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夜阑观山海(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天清晨。
谢骛清不在屋里,她略醒了会儿,下床将长发绑起来,穿上小缎面鞋就出去了。
这时间太早了,刚亮。除了两个值勤的军官,无人醒着。
谢骛清跨坐在石凳子上,看着老伯栽种在竹下的一小片菜地。何未走得多轻,都能被他即刻发现。他伸手,揽住她的腰,要她坐在腿上。
西厢房有打字机的响动,想来是在整理手写资料。
何未勾着他脖子,坐下:“起这么早,看菜地?”
“也看竹子,”他看着竹子,轻声说,“北方竹子不算多,等以后有机会带你回南方,满山的竹子,下一阵雨,就是这个时间,能在山上挖回不少竹笋了。”
他问她,见过梯田没有?
没两句讲到苗寨壮寨,山里的寨子,木房子挨着木房子,夜里,煤油灯一点。倒像和夜色里的星空对调了,仿佛整个寨子在云雾里,点点亮藏于其中。“那时有保定追随我去云贵的人,刚入山,半夜里总听得到咚咚咚的动静,以为有鬼。寻了几日,发现是寨子里的人趁着睡不着,在砸草叶,染衣服。”
谢骛清说到清末民初,还不通陆路,要从香港辗转到越南河内,再绕回到故乡。说到他后来带兵去的广西,十万大山环绕漓江,说到曾捉拿悍匪到河内:“我们队伍里有壮族的人,壮语和那边的话有些相通,能交流几句。”
她猜,他想念家乡了。
何未勾着他的脖子,轻声说:“这里也是你的家,亲亲我。”
他在晨光里注视她的脸,注视了许久后低头吻她。
一个值勤的军官从外头提着一桶水回来,刚从胡同的水井里打出来的,迈上台阶便侧过身,往门后站定。露出来的木桶边沿,水晃荡着洒了出来。
她在他颈窝里问:“现在心情好了没有?”
谢骛清笑,耳语:“不过看了会儿竹子,谁说不好了?”
不知怎地,她能察觉到谢骛清迟早要走,再次南下。
明明他只是看着百花深处一丛竹子,回忆了两句在南方带兵的事。
西北军阀们一个个离开了北平,西部各省赈灾义演的事没了下文。
这一日,她在航运公司的办公室里,见到从江浙赶回来的七姑姑,姑侄两人聊得正高兴,秘书递进来一张名片,正是那日广德楼见过的县长。
“是谁?没见你提过?”七姑姑看名片上的人名。
“一个县长,西北的县长,”她让秘书将人请进一旁的会客室,泡一壶好茶招待,“西北大旱了两年,他们来北平筹款。”
七姑姑叹气,将长长的麻花辫子撩到身后:“那边是惨,卖妻儿的全是明码标价了。还有自卖其身的,只求能不饿死。”
这是何知妡的习惯,每回坐下,都将辫子斜搭在肩上,要走时,撩到后头去。她始终是未嫁身,不喜烫发,保持着过去的习惯,一旦卸妆下了台,就是一袭长褂子,身段气度不必靠女子的衣裳撑起来,自有风流。
“你先见客,我也去会会旧友。”何知妡说。
“你知道,祝先生在北平吗?”何未在姑姑推开玻璃门时,忽然问。
何知妡手扶在门上,错愕回望。
昔日名冠京师的何七先生,在当权军阀面前都敢甩脸子,竟在侄女面前为了一个旧人失了态。“在一所师范学校做老师,”何未说,“姑姑要想见,我找个借口约他出来。”
何知妡静了片刻,轻声道:“我这一次回北平,拜会恩师,大摆宴席的事无人不知。他若想来见我,自然会来。他若不想见,又何必骗人来?”
由此,推门而去。
何未见到那位县长,说着捐盐的事,仍在回味七姑姑的话。
谢骛清这半个月不在北平,去了奉天。
他对奉天的军工厂极感兴趣,过去因为南北对峙,就算去了也被人提防,看得不够尽兴。这一回刚能行走,就迫不及待北上了。
两人像刚谈恋爱的新式男女朋友,每日电报往来从不间断。说军工厂,说奉天,也说奉天城的狐仙庙,在东南角楼下。她回电说,北平亦有狐仙塔,也在东南角楼。
两人于电报中,从狐仙说到东南角楼,最后说到奉天和北平有如此相似的地方,恐怕源于满清的萨满教。
电报简短,外人瞧不出其中趣味,唯他二人乐在其中。
送走县长后,秘书送进新的电报。
何未打开那张抄写的电文:蓑衣胡同,这名字有趣。
她一愣,他这说的是南锣鼓巷?
谢骛清回北平了?
这一念起,被手边的电话铃声惊断。
何未握着听筒,放到脸旁。
属于谢骛清的那种呼吸声,和旁人都不同。她说不出区别在哪里,但猜得到是他。
“刚才路过白塔,”谢骛清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想你是不是小时候常去那里。”
白塔?果然到北平了。
她心不禁飘了,轻“嗯”了声:“常去的。”
“后来车经过南锣鼓巷,又想,你来过没有。”
“嗯,也常去。”
一个月未见的两人,握着听筒一起笑了。
“我过去离开北平,常想你,但都觉得可以忍受。比起让你承受颠沛流离的辛苦,住在北平对你更好。可这一次去奉天,”他略静了会儿,说,“我好像不再这么想了。”
她看到书柜玻璃上倒影着自己的脸,在笑。
“认识你之前,我听说了许多事,有关你和何二先生之间的父女情,”他说,“那时,总要压抑带你走的念头,因为猜到你想尽孝道。如今何二先生故去,未未,你是否愿意再考虑一下,随我南下?”
何未调转身子,倚在书桌边沿:“你已经到北平了?为什么不当面说?”
“是,我在北平。”
谢骛清回答:“过去这些年,每次当面问你能不能和我南下,都被二小姐拒绝了。这一次想换个方式,或许,能有一丝希望。”
她眼已有热意。
细想想,确实拒绝过许多次。她爱着谢骛清,可没办法跟他走。
“上一次,我以半生功名,两省重兵都没办法带走你,”他说,“这一次,想再试试。”
她敛着息。
两个同时在北平的人,已认定夫妻名分的人,竟于电话里说着如此的话。
从回北平,她等着在小院子里嫁给他,从厢房嫁到正房。他总说还不是时候,不可如此草率。她想着成亲,他却筹谋着带她南下。
“我……从没想过离开北平,从小住在这里,太习惯了。”她声音微微抖着,难以平稳。
那边安静着。
“但这一次,不想再耽误你了,”她柔声说,“过去,每次都是你北上来见我。以后,我不想让你再冒险,至少不要为了见我而冒险了。”
跟着谢骛清,带上斯年,以最精简、最隐瞒的行程,举家迁移。
她竟为这一个想法,被心跳震得胸口疼。
寂寂的一霎,像退回到恭王府的长廊内。
他说,他说不得不走,她说她不得不留。
谢骛清长久不语,久到她心里慌:“怎么不说话了?”
“我在六国饭店。”他答非所问。
“接你的车在门外,”谢骛清又道,“航运公司门外。”
听筒长久握在她的手里。难道现在就走?斯年还在学校,哪里来得及。
“我有亲人到京了,想见你一面。”他说。
何未略放松,在白连衣裙外套上大衣,仓促而出。
一辆黑色轿车等候多时。不晓得是什么亲人,他难得如此郑重,派车接她。
初秋的北平,满目金黄。
轿车驶过宽敞的大路,转入东交民巷的入口。
那里拦着铁栅栏,轿车将她放到东交民巷外,本想驶入,不知为何被拦下,说是今日东交民巷这条窄路上都不可过汽车。天将黑,有人步行走入,去德使领馆的邮局给亲人寄信,问刚下车的何未,德领事馆在何处,她给指了地方。
她走上通往六国饭店旋转门的石路,穿过旋转门。
她的高跟鞋踩在地毯里,没一点点声响。玻璃门从她背后旋过。
十几步远的地方,等着她的男人立在那儿,地毯尽头,红木楼梯下。军裤军靴,许久未上身的装束。白衬衫是熨帖合身的,衬衫的立领没系,微分开……他永远都像初见那夜,像那个久负盛名的少年郎。
谢骛清像等了很久,到背着手,把玩着一根黑色钢笔。他仿佛有心事,以指尖不停顶开钢笔笔帽,细微规律的“啪嗒”扣合声,反复在他手心里响起。
像旧时更漏的水滴,一滴滴数着时辰。
他看到何未的一刻,钢笔帽被彻底扣上,被递回给身后的一个年轻人。那人是陌生面孔,想来是从奉天带回来的。
“外边被人拦着,是出什么事了?”她警觉地轻声问。
“没什么,”他说,“保定的同学会。”
何至于这样巧?
六国饭店的舞厅门外,摆着一个宾客牌子,牵头的照旧是邓家小公子,名字在头一个。当初这牌子上的名字,就已让只宴客名流贵胄的泰丰楼老板诚惶诚恐,如今这上头的名字,有的早落魄无名,有的却是比过去更不可攀的大贵人。
保定的军校关闭于上一次的同学会后,时至今日,许多年轻人都淡忘了这个曾培育无数名将的学校。但一见到名牌上保定同学会,却像被提醒,回忆起过去这所学校的辉煌。
宾客牌下,最末尾还列着西江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等七八个讲武堂的名字,这些学校有些早消失于世,难得存留的也已经改了称呼……眼前的一切,都仿佛昨日重现。
门口的士兵,见是谢骛清,直接开门放行。
舞厅内,到处都是穿着军装的男人,十几年前的军装。因各自来自的省份不同,军装式样都不同,还有些毕业后弃武从文的,找出读军校时的制服穿了。
像回到了辛亥革命的时代。
每个铺着白色桌布的酒桌,沙发,还有舞池旁在交谈的男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她行注目礼,隐晦,而又礼貌。对他们来说,何未年纪轻,算小一辈的人,但她是谢骛清的妻子,该有的礼节不可少。
“这都是你的朋友?”
“昔日同袍,还有学生。”
谢骛清把军装外衣穿上,正襟而坐。
在舞池旁,这个圆桌子周围有白谨行和邓元初,还有那位扔过一块表在银盘子里,吓唬何未亲爹的男人。这位先生昔日年龄就是最长的,如今男人已迈入老年,笑意倒不显老态。
恭王府一面后,她同这个邵先生见过几次。
“二小姐。”
“邵先生。”她笑笑。
“清哥请我做证婚人,”邵先生理了理许久未穿的军装,笑着说。
她心中一震,看谢骛清。
谢骛清微笑着,回视她。
“我说,二小姐如今名声大,未必肯认我这个已失了势的人。”邵先生笑着道,“我这里准备了稿子,二小姐是否要过目?”
何未仿佛失了语。
“简陋了些,”他在桌下攥住她搭在膝盖上的一只手,“但至少亲朋满座。本想请花童,怕有记者在外拍照,就省了这个步骤。”
她盯着谢骛清,盯了半晌,一低头,眼泪掉下来。
邵先生笑着离开,准备证婚仪式。
宾朋一一露面。七姑姑从偏门入内,走到一旁的圆桌旁,对她笑了笑:“你九叔说,他过于受人瞩目,就不来了,由我全权代表了何家。”
她不知该答什么,愈发像被人推到了一场梦里。四九城内的一场梦。
“今日我受父亲嘱托,是来嫁妹的,”白谨行笑着,同七姑姑坐了一桌,“算娘家人。”
而新郎家的桌上,独自坐着郑家三小姐。郑渡一度想凑过去,到姐姐身边坐着,被她赶走。那一大桌子的空椅子,都是谢家人的。
再远些,是同谢二小姐交好的俄公使、法公使,在宾客位。
好似谢骛清已广发喜帖,除了她这个新娘,无人不知两人的喜事。
他没穿新郎该穿的西装,以军装替代,在座诸位宾客基本军装加身,外头守着的也是士兵。因在东交民巷,记者难进,极难走漏风声,就算有人因舞厅名单上的贵客想窥探内幕,望进来,见满座军人和老旧军装,猜到的只能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旧军官聚会。
这些曾献身辛亥革命,推翻旧王朝的军人们,聚在此处,为了一段不可外传的婚礼。
谢骛清给她的婚礼,最奢华的不过这满座功勋。至简,至诚。
这天清晨。
谢骛清不在屋里,她略醒了会儿,下床将长发绑起来,穿上小缎面鞋就出去了。
这时间太早了,刚亮。除了两个值勤的军官,无人醒着。
谢骛清跨坐在石凳子上,看着老伯栽种在竹下的一小片菜地。何未走得多轻,都能被他即刻发现。他伸手,揽住她的腰,要她坐在腿上。
西厢房有打字机的响动,想来是在整理手写资料。
何未勾着他脖子,坐下:“起这么早,看菜地?”
“也看竹子,”他看着竹子,轻声说,“北方竹子不算多,等以后有机会带你回南方,满山的竹子,下一阵雨,就是这个时间,能在山上挖回不少竹笋了。”
他问她,见过梯田没有?
没两句讲到苗寨壮寨,山里的寨子,木房子挨着木房子,夜里,煤油灯一点。倒像和夜色里的星空对调了,仿佛整个寨子在云雾里,点点亮藏于其中。“那时有保定追随我去云贵的人,刚入山,半夜里总听得到咚咚咚的动静,以为有鬼。寻了几日,发现是寨子里的人趁着睡不着,在砸草叶,染衣服。”
谢骛清说到清末民初,还不通陆路,要从香港辗转到越南河内,再绕回到故乡。说到他后来带兵去的广西,十万大山环绕漓江,说到曾捉拿悍匪到河内:“我们队伍里有壮族的人,壮语和那边的话有些相通,能交流几句。”
她猜,他想念家乡了。
何未勾着他的脖子,轻声说:“这里也是你的家,亲亲我。”
他在晨光里注视她的脸,注视了许久后低头吻她。
一个值勤的军官从外头提着一桶水回来,刚从胡同的水井里打出来的,迈上台阶便侧过身,往门后站定。露出来的木桶边沿,水晃荡着洒了出来。
她在他颈窝里问:“现在心情好了没有?”
谢骛清笑,耳语:“不过看了会儿竹子,谁说不好了?”
不知怎地,她能察觉到谢骛清迟早要走,再次南下。
明明他只是看着百花深处一丛竹子,回忆了两句在南方带兵的事。
西北军阀们一个个离开了北平,西部各省赈灾义演的事没了下文。
这一日,她在航运公司的办公室里,见到从江浙赶回来的七姑姑,姑侄两人聊得正高兴,秘书递进来一张名片,正是那日广德楼见过的县长。
“是谁?没见你提过?”七姑姑看名片上的人名。
“一个县长,西北的县长,”她让秘书将人请进一旁的会客室,泡一壶好茶招待,“西北大旱了两年,他们来北平筹款。”
七姑姑叹气,将长长的麻花辫子撩到身后:“那边是惨,卖妻儿的全是明码标价了。还有自卖其身的,只求能不饿死。”
这是何知妡的习惯,每回坐下,都将辫子斜搭在肩上,要走时,撩到后头去。她始终是未嫁身,不喜烫发,保持着过去的习惯,一旦卸妆下了台,就是一袭长褂子,身段气度不必靠女子的衣裳撑起来,自有风流。
“你先见客,我也去会会旧友。”何知妡说。
“你知道,祝先生在北平吗?”何未在姑姑推开玻璃门时,忽然问。
何知妡手扶在门上,错愕回望。
昔日名冠京师的何七先生,在当权军阀面前都敢甩脸子,竟在侄女面前为了一个旧人失了态。“在一所师范学校做老师,”何未说,“姑姑要想见,我找个借口约他出来。”
何知妡静了片刻,轻声道:“我这一次回北平,拜会恩师,大摆宴席的事无人不知。他若想来见我,自然会来。他若不想见,又何必骗人来?”
由此,推门而去。
何未见到那位县长,说着捐盐的事,仍在回味七姑姑的话。
谢骛清这半个月不在北平,去了奉天。
他对奉天的军工厂极感兴趣,过去因为南北对峙,就算去了也被人提防,看得不够尽兴。这一回刚能行走,就迫不及待北上了。
两人像刚谈恋爱的新式男女朋友,每日电报往来从不间断。说军工厂,说奉天,也说奉天城的狐仙庙,在东南角楼下。她回电说,北平亦有狐仙塔,也在东南角楼。
两人于电报中,从狐仙说到东南角楼,最后说到奉天和北平有如此相似的地方,恐怕源于满清的萨满教。
电报简短,外人瞧不出其中趣味,唯他二人乐在其中。
送走县长后,秘书送进新的电报。
何未打开那张抄写的电文:蓑衣胡同,这名字有趣。
她一愣,他这说的是南锣鼓巷?
谢骛清回北平了?
这一念起,被手边的电话铃声惊断。
何未握着听筒,放到脸旁。
属于谢骛清的那种呼吸声,和旁人都不同。她说不出区别在哪里,但猜得到是他。
“刚才路过白塔,”谢骛清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想你是不是小时候常去那里。”
白塔?果然到北平了。
她心不禁飘了,轻“嗯”了声:“常去的。”
“后来车经过南锣鼓巷,又想,你来过没有。”
“嗯,也常去。”
一个月未见的两人,握着听筒一起笑了。
“我过去离开北平,常想你,但都觉得可以忍受。比起让你承受颠沛流离的辛苦,住在北平对你更好。可这一次去奉天,”他略静了会儿,说,“我好像不再这么想了。”
她看到书柜玻璃上倒影着自己的脸,在笑。
“认识你之前,我听说了许多事,有关你和何二先生之间的父女情,”他说,“那时,总要压抑带你走的念头,因为猜到你想尽孝道。如今何二先生故去,未未,你是否愿意再考虑一下,随我南下?”
何未调转身子,倚在书桌边沿:“你已经到北平了?为什么不当面说?”
“是,我在北平。”
谢骛清回答:“过去这些年,每次当面问你能不能和我南下,都被二小姐拒绝了。这一次想换个方式,或许,能有一丝希望。”
她眼已有热意。
细想想,确实拒绝过许多次。她爱着谢骛清,可没办法跟他走。
“上一次,我以半生功名,两省重兵都没办法带走你,”他说,“这一次,想再试试。”
她敛着息。
两个同时在北平的人,已认定夫妻名分的人,竟于电话里说着如此的话。
从回北平,她等着在小院子里嫁给他,从厢房嫁到正房。他总说还不是时候,不可如此草率。她想着成亲,他却筹谋着带她南下。
“我……从没想过离开北平,从小住在这里,太习惯了。”她声音微微抖着,难以平稳。
那边安静着。
“但这一次,不想再耽误你了,”她柔声说,“过去,每次都是你北上来见我。以后,我不想让你再冒险,至少不要为了见我而冒险了。”
跟着谢骛清,带上斯年,以最精简、最隐瞒的行程,举家迁移。
她竟为这一个想法,被心跳震得胸口疼。
寂寂的一霎,像退回到恭王府的长廊内。
他说,他说不得不走,她说她不得不留。
谢骛清长久不语,久到她心里慌:“怎么不说话了?”
“我在六国饭店。”他答非所问。
“接你的车在门外,”谢骛清又道,“航运公司门外。”
听筒长久握在她的手里。难道现在就走?斯年还在学校,哪里来得及。
“我有亲人到京了,想见你一面。”他说。
何未略放松,在白连衣裙外套上大衣,仓促而出。
一辆黑色轿车等候多时。不晓得是什么亲人,他难得如此郑重,派车接她。
初秋的北平,满目金黄。
轿车驶过宽敞的大路,转入东交民巷的入口。
那里拦着铁栅栏,轿车将她放到东交民巷外,本想驶入,不知为何被拦下,说是今日东交民巷这条窄路上都不可过汽车。天将黑,有人步行走入,去德使领馆的邮局给亲人寄信,问刚下车的何未,德领事馆在何处,她给指了地方。
她走上通往六国饭店旋转门的石路,穿过旋转门。
她的高跟鞋踩在地毯里,没一点点声响。玻璃门从她背后旋过。
十几步远的地方,等着她的男人立在那儿,地毯尽头,红木楼梯下。军裤军靴,许久未上身的装束。白衬衫是熨帖合身的,衬衫的立领没系,微分开……他永远都像初见那夜,像那个久负盛名的少年郎。
谢骛清像等了很久,到背着手,把玩着一根黑色钢笔。他仿佛有心事,以指尖不停顶开钢笔笔帽,细微规律的“啪嗒”扣合声,反复在他手心里响起。
像旧时更漏的水滴,一滴滴数着时辰。
他看到何未的一刻,钢笔帽被彻底扣上,被递回给身后的一个年轻人。那人是陌生面孔,想来是从奉天带回来的。
“外边被人拦着,是出什么事了?”她警觉地轻声问。
“没什么,”他说,“保定的同学会。”
何至于这样巧?
六国饭店的舞厅门外,摆着一个宾客牌子,牵头的照旧是邓家小公子,名字在头一个。当初这牌子上的名字,就已让只宴客名流贵胄的泰丰楼老板诚惶诚恐,如今这上头的名字,有的早落魄无名,有的却是比过去更不可攀的大贵人。
保定的军校关闭于上一次的同学会后,时至今日,许多年轻人都淡忘了这个曾培育无数名将的学校。但一见到名牌上保定同学会,却像被提醒,回忆起过去这所学校的辉煌。
宾客牌下,最末尾还列着西江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等七八个讲武堂的名字,这些学校有些早消失于世,难得存留的也已经改了称呼……眼前的一切,都仿佛昨日重现。
门口的士兵,见是谢骛清,直接开门放行。
舞厅内,到处都是穿着军装的男人,十几年前的军装。因各自来自的省份不同,军装式样都不同,还有些毕业后弃武从文的,找出读军校时的制服穿了。
像回到了辛亥革命的时代。
每个铺着白色桌布的酒桌,沙发,还有舞池旁在交谈的男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她行注目礼,隐晦,而又礼貌。对他们来说,何未年纪轻,算小一辈的人,但她是谢骛清的妻子,该有的礼节不可少。
“这都是你的朋友?”
“昔日同袍,还有学生。”
谢骛清把军装外衣穿上,正襟而坐。
在舞池旁,这个圆桌子周围有白谨行和邓元初,还有那位扔过一块表在银盘子里,吓唬何未亲爹的男人。这位先生昔日年龄就是最长的,如今男人已迈入老年,笑意倒不显老态。
恭王府一面后,她同这个邵先生见过几次。
“二小姐。”
“邵先生。”她笑笑。
“清哥请我做证婚人,”邵先生理了理许久未穿的军装,笑着说。
她心中一震,看谢骛清。
谢骛清微笑着,回视她。
“我说,二小姐如今名声大,未必肯认我这个已失了势的人。”邵先生笑着道,“我这里准备了稿子,二小姐是否要过目?”
何未仿佛失了语。
“简陋了些,”他在桌下攥住她搭在膝盖上的一只手,“但至少亲朋满座。本想请花童,怕有记者在外拍照,就省了这个步骤。”
她盯着谢骛清,盯了半晌,一低头,眼泪掉下来。
邵先生笑着离开,准备证婚仪式。
宾朋一一露面。七姑姑从偏门入内,走到一旁的圆桌旁,对她笑了笑:“你九叔说,他过于受人瞩目,就不来了,由我全权代表了何家。”
她不知该答什么,愈发像被人推到了一场梦里。四九城内的一场梦。
“今日我受父亲嘱托,是来嫁妹的,”白谨行笑着,同七姑姑坐了一桌,“算娘家人。”
而新郎家的桌上,独自坐着郑家三小姐。郑渡一度想凑过去,到姐姐身边坐着,被她赶走。那一大桌子的空椅子,都是谢家人的。
再远些,是同谢二小姐交好的俄公使、法公使,在宾客位。
好似谢骛清已广发喜帖,除了她这个新娘,无人不知两人的喜事。
他没穿新郎该穿的西装,以军装替代,在座诸位宾客基本军装加身,外头守着的也是士兵。因在东交民巷,记者难进,极难走漏风声,就算有人因舞厅名单上的贵客想窥探内幕,望进来,见满座军人和老旧军装,猜到的只能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旧军官聚会。
这些曾献身辛亥革命,推翻旧王朝的军人们,聚在此处,为了一段不可外传的婚礼。
谢骛清给她的婚礼,最奢华的不过这满座功勋。至简,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