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该来的,还是来了!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举贤不避亲,自己风华并茂的亲儿子。
举贤不避仇,那个老得没有几年可活的仇人。
故事背景却是祁溪即将老死,晋悼公让推荐一名接任“中军尉”的人选,祁溪给晋悼公推荐的便是上面两人了。
当然,作为“举贤不避亲仇”的主角,祁溪在现代是作为正面的角色被宣传,语文书上有其名。
晋国从来都不缺乏野心勃勃的人,无论魏锜、赵旃、祁溪、等等同时代的人,他们只是其中的一批而已。
进入宫城范围内的楼令可算是看到砖石与瓦片,砖是一种青砖,它被铺在主道路上面;建筑物却是大量使用夯土墙与木材,极个别的建筑物底部才看到青砖;瓦片集中在一些大殿的屋顶,其余建筑物的屋顶其实也是茅草,并非每一座建筑物都用瓦片遮顶。
“没有飞檐,看不到祥瑞之兽,后世的很多建筑格局,现在还没有出现啊……”
“至少看到了青砖与瓦片,要不然还以为是穿越到了夏朝或商朝早期呢。”
“用青砖铺这一条长度约五百米的道路,应该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了吧?”
以后会有一句俗语,叫:秦砖汉瓦。
之所以有“秦砖汉瓦”这句俗语,不是说秦代才有砖,或者汉代才出现瓦。
其实,那句话的内核是,先秦会在青砖上搞艺术,例如雕刻动物或人物形象,汉代则是在瓦片上搞艺术。
春秋时代当然已经有砖块与瓦片,只不过碍于生产力和审美的关系,真的不是什么建筑物都大量使用砖石和瓦片。
来到青砖路的尽头,有几个身穿常服的人站在原地,他们像是已经久候多时了。
“谁是‘楼’地的令?”韩厥问话的同时,眼睛其实就是注视着楼令了。
郤锜转头看向楼令,示意搭话。
“我便是。”楼令说着,迈腿向前踏了一小步。
“韩司马。”郤锜也不知道是单纯敦促,还是给楼令介绍。
韩厥是谁?他的公职是司马,身份则是韩氏的宗子。
司马这个官职在晋国已经遭到弱化,一些诸侯国却是武官第一人,在晋国“司马”的地位低于卿大夫,高于其它官职。
“锜大夫到偏殿休息,我领令去谒见君上。”韩厥在公职上比郤锜高了许多,双方的家族也都是大家族,地位方面属于平等。
可能是因为双方身份对等的关系,郤锜倒是不再冷着一张脸,微微颔首再看楼令一眼,跟着一名寺人身后走了。
“跟我来。”韩厥倒是脸上时刻带着微笑,估计是与平时的为人有关,并非是刻意释放善意之类。
要进入大殿还要沿着阶梯向上,多少道阶梯不清楚,中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平台,到了最顶上才是大殿入口处。
“很多影视作品中,宫殿之类都是在高台上修筑。这是为了什么呢?”楼令还有心思想这个。
又能够是为了什么,一来是修筑地基的需要,再来就是防止动不动就室内漫水。
到了最上面的平台,左右两边都是长廊,对准台阶方位的则是大殿的出入口。
殿内的光线比较昏暗。
楼令向内看去的时候,模模糊糊看到大殿两侧坐着不少人,有两人则是站在走道正中间汇报着什么。
“你先候着。”韩厥吩咐了楼令一句,自己则是进入殿内。
楼令猜测里面应该是在进行朝会。
然而,春秋时代的各个诸侯国并没有固定时间举行朝会的习惯,只有发生大事之后,国君才会临时召集众贵族进行商议,一般越大的事情参与商议的人数越少,反倒是人数多的大会只进行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
楼令转身向下看去,能够看到宫城之内的大范围空间,甚至还能够看到宫城之外的一座座屋顶。
大约是过了两刻钟左右,大殿内出来一名寺人。
“这位便是来自‘楼’地的令吧?请随我来。”寺人笑眯眯地说道。
寺人就是被阉割之后在宫城当值的人,他们在很久之后被统一称呼为太监,可是当前太监可不能随便喊。
宦官也分等级,太监在很长时间里就是宫廷大总管,其余阉人根本与之无法比较。
先秦时期,太监之下便是各种“令”,例如到了秦一统时期的“中车府令”。
另外,先秦时代那会,在宫城内当值的雄性,排除掉各种侍卫或宫卫之外,真的不一定就是阉人,可能也是君主的亲戚或心腹,比如赵高就不是阉人。
关于赵高是不是阉人,反正《史记》里面记载的赵高就不是阉人。
再则,很多相关的典籍也明确展示了一点,一直到西汉之后才规定宦官必须为阉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必须阉割,才能够在宫中当宦官的要求。
之所以后面的人都认为赵高是阉人,无非就是受到影视作品的误导。这个跟《三国演义》太过于深入人心,结果正史反倒没有多少人在意,很多人拿演义故事当正史的错误是一样的。
楼令:“……”
是不是少了什么程序,例如教导谒见礼节之类?
寺人说完直接转身就走。
楼令也不迟疑,跟在寺人后面进入大殿之内。
外面阳光明媚。
室内大体上光线昏暗。
楼令进去的时候,眼睛一时间无法适应,眯起眼睛跟在寺人身后,想用眼角余光观察大殿的左右两侧,瞧了几眼只是一片模糊。
两个环境的光线区别太大,确确实实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
楼令察觉到寺人停下脚步,下意识站定在原地。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楼令也适应了室内的光线,稍微抬头向前方看去,只看到又是一个平台,上面坐着一道半个身躯融入黑暗的身影。
“令,参见君上!”楼令不知道这样对不对,是不是符合礼节。
不称“臣”的原因是,楼令暂时没有那个资格。
至于跪拜?反正当代不流行动辄膝盖发软,一般只有奴、隶或罪犯见到谁都跪,黎庶(平民)以上真的不用这样。
需要跪拜的场合有哪些?进行祭祀,又或是举行大礼仪,其它场合鞠躬或作揖也就行了。
“唔!”晋君獳其实能够很仔细地观察楼令,刚才就已经在详细端倪,开口说道:“便是你俘虏秦国大力士杜回?”
“回君上,确实是令俘虏杜回……”楼令话到一半,听到了一道“哼”的声音。他稍微顿了顿,继续往下说道:“令受征召参战,往西参加大小战事七场,杀敌百余,俘敌四百余……”
一连串的事迹被楼令娓娓道来,过程中并没有人让他闭嘴。
所以,楼令讲自己的参战史,一直讲到怎么俘虏杜回的过程,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了魏氏兄弟,只不过楼令的阐述中是不认识魏氏兄弟为何人,讲的是恰好碰上杜回就将之俘虏了。
“君上!”魏锜在殿内,等楼令说完才站起身来,又走到楼令的身侧,作揖说道:“臣有话说!”
举贤不避亲,自己风华并茂的亲儿子。
举贤不避仇,那个老得没有几年可活的仇人。
故事背景却是祁溪即将老死,晋悼公让推荐一名接任“中军尉”的人选,祁溪给晋悼公推荐的便是上面两人了。
当然,作为“举贤不避亲仇”的主角,祁溪在现代是作为正面的角色被宣传,语文书上有其名。
晋国从来都不缺乏野心勃勃的人,无论魏锜、赵旃、祁溪、等等同时代的人,他们只是其中的一批而已。
进入宫城范围内的楼令可算是看到砖石与瓦片,砖是一种青砖,它被铺在主道路上面;建筑物却是大量使用夯土墙与木材,极个别的建筑物底部才看到青砖;瓦片集中在一些大殿的屋顶,其余建筑物的屋顶其实也是茅草,并非每一座建筑物都用瓦片遮顶。
“没有飞檐,看不到祥瑞之兽,后世的很多建筑格局,现在还没有出现啊……”
“至少看到了青砖与瓦片,要不然还以为是穿越到了夏朝或商朝早期呢。”
“用青砖铺这一条长度约五百米的道路,应该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了吧?”
以后会有一句俗语,叫:秦砖汉瓦。
之所以有“秦砖汉瓦”这句俗语,不是说秦代才有砖,或者汉代才出现瓦。
其实,那句话的内核是,先秦会在青砖上搞艺术,例如雕刻动物或人物形象,汉代则是在瓦片上搞艺术。
春秋时代当然已经有砖块与瓦片,只不过碍于生产力和审美的关系,真的不是什么建筑物都大量使用砖石和瓦片。
来到青砖路的尽头,有几个身穿常服的人站在原地,他们像是已经久候多时了。
“谁是‘楼’地的令?”韩厥问话的同时,眼睛其实就是注视着楼令了。
郤锜转头看向楼令,示意搭话。
“我便是。”楼令说着,迈腿向前踏了一小步。
“韩司马。”郤锜也不知道是单纯敦促,还是给楼令介绍。
韩厥是谁?他的公职是司马,身份则是韩氏的宗子。
司马这个官职在晋国已经遭到弱化,一些诸侯国却是武官第一人,在晋国“司马”的地位低于卿大夫,高于其它官职。
“锜大夫到偏殿休息,我领令去谒见君上。”韩厥在公职上比郤锜高了许多,双方的家族也都是大家族,地位方面属于平等。
可能是因为双方身份对等的关系,郤锜倒是不再冷着一张脸,微微颔首再看楼令一眼,跟着一名寺人身后走了。
“跟我来。”韩厥倒是脸上时刻带着微笑,估计是与平时的为人有关,并非是刻意释放善意之类。
要进入大殿还要沿着阶梯向上,多少道阶梯不清楚,中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平台,到了最顶上才是大殿入口处。
“很多影视作品中,宫殿之类都是在高台上修筑。这是为了什么呢?”楼令还有心思想这个。
又能够是为了什么,一来是修筑地基的需要,再来就是防止动不动就室内漫水。
到了最上面的平台,左右两边都是长廊,对准台阶方位的则是大殿的出入口。
殿内的光线比较昏暗。
楼令向内看去的时候,模模糊糊看到大殿两侧坐着不少人,有两人则是站在走道正中间汇报着什么。
“你先候着。”韩厥吩咐了楼令一句,自己则是进入殿内。
楼令猜测里面应该是在进行朝会。
然而,春秋时代的各个诸侯国并没有固定时间举行朝会的习惯,只有发生大事之后,国君才会临时召集众贵族进行商议,一般越大的事情参与商议的人数越少,反倒是人数多的大会只进行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
楼令转身向下看去,能够看到宫城之内的大范围空间,甚至还能够看到宫城之外的一座座屋顶。
大约是过了两刻钟左右,大殿内出来一名寺人。
“这位便是来自‘楼’地的令吧?请随我来。”寺人笑眯眯地说道。
寺人就是被阉割之后在宫城当值的人,他们在很久之后被统一称呼为太监,可是当前太监可不能随便喊。
宦官也分等级,太监在很长时间里就是宫廷大总管,其余阉人根本与之无法比较。
先秦时期,太监之下便是各种“令”,例如到了秦一统时期的“中车府令”。
另外,先秦时代那会,在宫城内当值的雄性,排除掉各种侍卫或宫卫之外,真的不一定就是阉人,可能也是君主的亲戚或心腹,比如赵高就不是阉人。
关于赵高是不是阉人,反正《史记》里面记载的赵高就不是阉人。
再则,很多相关的典籍也明确展示了一点,一直到西汉之后才规定宦官必须为阉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必须阉割,才能够在宫中当宦官的要求。
之所以后面的人都认为赵高是阉人,无非就是受到影视作品的误导。这个跟《三国演义》太过于深入人心,结果正史反倒没有多少人在意,很多人拿演义故事当正史的错误是一样的。
楼令:“……”
是不是少了什么程序,例如教导谒见礼节之类?
寺人说完直接转身就走。
楼令也不迟疑,跟在寺人后面进入大殿之内。
外面阳光明媚。
室内大体上光线昏暗。
楼令进去的时候,眼睛一时间无法适应,眯起眼睛跟在寺人身后,想用眼角余光观察大殿的左右两侧,瞧了几眼只是一片模糊。
两个环境的光线区别太大,确确实实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
楼令察觉到寺人停下脚步,下意识站定在原地。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楼令也适应了室内的光线,稍微抬头向前方看去,只看到又是一个平台,上面坐着一道半个身躯融入黑暗的身影。
“令,参见君上!”楼令不知道这样对不对,是不是符合礼节。
不称“臣”的原因是,楼令暂时没有那个资格。
至于跪拜?反正当代不流行动辄膝盖发软,一般只有奴、隶或罪犯见到谁都跪,黎庶(平民)以上真的不用这样。
需要跪拜的场合有哪些?进行祭祀,又或是举行大礼仪,其它场合鞠躬或作揖也就行了。
“唔!”晋君獳其实能够很仔细地观察楼令,刚才就已经在详细端倪,开口说道:“便是你俘虏秦国大力士杜回?”
“回君上,确实是令俘虏杜回……”楼令话到一半,听到了一道“哼”的声音。他稍微顿了顿,继续往下说道:“令受征召参战,往西参加大小战事七场,杀敌百余,俘敌四百余……”
一连串的事迹被楼令娓娓道来,过程中并没有人让他闭嘴。
所以,楼令讲自己的参战史,一直讲到怎么俘虏杜回的过程,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了魏氏兄弟,只不过楼令的阐述中是不认识魏氏兄弟为何人,讲的是恰好碰上杜回就将之俘虏了。
“君上!”魏锜在殿内,等楼令说完才站起身来,又走到楼令的身侧,作揖说道:“臣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