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朱元璋的秘密(第一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人都走光了之后,朱允炆陷入了沉思,相比于臣子出主意时的上下嘴皮子一碰,他作为决策者,需要承担的压力、责任更大,这个时候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他都马虎不得。
这也是这件事情给他的最深重的教训,古代人没那么笨,都是活生生的人,朱允炆现在不是在玩单机游戏,赢了自然更好,输了他也同样的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且不止是他的命,他的皇后,那个长的美若天仙的美人的命,他讨人嫌的儿子的命,还有殿上那些相信他、跟随他的人的命。
当然就这么多了,敌人的命朱允炆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只要确定是敌人,那人再多同样是敌人。不牵扯到他的生命,还有可能得到宽恕,但是牵扯到……
历史上靖难之役后光军队死了五十多万,平民无法计数,但是官员,现在还在朝的重臣,基本上都会落得个满门诛灭的下场,上至八十老翁,下至襁褓幼儿,无一幸免。
朱允炆现在肩上的担子很重,决定不得不反复推敲,有问题就解决,一直到没有漏洞为止,这就是他的责任。
不过百般推敲之下没让他发现漏洞,倒是给他想到了一个有关于他自己的发现,朱允炆紧紧的皱起眉头,看着这份随侍送过来的籓王分布图和当时的一些史料。
籓王分布图很简单,大部分都在蒙古边界上,少数几个也是在西南边陲镇守着,基本上符合朱元璋设计的帝国架构。
不过朱允炆联想到后世的一些事实,在看这份史料,却发现有些不对劲。
前文就说过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和朱棣代表的就是两个不同的势力,而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朱允炆发现按照历史的轨迹走下去后,他朱允炆作为太祖皇帝的继承人好像成了太祖的对立面,而朱棣代表的势力却是继承了太祖遗志,朱允炆脸色有些古怪。
按照这么说他朱允炆是反方,而朱棣却是正义的一分了,当然朱允炆不是在意这些谁正义谁反派的问题,但是这个事情确实很古怪,这些文臣的目的不单纯啊!朱允炆小声嘀咕道!
他理了下思绪,把整件事情来来回回倒了一遍,大明开国之初国家一片狼藉,朱元璋忙活着恢复民生,收拾山河,但是这时候淮南功臣集团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联合各地地主士绅一起侵占土地,控制着国家经济。
这个时期的地主阶级算是整个古代王朝最强大的时候了,一个是因为宋不抑制土地兼并,二个是因为接下来的王朝元朝同样的重视儒家文化,于是放任了地主自治地方,这就相当于把耗子放进了粮仓,那地主们不得幸福的满地打滚了。
这也是后来属于汉民族的大明建立后,还有很多大儒不服管教、念念不忘旧主的原因!还闹出了很多笑话来!
经历过“大”宋三百年,元的一百年的耗子们在粮仓里打满了滚,于此同时也怪不得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那么多了。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已经普遍活不下去了,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元末大混战之后,胜利的是朱元璋,朱元璋麾下又基本是淮南军事集团成员,所以接下来士绅与淮南军事集团同流就顺理成章的事了!
一个有实力,一个有钱,完美的组合!
当朱元璋反应过来时,做了俩件事,一件就是鼓励无地农民开垦荒地,支持谁开垦的就归谁,并且三年内不纳税,当时国家经历了元末动荡后,人口锐减,地主家有地却没有足够多的人开垦。
佃农,无地农民听说了朝廷政策后一窝蜂的都去开垦荒地去了,这一下算是抽断了士绅的脊梁,也为后来的事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二个举措就是驻军地方也就是卫所,朱元璋和其他王朝开创者最大的不同是贫民出生,这点和刘邦很像,所以他也想做到汉朝同样的事情,那就是陵邑制度,强迁富户地主,但是时代不同做法也就不同了。朱元璋要求不高只想把地还给农民,把国家经济还给中央!
不管什么做法,事情要做的话,那就不得不面对地主的反扑,这就需要军队,需要大规模驻军地方,这就是大明和宋,元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面对士绅的问题!
有了军队还不行,五代的教训历历在目,就是因为不能保证军队是姓朱的,这个时候朱家皇子就登场了,帮助他收天下之军权,保证整死淮南军事集团后不会有动荡!这就是明朝大肆封王的原因,刚开始就是作为朱元璋的一份助力所用的。
下面的问题就简单了,经济问题解决,军事问题解决,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是清剿豪绅和淮南功臣的时候了,但是朱允炆知道地主是剿不完的,在生产资料要土地里发掘的时代,所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贫民最后都会走向地主的道路,继续去剥削以前和他同样的贫民。
朱元璋想到这一点是因为已经试过了,他下了大决心打掉他们,但是未来他的敌人却是这些他现在保护着的贫民,到最后怎么杀都杀不玩。
朱元璋开始做下一步准备,他需要一位接班人来继承他的意志!因为他老了,士绅们也开始蛰伏起来,想找到也更加不容易,无巧不巧太子朱标这个时候死了,后来朱棣前面的哥哥们也一个个开始去世,到他的时候作为老四的他已经是朱家的老大了。
朱元璋考虑过朱棣,但是被文臣劝阻,加上考虑到太子朱标培养了这么多年,手下的势力已经不弱了,这个时候换太子,国家又要脱一层皮加上他也确实已经老了,折腾不动了,就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到了这一步朱元璋要考虑的就是朱允炆的顺利接位,要保证这一点能依靠的只有自家人,所以朱元璋永远也不会去削籓的,谁主张削籓谁就是他的敌人,就是为富不仁的地主余孽。而且朱元璋不但不削籓还要尽可能保持现在朱家的老大朱棣的权威,因为他是留下来保障朱允炆继位的助力,保证朝廷不会出现奸逆。这也是朱棣起步的大义所在。
而且为了保证朱棣能乖乖听话还留下了一道暗棋,那就是刚刚开始就被历史上的朱允炆当做敌人的各地籓王,这些是留下来制衡朱棣的,燕王在各地籓王的重重包裹下难有作为,这就是千古一帝的智慧,只不过被建文地败的干干净净,从一开始就走错路了!
朱允炆想起了历史上朱棣起兵后各地籓王的反应,在他逼死谷王后各地籓王却没有倒向燕王,唯一的一个宁王还是被他用诈降骗取领地后胁迫而来的。
这么一想朱允炆对接下来的诸王会面也更加有信心了,这明明就是自己自己人嘛!这些叔叔确实应该要好好奖励奖励了!
成!那就奖励他们被夺走王府卫队吧!
朱允炆暗暗想到,虽然说是太祖皇帝的安排,但是不代表着他就要必须按照步骤走下去,他没有太祖的威望,这些叔叔们永远也不会服他的,再加上他们手里有兵,朱允炆作为一个皇帝实在坐立难安!
而且他们虽然没有投靠朱棣,但是,不是也没有帮助他朱允炆吗!作为一个太祖子孙手里还有兵马,这怎么能行,朱允炆疯狂摇摇头,这是不可能同意的!
他又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陈迪的发难绝对不是孤例,文臣们欲壑难填,想要安安静静的发展威望是不能了。
既然形势转变,那就势必不能按照原计划来对付这些籓王了。王府卫队要夺,叔叔们要打压,因为和他是不会在一条心的,也没有信任感,不然这一次也不会想着进京来的,还不是怕他像历史上一样去削籓。
既然这样,叔叔们不服他,对他没有信任感,但是这不代表着他们的下一代也是这样啊!朱允炆摸摸下巴想到,这些都是他朱允炆的助力,到时候人手也有了,在他们当中的威望也有了,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被动了!
现在他们不是明末被当成猪养的时间,现在是明初,这些朱家子孙都能顶起一片天来,想到那个胖胖的燕王世子,朱允炆不禁露出些许笑意。
籓王子孙从政的天赋还是有的!
当人都走光了之后,朱允炆陷入了沉思,相比于臣子出主意时的上下嘴皮子一碰,他作为决策者,需要承担的压力、责任更大,这个时候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他都马虎不得。
这也是这件事情给他的最深重的教训,古代人没那么笨,都是活生生的人,朱允炆现在不是在玩单机游戏,赢了自然更好,输了他也同样的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且不止是他的命,他的皇后,那个长的美若天仙的美人的命,他讨人嫌的儿子的命,还有殿上那些相信他、跟随他的人的命。
当然就这么多了,敌人的命朱允炆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只要确定是敌人,那人再多同样是敌人。不牵扯到他的生命,还有可能得到宽恕,但是牵扯到……
历史上靖难之役后光军队死了五十多万,平民无法计数,但是官员,现在还在朝的重臣,基本上都会落得个满门诛灭的下场,上至八十老翁,下至襁褓幼儿,无一幸免。
朱允炆现在肩上的担子很重,决定不得不反复推敲,有问题就解决,一直到没有漏洞为止,这就是他的责任。
不过百般推敲之下没让他发现漏洞,倒是给他想到了一个有关于他自己的发现,朱允炆紧紧的皱起眉头,看着这份随侍送过来的籓王分布图和当时的一些史料。
籓王分布图很简单,大部分都在蒙古边界上,少数几个也是在西南边陲镇守着,基本上符合朱元璋设计的帝国架构。
不过朱允炆联想到后世的一些事实,在看这份史料,却发现有些不对劲。
前文就说过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和朱棣代表的就是两个不同的势力,而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朱允炆发现按照历史的轨迹走下去后,他朱允炆作为太祖皇帝的继承人好像成了太祖的对立面,而朱棣代表的势力却是继承了太祖遗志,朱允炆脸色有些古怪。
按照这么说他朱允炆是反方,而朱棣却是正义的一分了,当然朱允炆不是在意这些谁正义谁反派的问题,但是这个事情确实很古怪,这些文臣的目的不单纯啊!朱允炆小声嘀咕道!
他理了下思绪,把整件事情来来回回倒了一遍,大明开国之初国家一片狼藉,朱元璋忙活着恢复民生,收拾山河,但是这时候淮南功臣集团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联合各地地主士绅一起侵占土地,控制着国家经济。
这个时期的地主阶级算是整个古代王朝最强大的时候了,一个是因为宋不抑制土地兼并,二个是因为接下来的王朝元朝同样的重视儒家文化,于是放任了地主自治地方,这就相当于把耗子放进了粮仓,那地主们不得幸福的满地打滚了。
这也是后来属于汉民族的大明建立后,还有很多大儒不服管教、念念不忘旧主的原因!还闹出了很多笑话来!
经历过“大”宋三百年,元的一百年的耗子们在粮仓里打满了滚,于此同时也怪不得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那么多了。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已经普遍活不下去了,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元末大混战之后,胜利的是朱元璋,朱元璋麾下又基本是淮南军事集团成员,所以接下来士绅与淮南军事集团同流就顺理成章的事了!
一个有实力,一个有钱,完美的组合!
当朱元璋反应过来时,做了俩件事,一件就是鼓励无地农民开垦荒地,支持谁开垦的就归谁,并且三年内不纳税,当时国家经历了元末动荡后,人口锐减,地主家有地却没有足够多的人开垦。
佃农,无地农民听说了朝廷政策后一窝蜂的都去开垦荒地去了,这一下算是抽断了士绅的脊梁,也为后来的事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二个举措就是驻军地方也就是卫所,朱元璋和其他王朝开创者最大的不同是贫民出生,这点和刘邦很像,所以他也想做到汉朝同样的事情,那就是陵邑制度,强迁富户地主,但是时代不同做法也就不同了。朱元璋要求不高只想把地还给农民,把国家经济还给中央!
不管什么做法,事情要做的话,那就不得不面对地主的反扑,这就需要军队,需要大规模驻军地方,这就是大明和宋,元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面对士绅的问题!
有了军队还不行,五代的教训历历在目,就是因为不能保证军队是姓朱的,这个时候朱家皇子就登场了,帮助他收天下之军权,保证整死淮南军事集团后不会有动荡!这就是明朝大肆封王的原因,刚开始就是作为朱元璋的一份助力所用的。
下面的问题就简单了,经济问题解决,军事问题解决,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是清剿豪绅和淮南功臣的时候了,但是朱允炆知道地主是剿不完的,在生产资料要土地里发掘的时代,所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贫民最后都会走向地主的道路,继续去剥削以前和他同样的贫民。
朱元璋想到这一点是因为已经试过了,他下了大决心打掉他们,但是未来他的敌人却是这些他现在保护着的贫民,到最后怎么杀都杀不玩。
朱元璋开始做下一步准备,他需要一位接班人来继承他的意志!因为他老了,士绅们也开始蛰伏起来,想找到也更加不容易,无巧不巧太子朱标这个时候死了,后来朱棣前面的哥哥们也一个个开始去世,到他的时候作为老四的他已经是朱家的老大了。
朱元璋考虑过朱棣,但是被文臣劝阻,加上考虑到太子朱标培养了这么多年,手下的势力已经不弱了,这个时候换太子,国家又要脱一层皮加上他也确实已经老了,折腾不动了,就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到了这一步朱元璋要考虑的就是朱允炆的顺利接位,要保证这一点能依靠的只有自家人,所以朱元璋永远也不会去削籓的,谁主张削籓谁就是他的敌人,就是为富不仁的地主余孽。而且朱元璋不但不削籓还要尽可能保持现在朱家的老大朱棣的权威,因为他是留下来保障朱允炆继位的助力,保证朝廷不会出现奸逆。这也是朱棣起步的大义所在。
而且为了保证朱棣能乖乖听话还留下了一道暗棋,那就是刚刚开始就被历史上的朱允炆当做敌人的各地籓王,这些是留下来制衡朱棣的,燕王在各地籓王的重重包裹下难有作为,这就是千古一帝的智慧,只不过被建文地败的干干净净,从一开始就走错路了!
朱允炆想起了历史上朱棣起兵后各地籓王的反应,在他逼死谷王后各地籓王却没有倒向燕王,唯一的一个宁王还是被他用诈降骗取领地后胁迫而来的。
这么一想朱允炆对接下来的诸王会面也更加有信心了,这明明就是自己自己人嘛!这些叔叔确实应该要好好奖励奖励了!
成!那就奖励他们被夺走王府卫队吧!
朱允炆暗暗想到,虽然说是太祖皇帝的安排,但是不代表着他就要必须按照步骤走下去,他没有太祖的威望,这些叔叔们永远也不会服他的,再加上他们手里有兵,朱允炆作为一个皇帝实在坐立难安!
而且他们虽然没有投靠朱棣,但是,不是也没有帮助他朱允炆吗!作为一个太祖子孙手里还有兵马,这怎么能行,朱允炆疯狂摇摇头,这是不可能同意的!
他又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陈迪的发难绝对不是孤例,文臣们欲壑难填,想要安安静静的发展威望是不能了。
既然形势转变,那就势必不能按照原计划来对付这些籓王了。王府卫队要夺,叔叔们要打压,因为和他是不会在一条心的,也没有信任感,不然这一次也不会想着进京来的,还不是怕他像历史上一样去削籓。
既然这样,叔叔们不服他,对他没有信任感,但是这不代表着他们的下一代也是这样啊!朱允炆摸摸下巴想到,这些都是他朱允炆的助力,到时候人手也有了,在他们当中的威望也有了,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被动了!
现在他们不是明末被当成猪养的时间,现在是明初,这些朱家子孙都能顶起一片天来,想到那个胖胖的燕王世子,朱允炆不禁露出些许笑意。
籓王子孙从政的天赋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