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要沉住气!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做人一定要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不要任性地去干自己力所未能及的事情,要不然终究将演变成害人害己。
老楼家肯定算是崛起了,只是才崛起几年?
楼令连内部都未能够做到收拢人心,着实不敢轻易有什么大动作,怕的就是稍微遭遇挫折之后,非但基本盘守不住,还要落得一个全盘崩溃的下场。
“再者言,我现在哪怕是能够征召出一千名士兵,要命的是承受不起征召的后果。”楼令说的是收税问题。
当前的多数诸侯国,从有大夫爵的人到“士”、“徒”这两个阶级,他们每年都有一次为国家\/领主纳赋的指标,这一次也就是用税代替;从第二次起,国家\/领主就要承担受征召者的后勤了。
一旦进入战争状态,谁又能保证一年只打一场战役?
老楼家有三次免于征召的“新手期”。
楼令名下的“士”和“徒”其实也有。
等于楼令受到征召,整个家族“新手期”的期限就会往后挪,他名下的“士”和“徒”自然也是那样了。
过了那个“新手期”之后,一切就要回归正常。
楼令时不时就要确认一遍家族的库存,十分清楚老楼家承受不起额外的纳赋,要是一年出现多次纳赋的情况,不用三年就要破产。
“现在我家可以征召出八百多名士兵,以家族现有的生产力,算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楼令算的是家族总体生产力,不是人口比例。
在春秋时代算人口比例不实在,原因是只有少数人交税,其余人算是农奴的性质。
因为,算战争潜力,先算的是“士”与“徒”的承受力,他们顶不住再由家族来递补,一旦家主也承受不住,自然就是面临破家了。
总而言之,楼令现在哪怕是获得卿位,其实是祸不是福。
司马就挺好。
只不过,楼令需要先学一学晋国的礼、乐、律。
就是礼、乐和律,没有“法”。
礼乐是现有规则,包含了对军队的限制。
律是本国奉行的秩序,简单来说就是明确规定什么不能做。
当代不讲“法”。
另外,春秋时代的“法”能够视为“道”的层次,也就是指向各种规律。
到了日后,孔丘求问于老子,问的就是“礼”与“乐”这两种。当时的老子已经在追求“法”的这一层,两者的段位差距不小。
而到了“法”的现世,其实就是各种学者对“合乎于道”的追求,再拿研究成果来约束人们,告诉他们什么才是“顺应天命”了。
同时,“法”一开始并不怎么伟光正,说白了就是统治者用来治民的手段,尤其是指定的律法只对统治者有利,不管律法会不会伤害到生民。
所以了,各个法家之所以为人所不齿,其实就是其余派别的人认为法家谄媚,只是为了服务自己的主子,不管他人的死活。
事实也是那般,讲谄媚,还真的是法家先玩,后面跟儒家互卷,卷着卷着让黄老学说偷了家。最后儒家干脆放弃底线才胜出。
因此,别拿现代的法律跟封建时代的律法当一回事,事实压根就是两回事。
楼令没有马上离开“故绛”,同时也没有去“新绛”那边。
近一段时间,晋国的权贵几乎都过去“新绛”了。
晋君獳更是长久待在“新绛”不动弹。
“这么说,那个‘下宫’在‘新绛’那边。难怪‘故绛’看不到启动工程的迹象。”楼令对下宫的建设进度很关注。
为什么关注不用多说的吧?
赵氏的灭亡以“下宫之难”为开端,随后战火才蔓延到赵氏各处的封地。
讲实话,楼令根本不知道晋国各贵族的封地分布,还发现晋君獳一直在操作各个贵族的封地置换。
当前的晋国,绝大多数的土地捏在国君的手中,约三成的土地赏赐了出去。
近些年来,晋君獳赏赐出去的土地尤其多,获得最大好处的便是范氏,短短一年之内获得三块封地。
“家主不去‘新绛’吗?”楼冰很希望楼令能够去新都城。
正手持竹简在看的楼令瞄了楼冰一眼,眼眸里带着询问。
楼冰说道:“我家也在那边盖新屋。另外……家主不是在谋求司马一职吗?”
“新屋已经给了规划图纸,楼见会将事情办得很好。”楼令还是很高兴家里人能够关注家族的发展,又说道:“谋求司马这个职位,看得是郤氏、旬氏,不在于我做了什么。”
甚至可以说,楼令什么都不做更合适,一旦表现得过于积极反而会坏事。
原因太现实,没有了来自郤氏和旬氏的鼎力相助,楼令连获得竞争的资格都没有,要是楼令亲自下场要直面同样想获得司马一职的那些家族,以老楼家的小身板恐怕很难扛住。
楼冰呢喃道:“看来娶妻很重要……”
楼令听得脸色一黑。
尽管是事实,说出来真的好吗?
楼令在看的是周公旦的一些着作,书籍借阅于旬氏。
这一类的书籍每一个大家族都有储藏,算不得是什么秘籍,比较重要的是大家族储藏的典籍比较全,中小家族哪怕有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老楼家更干脆,没有抄录之前属于一本都没有。
什么叫差距?这就是差距!
楼令已经很努力在想方设法增加家族典籍的储藏数量,现如今也就是收录了不到三十部各种书籍,其中含有比例最多的是《诗经》的“雅”、“风”。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风”指的是《国风》。
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代书可不是说买就能够买到,借阅更要看交情,能够借到的书籍一定是传播度比较广的那些,其余就活得清醒一些,连开口借都别干,免得坏了交情。
那三十部书籍之中,不少于二十部是楼令自己写的各类知识,其中家族内部教材占了大多数。
在当前时代《诗经》属于必读,要不然连在正式场合连其他人在说什么都听不懂。
没别的,纯粹是人们太爱“引经据典”了,一句话里面满满都是典故。
那么,不知道相关的典故怎么可能听得懂在说些什么呢?
楼令继续看书,看着看着心思却飘到“新绛”去了……
做人一定要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不要任性地去干自己力所未能及的事情,要不然终究将演变成害人害己。
老楼家肯定算是崛起了,只是才崛起几年?
楼令连内部都未能够做到收拢人心,着实不敢轻易有什么大动作,怕的就是稍微遭遇挫折之后,非但基本盘守不住,还要落得一个全盘崩溃的下场。
“再者言,我现在哪怕是能够征召出一千名士兵,要命的是承受不起征召的后果。”楼令说的是收税问题。
当前的多数诸侯国,从有大夫爵的人到“士”、“徒”这两个阶级,他们每年都有一次为国家\/领主纳赋的指标,这一次也就是用税代替;从第二次起,国家\/领主就要承担受征召者的后勤了。
一旦进入战争状态,谁又能保证一年只打一场战役?
老楼家有三次免于征召的“新手期”。
楼令名下的“士”和“徒”其实也有。
等于楼令受到征召,整个家族“新手期”的期限就会往后挪,他名下的“士”和“徒”自然也是那样了。
过了那个“新手期”之后,一切就要回归正常。
楼令时不时就要确认一遍家族的库存,十分清楚老楼家承受不起额外的纳赋,要是一年出现多次纳赋的情况,不用三年就要破产。
“现在我家可以征召出八百多名士兵,以家族现有的生产力,算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楼令算的是家族总体生产力,不是人口比例。
在春秋时代算人口比例不实在,原因是只有少数人交税,其余人算是农奴的性质。
因为,算战争潜力,先算的是“士”与“徒”的承受力,他们顶不住再由家族来递补,一旦家主也承受不住,自然就是面临破家了。
总而言之,楼令现在哪怕是获得卿位,其实是祸不是福。
司马就挺好。
只不过,楼令需要先学一学晋国的礼、乐、律。
就是礼、乐和律,没有“法”。
礼乐是现有规则,包含了对军队的限制。
律是本国奉行的秩序,简单来说就是明确规定什么不能做。
当代不讲“法”。
另外,春秋时代的“法”能够视为“道”的层次,也就是指向各种规律。
到了日后,孔丘求问于老子,问的就是“礼”与“乐”这两种。当时的老子已经在追求“法”的这一层,两者的段位差距不小。
而到了“法”的现世,其实就是各种学者对“合乎于道”的追求,再拿研究成果来约束人们,告诉他们什么才是“顺应天命”了。
同时,“法”一开始并不怎么伟光正,说白了就是统治者用来治民的手段,尤其是指定的律法只对统治者有利,不管律法会不会伤害到生民。
所以了,各个法家之所以为人所不齿,其实就是其余派别的人认为法家谄媚,只是为了服务自己的主子,不管他人的死活。
事实也是那般,讲谄媚,还真的是法家先玩,后面跟儒家互卷,卷着卷着让黄老学说偷了家。最后儒家干脆放弃底线才胜出。
因此,别拿现代的法律跟封建时代的律法当一回事,事实压根就是两回事。
楼令没有马上离开“故绛”,同时也没有去“新绛”那边。
近一段时间,晋国的权贵几乎都过去“新绛”了。
晋君獳更是长久待在“新绛”不动弹。
“这么说,那个‘下宫’在‘新绛’那边。难怪‘故绛’看不到启动工程的迹象。”楼令对下宫的建设进度很关注。
为什么关注不用多说的吧?
赵氏的灭亡以“下宫之难”为开端,随后战火才蔓延到赵氏各处的封地。
讲实话,楼令根本不知道晋国各贵族的封地分布,还发现晋君獳一直在操作各个贵族的封地置换。
当前的晋国,绝大多数的土地捏在国君的手中,约三成的土地赏赐了出去。
近些年来,晋君獳赏赐出去的土地尤其多,获得最大好处的便是范氏,短短一年之内获得三块封地。
“家主不去‘新绛’吗?”楼冰很希望楼令能够去新都城。
正手持竹简在看的楼令瞄了楼冰一眼,眼眸里带着询问。
楼冰说道:“我家也在那边盖新屋。另外……家主不是在谋求司马一职吗?”
“新屋已经给了规划图纸,楼见会将事情办得很好。”楼令还是很高兴家里人能够关注家族的发展,又说道:“谋求司马这个职位,看得是郤氏、旬氏,不在于我做了什么。”
甚至可以说,楼令什么都不做更合适,一旦表现得过于积极反而会坏事。
原因太现实,没有了来自郤氏和旬氏的鼎力相助,楼令连获得竞争的资格都没有,要是楼令亲自下场要直面同样想获得司马一职的那些家族,以老楼家的小身板恐怕很难扛住。
楼冰呢喃道:“看来娶妻很重要……”
楼令听得脸色一黑。
尽管是事实,说出来真的好吗?
楼令在看的是周公旦的一些着作,书籍借阅于旬氏。
这一类的书籍每一个大家族都有储藏,算不得是什么秘籍,比较重要的是大家族储藏的典籍比较全,中小家族哪怕有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老楼家更干脆,没有抄录之前属于一本都没有。
什么叫差距?这就是差距!
楼令已经很努力在想方设法增加家族典籍的储藏数量,现如今也就是收录了不到三十部各种书籍,其中含有比例最多的是《诗经》的“雅”、“风”。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风”指的是《国风》。
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代书可不是说买就能够买到,借阅更要看交情,能够借到的书籍一定是传播度比较广的那些,其余就活得清醒一些,连开口借都别干,免得坏了交情。
那三十部书籍之中,不少于二十部是楼令自己写的各类知识,其中家族内部教材占了大多数。
在当前时代《诗经》属于必读,要不然连在正式场合连其他人在说什么都听不懂。
没别的,纯粹是人们太爱“引经据典”了,一句话里面满满都是典故。
那么,不知道相关的典故怎么可能听得懂在说些什么呢?
楼令继续看书,看着看着心思却飘到“新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