环境也已无从考察。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的制作工艺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代的传统,我们还能通过现代人的工作,来了解唐三彩的生产过程。
现代发展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5]
制作材料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6]。
制作唐三彩,是先经过舂捣、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窑内经1000℃烧制,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800℃即可。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唐三彩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约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工艺特色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唐骑驼乐舞三彩俑
发现过程
史籍中关于唐三彩的记载甚少,所以被人们遗忘了一千多年。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景象。
三彩马
出土的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引起了着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和赞赏。之后,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令人惊叹。出土地区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北的邙山,市南的关林、龙门和市西的谷水一带,其中洛阳市内出土唐三彩的地点就多达20处以上,所出三彩数量至少500件之多。洛阳出土的唐三彩系本地烧造,一则因为洛阳市北的邙山就有生产唐三彩的原料——白色高岭土,二则因为距离洛阳不远的巩义市大、小黄冶村发现了烧制唐三彩器的窑址,经1976年以来进行的多次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窑具、模具和三彩器等,充分证明了唐代陶器烧造技术方面的先导地位。
1976年,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洛阳附近的巩县(今巩义市)大、小黄冶村见到了一条有着两个名字的小河。在上游的白冶河畔,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发现了白色陶瓷,那么下游的黄冶河畔会发现什么呢?学者们向被称为“黄冶河”的下游进发。荒凉的河畔几乎没有道路,学者们细细地搜寻着,他们似乎谁也不知道能找到什么。
一块彩色陶片映入眼帘,霎时间,活跃的人群安静了下来。古窑址终于出现于“黄冶河”畔。随着发掘的深入,人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因为在这一座座古窑里,存留最多的竟然是唐三彩的陶片。几十年的期盼终于有了结果,唐三彩的窑址找到了,“黄冶河”就是烧制彩陶的地方。
今黄冶河畔早已没有了作坊的踪影,唐代工匠们的工作环境也已无从考察。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的制作工艺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代的传统,我们还能通过现代人的工作,来了解唐三彩的生产过程。
现代发展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5]
制作材料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6]。
制作唐三彩,是先经过舂捣、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窑内经1000℃烧制,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800℃即可。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唐三彩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约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工艺特色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