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乾隆禅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伯元,你刚才说了这许多,我听起来,这糟老头子,就像那体线的师傅,阿中堂、和珅他们,都被他当做傀儡罢了!你说阿中堂功勋卓著,再无人可及,所以他为了不让阿中堂得势,就用了和珅。用着和珅,又怕和珅得势,所以一大半的官位上,都是与和珅不睦的人。可这些人呢,本身权力有限,成不了气候。这样无论是谁,都没有足够的势力,他自己的日子,也就高枕无忧了。他为何要在那么多书画上盖章?只是因为那些书画,也不过是他的傀儡罢了!”
“他以为把大臣当傀儡,自己做傀儡师傅,就天下太平了吗?现下看来,他已经错了!傀儡不过木雕彩绘,可人却是有心性的。为了让大臣都甘当傀儡,他已经善恶不分,清浊不辨了。他以为用着和珅,牵制住了阿中堂,就没有人能威胁自己了。可这不是等于告诉天下人,忠臣和奸臣并无不同,清官与贪官也无二致吗?长此以往,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和你一样,还想着什么上报皇恩,下安黎庶?还有几个人能自持操守,不去逢迎和珅,做他的党羽?”
阮元听了,也不禁大为惊讶,只觉得这些话,似乎杨吉是不会想象到的,也问道:“杨吉,你不是只看了一场傀儡戏吗?怎么现在,你能说出这许多话啊?”
“你当然不知道了,你当时想着考举人呢。再说了,我当时看了这些,也不会告诉你。”杨吉道:“只因那一日,演傀儡戏的地方出了事故。之前演戏的老师傅说自己老了,干不动了,想让徒弟去牵线。徒弟手法还不错,可不想,这徒弟平日手法虽精,却忘了保养傀儡。结果那日上台的傀儡,都是用了很多次,眼看就要裂开的。这徒弟对手法也自信,动作很大,结果一不小心,几个傀儡撞在一起,就都碎了。傀儡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若是这糟老头子再这样自以为是下去,只怕这天下,也会像那傀儡一般。当日我坐在前面,亲眼看着,傀儡的衣服、头、四肢都裂开了……可眼下这位傀儡师傅,还自以为自己手法有多了不得呢!这事说来我也快忘了,可你今日说到糟老头子要让位,说着阿中堂,说着和珅,我当然就想起来了。”
阮元听着这番话,心中也莫名有些伤感。可思来想去,他总也不愿意去责怪乾隆。
“杨吉,你记着。”阮元虽然用词颇严,可语气却很温和。“你在我们家里,这些话说就说吧,咱家人少,我不说出去就是了。到了外面,就不要这样说了。而且,无论如何,我眼下官职俸禄,都是皇上所授,若没有皇上,即便我读书再多,做事再勤,想六年半就做到二品学士,哪有那么容易啊?我自己的事,自己总要去做,可皇上的事,我……我没资格说三道四。”
“那这样下去,你还怎么上安国家,下报黎庶?就靠给学生改卷子吗?我看着,这样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啊?”
“杨吉,我今年也才三十二岁,以后的日子长着呢。这天下之事,你看着,我也看着,你清楚,难道我糊涂了?可我还是相信,如今,天下事,尚可为。”阮元这样安慰着他。
“话是这样说,那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你能未卜先知?”
“我不能,可我想着,眼下先做好内阁学士、浙江学政的事,日后,机会只会越来越大。但我要是这些都做不好,那又有什么未来可言呢?”
只不过此时的阮元心中,确实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而这个时候,乾隆也正在微弱的烛光之下,看着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正大光明”匾。鄂罗哩在一旁持着蜡烛,烛火之下,那“正大光明”四字,与柱子上的两幅对联,也自一明一暗,时隐时现。
“你进宫多久了?”乾隆忽然问道。
“回皇上,奴才十八岁就进了宫,今年五十八岁了,想来是整整四十年了。”鄂罗哩虽然深知乾隆即将退位,却不敢有半分怠慢和多言。
“乾清宫里的那个匣子,朕已经遣人送过来了,明日的诏旨,朕也已经亲自拟好。想想当日立太子,那是乾隆三十八年,那时候你在宫里啊?朕想问问你,二十二年过来,你有没有想过朕立的太子,究竟是谁?”乾隆的神色却是比往日轻松了不少。
“回皇上,皇上立哪位皇子做太子,那位皇子就是明日的太子,日后的皇上,奴才知道的就是尽心服侍皇上。”鄂罗哩这一句依然滴水不漏。
“行了,你陪了朕四十年,说话该放松些,就放松些吧。这个问题朕想让你如实回答,你有没有想过,朕这二十二年,其实已经把里面的名字换过了,眼下这位太子,已经不是当年朕立的那位了?”
“这……皇上,二十二年了,宫里也有好几位阿哥不幸过世。若是这般,也是天意使然,不是皇上的错。”
“可这二十二年来,朕其实没换过里面的名字。”乾隆不禁有些得意,道:“乾隆三十八年以前,朕确实立过别的太子,可惜他们都不幸夭亡……当时朕也想着,是不是朕天数如此,若是如此,索性朕就不立太子了。可想着想着,这大清朝不可一日无主啊,万一朕有个闪失,总是不能让他们自相残杀才是。所以朕当年也是深思了整整七日,才写下这个名字,放在了匣子里。二十二年了,朕知道,外面总有人说朕喜怒无常,已经将匣子里的名字换了数次。哼哼,他们太自以为是了,朕确是二十二年没换过人,怎样?这一次,只怕不少人都要失望了。”
鄂罗哩也连忙点头称是,乾隆又道:“这一次朕写下的名字,封存了二十二年,明天终于要如期开启了。也就是说,这位皇子,乃是真命天子,你日后服侍新天子,自然也要倍加勤勉才是。不过朕还是想问问你的真心话,你真的不想现在就知道太子是谁?”
眼看乾隆如此相询,鄂罗哩也不禁笑道:“皇……皇上,这太子之名,自然是全天下都在翘首期待了。但奴才的想法,总是比不过皇上的想法才是。而且,奴才和四位阿哥熟识也已经这么多年了,其实心里这份好奇之心,反而淡了不少。”
“你这样说,朕也相信你。”乾隆并未多问,又道:“乾隆三十八年,你再想想,朕立的是谁。眼下,圆明园中宫门,除了这里的,勤政殿的,洞天深处的,还有左手边那座亮着灯火的偏殿的,都已经关闭了。朕已给那位皇子传了旨,让他今夜到那座偏殿去暂候,明日一早,便宣布由他即位。”
鄂罗哩回想当年情景,渐渐有了答案,也答道:“皇上圣明。”
“回去吧,要是他过来了,见到我们也不方便。”乾隆道。说着,鄂罗哩让后面的太监关闭了正大光明殿正殿,服侍乾隆回去就寝了。
而此时的大宫门前,正有一位“不速之客”想要进入圆明园内。
“和中堂,今日皇上有旨,自戌时大宫门关闭,任何人不得入内,还请见谅。”大宫门前的守卫道。
“无妨,皇上也对我下了旨,明日册封皇太子,有一件礼器却忘在京城中了。我连夜从京中取了礼器过来,也是为了明日册封大典啊。”和珅看起来倒是很客气。
一旁的呼什图也说道:“这位大人,皇上是对我二人传的旨,怎么,大人是有疑问不成?你且暂时开一下门,我二人送完礼器就走,要不然,误了明日册封大典,你担待得起吗?”听到这里,守卫自然不敢再坚持己见,只好打开了一条门缝,让二人进去。守卫都知道和珅这时权势地位,如果将此事告知乾隆,或许和珅全然无事,自己反倒被和珅盯上,官位不保,所以也没人再问此事始末。
眼看前面就是正大光明殿,呼什图也悄声对和珅道:“和中堂,我听得没错的,今日尚能开启的门只剩这几个,必是那位被选为太子的王爷,要从此地路过。想来和中堂这首迎之功,太子也会感念的。”
“好,那就再等等。”和珅见各门未闭,知道“太子”还未到达大宫门前。
过得约有刻许,东首的洞天深处方向,渐渐出现了一盏灯。
这盏灯越来越亮,直向着大宫门方向而来,大家都清楚,想进入正大光明殿附近的偏殿,必要从这里经过。
而灯下的人也逐渐明显起来,乃是永琰。
和珅当即上前,跪地之后,双手将礼盒奉上,道:“臣和珅,参见皇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太子殿下勤学仁孝,有上天好生之德,自是万民之福。臣在京中偶得此玉如意一柄,现将其奉上,愿太子圣德,化于天下。臣得效犬马之劳,亦有荣焉。”
永琰却看似神色不变,道:“和中堂此番心意,我知道了。无论今日来年,和中堂都是我大清股肱社稷之臣。愿中堂勿忘皇上重用之恩,永琰日后,亦当视中堂为伊、周,国家大事,还望中堂不辞辛劳才是。”说着,也没有其它谦辞,收下了玉如意。
永琰自向着偏殿方向去了,可和珅却依稀想到,永琰与自己也多有相遇之时。可他无论哪一次与自己相遇,都是这般温和从容,宠辱不惊,这一日也无甚变化。可他越是这般从容,和珅心中,却反而越是没有把握。
未来的皇上,心中到底是何打算,他实在是猜不透。
不过眼下对于和珅而言,最要紧的乃是不让乾隆知道他此夜之事。呼什图自也打听得周密,这日圆明园前轮值宿卫,每人都暗自给了三十两银子,想来这件事他们也不会再说出去。
九月初三日,在京王公、百官齐聚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前,乾隆当着百官之面,让两名太监搬出了匾后的匣子。鄂罗哩取来钥匙,乾隆亲手用钥匙打开了匣子,道:“朕知道,你们等今天这个日子,等了二十二年了。你们今日猜、明日猜,猜来猜去,朕都听到了,朕都听烦了。都以为自己聪明是吧?那你们就听听,听听谁猜对了,谁猜错了。猜对了,没有赏,猜错了,朕也不罚。朕今天也把这份密旨给大家看看,若是还有不服的,就拿朕今天这份诏书,和这份密旨对比一番,如何?鄂罗哩,宣旨吧。”
鄂罗哩打开了乾隆亲手写下的这份诏旨,交给了素来主持礼仪之事的大学士王杰,百官只听王杰的声音道:“朕寅绍丕基。抚绥方夏。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嗣于癸巳年冬至,南郊大祀。敬以所定嗣位皇子之名,祷于上帝。并默祷所定嗣位皇子,倘不克负荷,即降之罚,俾臣得另简元良,以为宗祏延远无疆之福。又于盛京恭谒祖陵时、敬告太祖太宗在天之鉴。是朕虽不明立储嗣,而于宗祏大计,实早为筹定,特不效前代之务虚文而贻后患耳。……兹以十月朔日颁朔,用是诹吉于九月初三吉日,御门理事。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将癸巳年所定密缄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阅看。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其以明年丙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现届归政之期已近,所有册立皇太子典礼一切虚文,俱不必举行。其明年归政一切典礼仪文,著军机大臣会同各该衙门,敬谨条议以闻将此通谕中外知之。钦此。”
听到这里,群臣又哪里有半分疑虑?接下来要做的,也不过是山呼皇帝万岁,皇太子千岁,大清朝长享太平、繁荣昌盛之语罢了。
既然群臣已无异议,永琰便出班而前,跪接了诏旨。自此日后,他即改名为颙琰,以免皇族避讳之难。而次年年号也终于确定,为嘉庆元年。自此,清高宗最后二十二年的立储之争,彻底画上了句号。
乾隆六十年的冬天,京城的雪比之前数年都要大,据称雪深六寸,时人颇以此为吉兆。
阮元也开始了太子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也正是大雪纷飞之中,父亲的家书寄到了京城。其中写着,自己与孔璐华的婚事,已经议定,只等来年他赴杭州上任,便举行婚礼。
只是看着这份家书,阮元心中,却也暗暗浮现出了一股忐忑之情……
乾隆六十年的最后两个月,乾隆禅位、太子继位的典礼议定,也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各自派出了不少官员,合力商议典礼细节。由于三位在京大学士都身兼军机大臣,此时也暂由内阁学士,已确定要进入军机处的台布在内阁统领三部官员。阮元和那彦成都在其列。
此外,参与典礼筹办的官员中,另有一位翰林侍讲学士戴衢亨,号莲士,乃是乾隆四十三年状元。其兄长便是乾隆五十一年,在江南帮助朱珪主持乡试,一同录取了阮元的戴心亨。是以阮元虽官职高出他两级,却一直视他为师。戴衢亨掌管文诰之事已有多年,此次大典文诰,也由他一力撰写,倒是给其他人省了不少时间。阮元则与那彦成一道,重点商议仪仗之事。
这日内阁诸人,商定了卤簿次序,将步辇置于太和门外,五辂、驯象、仗马、黄盖、云盘、则安置在午门之外。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前檐下设中和韶乐。百官则一如元日,集中于太和殿内。至于最关键的授宝之礼,则应由乾隆亲授于太子。看着看着礼乐仪范,渐已安排完毕。忽然,台布自殿外上前,在阮元所在之处停了下来,道:“阮阁学,还请随我过来片刻,外面有人在等阮阁学。”
阮元道:“台大人,门外竟是何人?”
台布道:“看样子,是个六品官,砗磲顶子。但他说,他是奉了太子之命,有些事想告知阮阁学。我看他腰牌,确是可以出入毓庆宫的。阮阁学这里要是不着急,就由在下先行商议,如何?”
此时颙琰定了太子之位,也遵照乾隆旨意,改居于毓庆宫。但他做太子的时间,一共只有四个月,所以也来不及新置东宫官员,只好从六部候补官员之中,挑了些会办事的临时办理东宫事务。这些官员不是长年淹滞,就是纳赀补官,在京中素来地位不高,是以台布言词,却也不太客气,甚至连对方是谁都没有问清。
阮元听了台布之言,也只好大致与他说了商议之事,随即走出内阁。只见院内果然站着一位六品官员,看面色时,年纪甚轻,体态也颇为从容,却不似一般候补官员,似是世家出身。
阮元自也不敢怠慢,上前行礼道:“在下便是内阁学士阮元,听闻太子有言,却需主事前来告知,请问主事如何称呼,太子所言,又是何事?”
那人道:“在下名叫广兴,家父乃是前中堂高文端公,现下在礼部补个主事。王中堂前日看着在下为官还算勤恳,便将在下举荐给了太子殿下。说来在下却是入赀为官,比起阮大人两榜进士,可要差远了。”
可这一番话说出来,真正吃惊的却是阮元。
原来广兴所言高文端公,乃是乾隆中期的名臣,大学士高晋。而高晋的伯父,是乾隆初年的大学士高斌,高斌之女入宫为妃,即是乾隆初年的慧贤皇贵妃,是以高晋一门,也可以视为外戚。高家原在汉军旗,也因高贵妃之故,得以抬入满洲八旗。此时仍是姓高,嘉庆后期方改为高佳氏。这时阮元听闻广兴乃是慧贤皇贵妃堂侄,又得王杰青睐,想来即便是入赀为官,也应是有才干之人。
想到这里,阮元也还礼道:“原来是在下失敬了,之前久闻文定公、文端公贤能之名,本应是在下早早拜访广主事才是。不料今日,竟要广主事为在下传旨,实在是在下思虑不周了。”所谓文定公即是高斌,汉人入旗者风俗不一,比如此时的河道总督李奉翰是汉军旗人,可姓名完全保留了汉俗,广兴之父高晋亦然。但广兴自称姓名时,不言高姓,应是入了满洲八旗,从了满俗之故。是以阮元也因人而异,称他“广主事”而非“高主事”。
广兴也不在意,道:“阮大人多礼了,其实今日下官前来,是因太子询问之故。太子殿下与我等言事之时,曾言三年之前,曾与阮大人万寿寺一游,彼时阮大人风采学问,太子记忆犹新。哈哈,或许阮大人也不知,阮大人所作诗文,现下京中已有抄本了,下见沧溟上绛霄,城头一阁独超超。天能包括鲸波静,日有光华蜃气消。阮大人出京三年,所见风景,自然倍于我等京中繁忙之人了。”
阮元听着,心中也不禁暗暗佩服眼前这位广兴主事,这首诗是他在鲁东督学之时,登临登州蓬莱阁所作。想着应该流传不广,不想广兴不仅知道自己作品的抄本,还能将此诗前半段都背出来,即便有颙琰授意,他也当是个精明强记之人。
广兴见阮元神色,已稍有触动,又道:“阮大人外出做这学政,山东十府二州,自然都要走一遭了。有些地方,还要去两次吧?阮大人勤于公事,太子殿下是真心敬服的。只是殿下谈及阮大人时,却也说……阮大人身材瘦弱,家中不久前又遭变故,学政俸禄不多,开销却是不小,又兼车马劳顿不止。想着阮大人日夜在外奔波,太子殿下也于心不忍。”
阮元听着这番话,虽隐隐想到广兴后面必有要事,却也为太子关照之心所触动。道:“广主事,此事也麻烦告知太子殿下。阮元虽然身子瘦了些,可少年时也曾勤于锻炼,学政舟车劳顿之事,其实无碍的。太子殿下昔日便曾赠在下药物,今日又这般关怀,阮元实是难以相报。”
“伯元,你刚才说了这许多,我听起来,这糟老头子,就像那体线的师傅,阿中堂、和珅他们,都被他当做傀儡罢了!你说阿中堂功勋卓著,再无人可及,所以他为了不让阿中堂得势,就用了和珅。用着和珅,又怕和珅得势,所以一大半的官位上,都是与和珅不睦的人。可这些人呢,本身权力有限,成不了气候。这样无论是谁,都没有足够的势力,他自己的日子,也就高枕无忧了。他为何要在那么多书画上盖章?只是因为那些书画,也不过是他的傀儡罢了!”
“他以为把大臣当傀儡,自己做傀儡师傅,就天下太平了吗?现下看来,他已经错了!傀儡不过木雕彩绘,可人却是有心性的。为了让大臣都甘当傀儡,他已经善恶不分,清浊不辨了。他以为用着和珅,牵制住了阿中堂,就没有人能威胁自己了。可这不是等于告诉天下人,忠臣和奸臣并无不同,清官与贪官也无二致吗?长此以往,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和你一样,还想着什么上报皇恩,下安黎庶?还有几个人能自持操守,不去逢迎和珅,做他的党羽?”
阮元听了,也不禁大为惊讶,只觉得这些话,似乎杨吉是不会想象到的,也问道:“杨吉,你不是只看了一场傀儡戏吗?怎么现在,你能说出这许多话啊?”
“你当然不知道了,你当时想着考举人呢。再说了,我当时看了这些,也不会告诉你。”杨吉道:“只因那一日,演傀儡戏的地方出了事故。之前演戏的老师傅说自己老了,干不动了,想让徒弟去牵线。徒弟手法还不错,可不想,这徒弟平日手法虽精,却忘了保养傀儡。结果那日上台的傀儡,都是用了很多次,眼看就要裂开的。这徒弟对手法也自信,动作很大,结果一不小心,几个傀儡撞在一起,就都碎了。傀儡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若是这糟老头子再这样自以为是下去,只怕这天下,也会像那傀儡一般。当日我坐在前面,亲眼看着,傀儡的衣服、头、四肢都裂开了……可眼下这位傀儡师傅,还自以为自己手法有多了不得呢!这事说来我也快忘了,可你今日说到糟老头子要让位,说着阿中堂,说着和珅,我当然就想起来了。”
阮元听着这番话,心中也莫名有些伤感。可思来想去,他总也不愿意去责怪乾隆。
“杨吉,你记着。”阮元虽然用词颇严,可语气却很温和。“你在我们家里,这些话说就说吧,咱家人少,我不说出去就是了。到了外面,就不要这样说了。而且,无论如何,我眼下官职俸禄,都是皇上所授,若没有皇上,即便我读书再多,做事再勤,想六年半就做到二品学士,哪有那么容易啊?我自己的事,自己总要去做,可皇上的事,我……我没资格说三道四。”
“那这样下去,你还怎么上安国家,下报黎庶?就靠给学生改卷子吗?我看着,这样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啊?”
“杨吉,我今年也才三十二岁,以后的日子长着呢。这天下之事,你看着,我也看着,你清楚,难道我糊涂了?可我还是相信,如今,天下事,尚可为。”阮元这样安慰着他。
“话是这样说,那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你能未卜先知?”
“我不能,可我想着,眼下先做好内阁学士、浙江学政的事,日后,机会只会越来越大。但我要是这些都做不好,那又有什么未来可言呢?”
只不过此时的阮元心中,确实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而这个时候,乾隆也正在微弱的烛光之下,看着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正大光明”匾。鄂罗哩在一旁持着蜡烛,烛火之下,那“正大光明”四字,与柱子上的两幅对联,也自一明一暗,时隐时现。
“你进宫多久了?”乾隆忽然问道。
“回皇上,奴才十八岁就进了宫,今年五十八岁了,想来是整整四十年了。”鄂罗哩虽然深知乾隆即将退位,却不敢有半分怠慢和多言。
“乾清宫里的那个匣子,朕已经遣人送过来了,明日的诏旨,朕也已经亲自拟好。想想当日立太子,那是乾隆三十八年,那时候你在宫里啊?朕想问问你,二十二年过来,你有没有想过朕立的太子,究竟是谁?”乾隆的神色却是比往日轻松了不少。
“回皇上,皇上立哪位皇子做太子,那位皇子就是明日的太子,日后的皇上,奴才知道的就是尽心服侍皇上。”鄂罗哩这一句依然滴水不漏。
“行了,你陪了朕四十年,说话该放松些,就放松些吧。这个问题朕想让你如实回答,你有没有想过,朕这二十二年,其实已经把里面的名字换过了,眼下这位太子,已经不是当年朕立的那位了?”
“这……皇上,二十二年了,宫里也有好几位阿哥不幸过世。若是这般,也是天意使然,不是皇上的错。”
“可这二十二年来,朕其实没换过里面的名字。”乾隆不禁有些得意,道:“乾隆三十八年以前,朕确实立过别的太子,可惜他们都不幸夭亡……当时朕也想着,是不是朕天数如此,若是如此,索性朕就不立太子了。可想着想着,这大清朝不可一日无主啊,万一朕有个闪失,总是不能让他们自相残杀才是。所以朕当年也是深思了整整七日,才写下这个名字,放在了匣子里。二十二年了,朕知道,外面总有人说朕喜怒无常,已经将匣子里的名字换了数次。哼哼,他们太自以为是了,朕确是二十二年没换过人,怎样?这一次,只怕不少人都要失望了。”
鄂罗哩也连忙点头称是,乾隆又道:“这一次朕写下的名字,封存了二十二年,明天终于要如期开启了。也就是说,这位皇子,乃是真命天子,你日后服侍新天子,自然也要倍加勤勉才是。不过朕还是想问问你的真心话,你真的不想现在就知道太子是谁?”
眼看乾隆如此相询,鄂罗哩也不禁笑道:“皇……皇上,这太子之名,自然是全天下都在翘首期待了。但奴才的想法,总是比不过皇上的想法才是。而且,奴才和四位阿哥熟识也已经这么多年了,其实心里这份好奇之心,反而淡了不少。”
“你这样说,朕也相信你。”乾隆并未多问,又道:“乾隆三十八年,你再想想,朕立的是谁。眼下,圆明园中宫门,除了这里的,勤政殿的,洞天深处的,还有左手边那座亮着灯火的偏殿的,都已经关闭了。朕已给那位皇子传了旨,让他今夜到那座偏殿去暂候,明日一早,便宣布由他即位。”
鄂罗哩回想当年情景,渐渐有了答案,也答道:“皇上圣明。”
“回去吧,要是他过来了,见到我们也不方便。”乾隆道。说着,鄂罗哩让后面的太监关闭了正大光明殿正殿,服侍乾隆回去就寝了。
而此时的大宫门前,正有一位“不速之客”想要进入圆明园内。
“和中堂,今日皇上有旨,自戌时大宫门关闭,任何人不得入内,还请见谅。”大宫门前的守卫道。
“无妨,皇上也对我下了旨,明日册封皇太子,有一件礼器却忘在京城中了。我连夜从京中取了礼器过来,也是为了明日册封大典啊。”和珅看起来倒是很客气。
一旁的呼什图也说道:“这位大人,皇上是对我二人传的旨,怎么,大人是有疑问不成?你且暂时开一下门,我二人送完礼器就走,要不然,误了明日册封大典,你担待得起吗?”听到这里,守卫自然不敢再坚持己见,只好打开了一条门缝,让二人进去。守卫都知道和珅这时权势地位,如果将此事告知乾隆,或许和珅全然无事,自己反倒被和珅盯上,官位不保,所以也没人再问此事始末。
眼看前面就是正大光明殿,呼什图也悄声对和珅道:“和中堂,我听得没错的,今日尚能开启的门只剩这几个,必是那位被选为太子的王爷,要从此地路过。想来和中堂这首迎之功,太子也会感念的。”
“好,那就再等等。”和珅见各门未闭,知道“太子”还未到达大宫门前。
过得约有刻许,东首的洞天深处方向,渐渐出现了一盏灯。
这盏灯越来越亮,直向着大宫门方向而来,大家都清楚,想进入正大光明殿附近的偏殿,必要从这里经过。
而灯下的人也逐渐明显起来,乃是永琰。
和珅当即上前,跪地之后,双手将礼盒奉上,道:“臣和珅,参见皇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太子殿下勤学仁孝,有上天好生之德,自是万民之福。臣在京中偶得此玉如意一柄,现将其奉上,愿太子圣德,化于天下。臣得效犬马之劳,亦有荣焉。”
永琰却看似神色不变,道:“和中堂此番心意,我知道了。无论今日来年,和中堂都是我大清股肱社稷之臣。愿中堂勿忘皇上重用之恩,永琰日后,亦当视中堂为伊、周,国家大事,还望中堂不辞辛劳才是。”说着,也没有其它谦辞,收下了玉如意。
永琰自向着偏殿方向去了,可和珅却依稀想到,永琰与自己也多有相遇之时。可他无论哪一次与自己相遇,都是这般温和从容,宠辱不惊,这一日也无甚变化。可他越是这般从容,和珅心中,却反而越是没有把握。
未来的皇上,心中到底是何打算,他实在是猜不透。
不过眼下对于和珅而言,最要紧的乃是不让乾隆知道他此夜之事。呼什图自也打听得周密,这日圆明园前轮值宿卫,每人都暗自给了三十两银子,想来这件事他们也不会再说出去。
九月初三日,在京王公、百官齐聚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前,乾隆当着百官之面,让两名太监搬出了匾后的匣子。鄂罗哩取来钥匙,乾隆亲手用钥匙打开了匣子,道:“朕知道,你们等今天这个日子,等了二十二年了。你们今日猜、明日猜,猜来猜去,朕都听到了,朕都听烦了。都以为自己聪明是吧?那你们就听听,听听谁猜对了,谁猜错了。猜对了,没有赏,猜错了,朕也不罚。朕今天也把这份密旨给大家看看,若是还有不服的,就拿朕今天这份诏书,和这份密旨对比一番,如何?鄂罗哩,宣旨吧。”
鄂罗哩打开了乾隆亲手写下的这份诏旨,交给了素来主持礼仪之事的大学士王杰,百官只听王杰的声音道:“朕寅绍丕基。抚绥方夏。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嗣于癸巳年冬至,南郊大祀。敬以所定嗣位皇子之名,祷于上帝。并默祷所定嗣位皇子,倘不克负荷,即降之罚,俾臣得另简元良,以为宗祏延远无疆之福。又于盛京恭谒祖陵时、敬告太祖太宗在天之鉴。是朕虽不明立储嗣,而于宗祏大计,实早为筹定,特不效前代之务虚文而贻后患耳。……兹以十月朔日颁朔,用是诹吉于九月初三吉日,御门理事。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将癸巳年所定密缄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阅看。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其以明年丙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现届归政之期已近,所有册立皇太子典礼一切虚文,俱不必举行。其明年归政一切典礼仪文,著军机大臣会同各该衙门,敬谨条议以闻将此通谕中外知之。钦此。”
听到这里,群臣又哪里有半分疑虑?接下来要做的,也不过是山呼皇帝万岁,皇太子千岁,大清朝长享太平、繁荣昌盛之语罢了。
既然群臣已无异议,永琰便出班而前,跪接了诏旨。自此日后,他即改名为颙琰,以免皇族避讳之难。而次年年号也终于确定,为嘉庆元年。自此,清高宗最后二十二年的立储之争,彻底画上了句号。
乾隆六十年的冬天,京城的雪比之前数年都要大,据称雪深六寸,时人颇以此为吉兆。
阮元也开始了太子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也正是大雪纷飞之中,父亲的家书寄到了京城。其中写着,自己与孔璐华的婚事,已经议定,只等来年他赴杭州上任,便举行婚礼。
只是看着这份家书,阮元心中,却也暗暗浮现出了一股忐忑之情……
乾隆六十年的最后两个月,乾隆禅位、太子继位的典礼议定,也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各自派出了不少官员,合力商议典礼细节。由于三位在京大学士都身兼军机大臣,此时也暂由内阁学士,已确定要进入军机处的台布在内阁统领三部官员。阮元和那彦成都在其列。
此外,参与典礼筹办的官员中,另有一位翰林侍讲学士戴衢亨,号莲士,乃是乾隆四十三年状元。其兄长便是乾隆五十一年,在江南帮助朱珪主持乡试,一同录取了阮元的戴心亨。是以阮元虽官职高出他两级,却一直视他为师。戴衢亨掌管文诰之事已有多年,此次大典文诰,也由他一力撰写,倒是给其他人省了不少时间。阮元则与那彦成一道,重点商议仪仗之事。
这日内阁诸人,商定了卤簿次序,将步辇置于太和门外,五辂、驯象、仗马、黄盖、云盘、则安置在午门之外。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前檐下设中和韶乐。百官则一如元日,集中于太和殿内。至于最关键的授宝之礼,则应由乾隆亲授于太子。看着看着礼乐仪范,渐已安排完毕。忽然,台布自殿外上前,在阮元所在之处停了下来,道:“阮阁学,还请随我过来片刻,外面有人在等阮阁学。”
阮元道:“台大人,门外竟是何人?”
台布道:“看样子,是个六品官,砗磲顶子。但他说,他是奉了太子之命,有些事想告知阮阁学。我看他腰牌,确是可以出入毓庆宫的。阮阁学这里要是不着急,就由在下先行商议,如何?”
此时颙琰定了太子之位,也遵照乾隆旨意,改居于毓庆宫。但他做太子的时间,一共只有四个月,所以也来不及新置东宫官员,只好从六部候补官员之中,挑了些会办事的临时办理东宫事务。这些官员不是长年淹滞,就是纳赀补官,在京中素来地位不高,是以台布言词,却也不太客气,甚至连对方是谁都没有问清。
阮元听了台布之言,也只好大致与他说了商议之事,随即走出内阁。只见院内果然站着一位六品官员,看面色时,年纪甚轻,体态也颇为从容,却不似一般候补官员,似是世家出身。
阮元自也不敢怠慢,上前行礼道:“在下便是内阁学士阮元,听闻太子有言,却需主事前来告知,请问主事如何称呼,太子所言,又是何事?”
那人道:“在下名叫广兴,家父乃是前中堂高文端公,现下在礼部补个主事。王中堂前日看着在下为官还算勤恳,便将在下举荐给了太子殿下。说来在下却是入赀为官,比起阮大人两榜进士,可要差远了。”
可这一番话说出来,真正吃惊的却是阮元。
原来广兴所言高文端公,乃是乾隆中期的名臣,大学士高晋。而高晋的伯父,是乾隆初年的大学士高斌,高斌之女入宫为妃,即是乾隆初年的慧贤皇贵妃,是以高晋一门,也可以视为外戚。高家原在汉军旗,也因高贵妃之故,得以抬入满洲八旗。此时仍是姓高,嘉庆后期方改为高佳氏。这时阮元听闻广兴乃是慧贤皇贵妃堂侄,又得王杰青睐,想来即便是入赀为官,也应是有才干之人。
想到这里,阮元也还礼道:“原来是在下失敬了,之前久闻文定公、文端公贤能之名,本应是在下早早拜访广主事才是。不料今日,竟要广主事为在下传旨,实在是在下思虑不周了。”所谓文定公即是高斌,汉人入旗者风俗不一,比如此时的河道总督李奉翰是汉军旗人,可姓名完全保留了汉俗,广兴之父高晋亦然。但广兴自称姓名时,不言高姓,应是入了满洲八旗,从了满俗之故。是以阮元也因人而异,称他“广主事”而非“高主事”。
广兴也不在意,道:“阮大人多礼了,其实今日下官前来,是因太子询问之故。太子殿下与我等言事之时,曾言三年之前,曾与阮大人万寿寺一游,彼时阮大人风采学问,太子记忆犹新。哈哈,或许阮大人也不知,阮大人所作诗文,现下京中已有抄本了,下见沧溟上绛霄,城头一阁独超超。天能包括鲸波静,日有光华蜃气消。阮大人出京三年,所见风景,自然倍于我等京中繁忙之人了。”
阮元听着,心中也不禁暗暗佩服眼前这位广兴主事,这首诗是他在鲁东督学之时,登临登州蓬莱阁所作。想着应该流传不广,不想广兴不仅知道自己作品的抄本,还能将此诗前半段都背出来,即便有颙琰授意,他也当是个精明强记之人。
广兴见阮元神色,已稍有触动,又道:“阮大人外出做这学政,山东十府二州,自然都要走一遭了。有些地方,还要去两次吧?阮大人勤于公事,太子殿下是真心敬服的。只是殿下谈及阮大人时,却也说……阮大人身材瘦弱,家中不久前又遭变故,学政俸禄不多,开销却是不小,又兼车马劳顿不止。想着阮大人日夜在外奔波,太子殿下也于心不忍。”
阮元听着这番话,虽隐隐想到广兴后面必有要事,却也为太子关照之心所触动。道:“广主事,此事也麻烦告知太子殿下。阮元虽然身子瘦了些,可少年时也曾勤于锻炼,学政舟车劳顿之事,其实无碍的。太子殿下昔日便曾赠在下药物,今日又这般关怀,阮元实是难以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