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旧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池非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忍不住问道“岳父,圣上为什么会突然决定组阁。”
“这也不算太过突然的事,圣上早就有仿效前朝组阁的想法。尤其是这几年来圣上年纪渐大,精力开始有些不继,这时候提出组阁也很正常。”
“圣上舍得放权?”
“傻小子,只要手上没有兵权,文官再怎么闹也翻不了天。
太祖为防止权臣或宦官掌兵作乱,早就定下文武分家、宦官不得参政的祖制,所以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我认为圣上挑这个节骨眼组阁,也是有所盘算的。
有些事,也是时候让你知道了,免得你搞不清楚朝中的形势。
我问你,你觉得大魏的兵权主要掌握在何人手里?”
“兵权不是都在圣上手里吗?”池非惊讶地问。
“表面上是,但实际上里面的水很深,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解释清楚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要先知道今上是如何登基坐上那个位置的。
今上的生母只是宫中一个普通宫女,被先皇宠幸后封为才人。后来生下七皇子,也就是如今的今上。
在七皇子五岁的时候,其生母就因病过世了。
鉴于七皇子无人照顾,谢太后就把他抱过来养在膝下充当养子。”
“那时太后没有亲子吗?”
“太后原本有一嫡子,但不到百日就夭折了,之后多年再无所出。
因此太后要抱养七皇子,估计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她也需要一个继承人。
但不可否认,今上之所以能够在众皇子当中脱颖而出继承大位,谢太后确实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当年因为夺嫡之事,几位皇子争得非常激烈,远比如今的大皇子和二皇子之争要惨烈得多。
因为几位皇子各有优势,支持他们的官员和勋贵也各有不同,朝堂之下分成了好几派,私底下斗得很是厉害。
再加上那时先皇刚好病重,无力主持大局,这使得那几位羽翼丰满的皇子更加肆无忌惮。
斗到后来,什么下毒、坠马、刺客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闹得整个京城人心惶惶。
后来先皇驾崩,几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甚至直接调动私兵逼宫,大打出手。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以安国公为首的一众勋贵忽然率领五军营的士兵以勤王之名前来救驾。
而此时谢太后里应外合,拿着先皇的圣旨当众宣布先皇已将皇位传给七皇子,不从者即为逆贼就地处决。
在谢太后以及安国公等勋贵的协助下,今上终于顺利登基为皇。
而其他几位参与夺嫡的皇子有的被软禁起来,有的直接以叛逆罪处置掉了。
几位皇子尚且如此,他们手下的人自然没什么好下场,绝大部分都被谢太后以各种理由和罪名给逐一铲除掉。
那时京城几乎天天都有官员和勋贵被抄家砍头,可谓血流成河。
当年那场夺嫡之战,几乎让一半官员和勋贵从京城消失,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这么说来,今上能顺利登基,还真是谢太后和安国公他们这些勋贵的功劳。”
“是的。而且我相信,当年那份圣旨也是真的,先皇确实想将皇位传给今上。
因为在一众皇子当中,今上的为人和品性确实要比那几位皇子要好得多。
那几位皇子当年实在闹得太过份了,引得先皇震怒,在临终前下旨传位给今上也很正常。
由于今上继位时,还未成年。因此暂时由谢太后垂帘听政,并由两位重臣辅助今上治理朝政。”
池非试探着问“岳父,您的意思是,那几位以安国公为首,协助皇上登基的勋贵,手里还掌着大部分的兵权?
可是调动兵马不是需要有虎符和圣旨吗?难道那些人敢抗旨不成?”
“调动兵马确实需要虎符和圣旨,但我问你,谁有资格验证虎符和圣旨?”
池非听岳父这一反问,很快就明白过来,虎符和圣旨绝非低级将领和普通士兵有资格查看,只有真正领兵的将领才有资格查看这两物。他说是就是,他说不是就不是,底下的兵将哪里知道是真是假,只会听上头命令行事罢了。
因此历任皇帝都只会让信得过的武将来掌兵,正是为了防止兵权被别有用心之人所掌握。
虎符和圣旨毕竟只是死物,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负责领兵的人。
宁志远看他想明白了,这才接着说“你刚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想对你说的事。
原本各地卫所,尤其是拱卫京城的禁军和五军营都应该受皇上直接管辖,历代皆是如此。
但就因为几十年前那场夺嫡之战,使得情况出现了变化。
名义上全国兵马是受皇上指挥,但实际上那几位以安国公为首的勋贵才是真正手握兵权之人。
这不仅是因为那些人当年的拱立之功,谢太后垂帘听政那几年的精心布置也是维持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所在。”
听到这里,池非已经有所领悟了,这实际上这就相当于利益交换。
安国公等人让今上当上皇帝,其报酬则是要各地的兵权。这就形成了一种等价交换的平衡。
再加上今上登基的还未成年,那时朝廷主要由谢太后在把持。
为了娘家的利益,谢太后可能不仅会默许这种情况出现,甚至还会有意纵容安国公等人掌权。
毕竟今上并非谢太后的亲生儿子,跟太后隔了一层,谢太后想偏帮娘家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要谢家保持强盛,她这太后的权柄自然稳如泰山,不会有任何人能够撼动得了。
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么多年来,皇上真的甘心把兵权一直让出来吗?
想到这里,池非忍不住问“岳父,今上就真的愿意一直保持这种状况?”
宁志远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你能想到这点,说明你已经想通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今上并非一个碌碌无为的昏君,他当然不甘心兵权旁落。
其实这么多年来,今上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心腹干将。
如今京城几大卫所当中,究竟有多少是皇上的人,又有多少是安国公他们的人,外人是很难分得清楚的。就算是我,也只是知道个大概而已。”
“安国公等勋贵难道就甘心眼睁睁地看着手上的兵权被今上逐渐蚕食掉?”
“傻小子,你以为那些老狐狸真的会什么也不做吗?他们自然有应对的办法。
一个人想升官很难,但让他不升官却很容易。如果有必要,想在军中弄死几个人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办法多的是,可以说防不胜防。
当然,安国公等人再大胆,也不敢公然造反。
首先皇上乃大魏之主,名正言顺的朝廷正统。
大魏立国两百多年,其威望早就深入人心。
如果安国公等人敢公然造反,很快就会受到天下人的声讨和围剿,名不正言不顺很难维持下去。
其次只要有我们西北军在,他们也不敢这样做。
西北军长年跟胡人打仗,其战力远胜于任何一支军队。
就算是安国公亲自率领的西南军,也难以匹敌,因此他们不敢乱来,只敢在背后做些小动作。
大部分情况下,安国公等人是不敢跟今上唱反调的。
例如前几年胡人趁着西北大旱大举入侵边疆之时,今上就下令调集各地兵马前去支援西北,那时也没人敢不从。
在这种关乎大魏存亡的紧要关头,如果安国公等人敢公然抗旨,不仅会受到了天下人的唾骂,而且也容易留下给今上收回兵权的把柄。
可以说,这么多年来皇上和安公国等勋贵都不想真的撕破脸,毕竟那对谁都没好处。
如今皇上要组阁,我猜这可能也是皇上为了遏止安国公等人继续壮大的另一步暗棋。
其实比起组阁这件事,我反而更在意焞芳公主的婚事。
圣上钦点的驸马竟然是安国公的嫡次孙,这就有意思了。我想了很久都没想通圣上为什么要这样做。”
池非也想不明白这老皇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竟然把自己的嫡女嫁到嫡长子的对头那边,这简直就相当于提前送人质过去。
忽然,池非脑中灵光一闪,小声问“岳父,圣上平日对公主如何?”
“极其宠爱,几乎是有求必应。”
“如果是这样的话,小婿有个粗浅的想法,这会不会是为了在将来保公主一命。”
宁志远一听,表情为之一凛,“你的意思是,今上心里面已经定下了人选?”
池非点了点头,“这是目前唯一比较说得通的理由。”
宁志远表情凝重地想了一会,然后轻轻叹了口气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宁家以后就要小心做人了,那一位可不像今上那样心胸宽广。”
池非也觉得压力颇大。
他的想法很简单,皇帝之所以要把最为宠爱的公主嫁给安国公的嫡次孙,是因为他已经决定把大位传给二皇子。
如果二皇子继位的话,至少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二皇子身上流着一半谢家的血,可以说是谢太后和安国公的亲外孙。这样一来,安国公等人自然会对新皇网开一面,不至于步步提防。
而且谢太后和安国公的年纪也不小了,谁知道还能再撑几年。
等这两个当家话事人一去,以谢家为首的势力自然大减。
如果那时二皇子羽翼已丰的话,就算因此而接手谢家的势力也不是没有可能。
就算不能接手谢家的势力,至少二皇子身后有大批勋贵支持。
只要他成功登基,那些文官集团就算再不愿意,也只能奉他为主。
毕竟文官们的身家性命前途都系于朝廷,离了朝廷他们什么都不是。
如果换作由大皇子来继位的话,那他只能得到文官们的支持,却无法得到手握兵权的勋贵们的支持,甚至还有可能会遭到以安国公等勋贵为首的激烈反抗。
就算大皇子冒险调动镇守边疆的西北军回京镇压,到时会不会因此而爆发一场撼动整个大魏根基的大内战也难以预料。
因此由二皇子来继位的话,其好处确实要远胜于大皇子。
再加上皇上原本就偏爱二皇子,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大了。
如果皇上真的决定传位于二皇子,那他给焞芳公主所安排的婚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身为大皇子胞妹的焞芳公主在二皇子登基后,肯定没什么好下场,不是被终身软禁就是被秘密处死,这是历史上众多皇权争夺失败者最常见的下场。
但如果焞芳公主是二皇子亲表弟的妻子,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为了表弟的颜面着想,二皇子很有可能会对焞芳公主从轻放落,甚至为了自己的名声故意不予追究也说不定。
靖安帝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特意把公主嫁到安国公府来保她的性命。
宁志远和京城其他大臣之所以没有往这方面想,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官场中人,习惯了以阴谋论的复杂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且俗话说天家无情,像这种显浅的父女之情往往会被人忽略,因此往这方面想的人还真不多。
池非身为官场之外的普通人,反而容易想到这点。
经小女婿提醒后,宁志远这才想起,圣上他也是一个焞芳公主的父亲啊。
一旦圣上过世,就算留下圣旨又怎么样,毕竟人走茶凉。
只要二皇子有心想要对付公主的话,就算表面上什么也不做,但背地里可以用的阴招实在太多了,根本就防不胜防。
如果将来二皇子上位,这确实是唯一能保住焞芳公主的办法。
假如老皇帝真的要把大位传给二皇子,池非也很头痛啊。
他跟二皇子虽然没有大仇,但小过节还是有的。
当年福王就是奉二皇子的命令来强买文学报社,结果被池非反咬一口把事情给搅黄了。
要说二皇子心里对此事毫无芥蒂,池非第一个不信。
还有就是阿芷曾经跟二皇子的小舅子,长春侯世子吴康贵起过冲突。因为有岳父宁志远在前面顶着,对方这才不敢再追究此事。
然而一旦二皇子登位,以长春侯世子吴康贵的小人性格,多半会借二皇子的势来搞事,这又是一个隐患。
另外二皇子本人对于手握西北数十万大军的镇国公宁志远心里又是怎样一个想法,那也是一个让宁家不得不防的隐忧。
总之对于宁家和池非来说,这实在不算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宁志远毕竟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军方大佬,他冷笑道“虽说要小心做人,但我宁氏一族经营西北百年,也不是没有根基的。
万一真有人容不下咱们,不过就是一拍两散而已,到时谁也别想好过。
想欺我宁家,没这么容易!”
池非从岳父的言辞当中,感受到了一股凛烈的杀气,这就是西北大将军的霸气。
池非在寒毛直竖的同时,心中不禁产生了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忍不住脱口而出,“小婿愿誓死跟随岳父,与宁家共进退。”
宁志远畅快地笑了起来,然后用力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吾有佳婿,心甚慰之。”
。
池非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忍不住问道“岳父,圣上为什么会突然决定组阁。”
“这也不算太过突然的事,圣上早就有仿效前朝组阁的想法。尤其是这几年来圣上年纪渐大,精力开始有些不继,这时候提出组阁也很正常。”
“圣上舍得放权?”
“傻小子,只要手上没有兵权,文官再怎么闹也翻不了天。
太祖为防止权臣或宦官掌兵作乱,早就定下文武分家、宦官不得参政的祖制,所以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我认为圣上挑这个节骨眼组阁,也是有所盘算的。
有些事,也是时候让你知道了,免得你搞不清楚朝中的形势。
我问你,你觉得大魏的兵权主要掌握在何人手里?”
“兵权不是都在圣上手里吗?”池非惊讶地问。
“表面上是,但实际上里面的水很深,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解释清楚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要先知道今上是如何登基坐上那个位置的。
今上的生母只是宫中一个普通宫女,被先皇宠幸后封为才人。后来生下七皇子,也就是如今的今上。
在七皇子五岁的时候,其生母就因病过世了。
鉴于七皇子无人照顾,谢太后就把他抱过来养在膝下充当养子。”
“那时太后没有亲子吗?”
“太后原本有一嫡子,但不到百日就夭折了,之后多年再无所出。
因此太后要抱养七皇子,估计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她也需要一个继承人。
但不可否认,今上之所以能够在众皇子当中脱颖而出继承大位,谢太后确实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当年因为夺嫡之事,几位皇子争得非常激烈,远比如今的大皇子和二皇子之争要惨烈得多。
因为几位皇子各有优势,支持他们的官员和勋贵也各有不同,朝堂之下分成了好几派,私底下斗得很是厉害。
再加上那时先皇刚好病重,无力主持大局,这使得那几位羽翼丰满的皇子更加肆无忌惮。
斗到后来,什么下毒、坠马、刺客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闹得整个京城人心惶惶。
后来先皇驾崩,几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甚至直接调动私兵逼宫,大打出手。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以安国公为首的一众勋贵忽然率领五军营的士兵以勤王之名前来救驾。
而此时谢太后里应外合,拿着先皇的圣旨当众宣布先皇已将皇位传给七皇子,不从者即为逆贼就地处决。
在谢太后以及安国公等勋贵的协助下,今上终于顺利登基为皇。
而其他几位参与夺嫡的皇子有的被软禁起来,有的直接以叛逆罪处置掉了。
几位皇子尚且如此,他们手下的人自然没什么好下场,绝大部分都被谢太后以各种理由和罪名给逐一铲除掉。
那时京城几乎天天都有官员和勋贵被抄家砍头,可谓血流成河。
当年那场夺嫡之战,几乎让一半官员和勋贵从京城消失,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这么说来,今上能顺利登基,还真是谢太后和安国公他们这些勋贵的功劳。”
“是的。而且我相信,当年那份圣旨也是真的,先皇确实想将皇位传给今上。
因为在一众皇子当中,今上的为人和品性确实要比那几位皇子要好得多。
那几位皇子当年实在闹得太过份了,引得先皇震怒,在临终前下旨传位给今上也很正常。
由于今上继位时,还未成年。因此暂时由谢太后垂帘听政,并由两位重臣辅助今上治理朝政。”
池非试探着问“岳父,您的意思是,那几位以安国公为首,协助皇上登基的勋贵,手里还掌着大部分的兵权?
可是调动兵马不是需要有虎符和圣旨吗?难道那些人敢抗旨不成?”
“调动兵马确实需要虎符和圣旨,但我问你,谁有资格验证虎符和圣旨?”
池非听岳父这一反问,很快就明白过来,虎符和圣旨绝非低级将领和普通士兵有资格查看,只有真正领兵的将领才有资格查看这两物。他说是就是,他说不是就不是,底下的兵将哪里知道是真是假,只会听上头命令行事罢了。
因此历任皇帝都只会让信得过的武将来掌兵,正是为了防止兵权被别有用心之人所掌握。
虎符和圣旨毕竟只是死物,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负责领兵的人。
宁志远看他想明白了,这才接着说“你刚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想对你说的事。
原本各地卫所,尤其是拱卫京城的禁军和五军营都应该受皇上直接管辖,历代皆是如此。
但就因为几十年前那场夺嫡之战,使得情况出现了变化。
名义上全国兵马是受皇上指挥,但实际上那几位以安国公为首的勋贵才是真正手握兵权之人。
这不仅是因为那些人当年的拱立之功,谢太后垂帘听政那几年的精心布置也是维持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所在。”
听到这里,池非已经有所领悟了,这实际上这就相当于利益交换。
安国公等人让今上当上皇帝,其报酬则是要各地的兵权。这就形成了一种等价交换的平衡。
再加上今上登基的还未成年,那时朝廷主要由谢太后在把持。
为了娘家的利益,谢太后可能不仅会默许这种情况出现,甚至还会有意纵容安国公等人掌权。
毕竟今上并非谢太后的亲生儿子,跟太后隔了一层,谢太后想偏帮娘家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要谢家保持强盛,她这太后的权柄自然稳如泰山,不会有任何人能够撼动得了。
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么多年来,皇上真的甘心把兵权一直让出来吗?
想到这里,池非忍不住问“岳父,今上就真的愿意一直保持这种状况?”
宁志远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你能想到这点,说明你已经想通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今上并非一个碌碌无为的昏君,他当然不甘心兵权旁落。
其实这么多年来,今上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心腹干将。
如今京城几大卫所当中,究竟有多少是皇上的人,又有多少是安国公他们的人,外人是很难分得清楚的。就算是我,也只是知道个大概而已。”
“安国公等勋贵难道就甘心眼睁睁地看着手上的兵权被今上逐渐蚕食掉?”
“傻小子,你以为那些老狐狸真的会什么也不做吗?他们自然有应对的办法。
一个人想升官很难,但让他不升官却很容易。如果有必要,想在军中弄死几个人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办法多的是,可以说防不胜防。
当然,安国公等人再大胆,也不敢公然造反。
首先皇上乃大魏之主,名正言顺的朝廷正统。
大魏立国两百多年,其威望早就深入人心。
如果安国公等人敢公然造反,很快就会受到天下人的声讨和围剿,名不正言不顺很难维持下去。
其次只要有我们西北军在,他们也不敢这样做。
西北军长年跟胡人打仗,其战力远胜于任何一支军队。
就算是安国公亲自率领的西南军,也难以匹敌,因此他们不敢乱来,只敢在背后做些小动作。
大部分情况下,安国公等人是不敢跟今上唱反调的。
例如前几年胡人趁着西北大旱大举入侵边疆之时,今上就下令调集各地兵马前去支援西北,那时也没人敢不从。
在这种关乎大魏存亡的紧要关头,如果安国公等人敢公然抗旨,不仅会受到了天下人的唾骂,而且也容易留下给今上收回兵权的把柄。
可以说,这么多年来皇上和安公国等勋贵都不想真的撕破脸,毕竟那对谁都没好处。
如今皇上要组阁,我猜这可能也是皇上为了遏止安国公等人继续壮大的另一步暗棋。
其实比起组阁这件事,我反而更在意焞芳公主的婚事。
圣上钦点的驸马竟然是安国公的嫡次孙,这就有意思了。我想了很久都没想通圣上为什么要这样做。”
池非也想不明白这老皇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竟然把自己的嫡女嫁到嫡长子的对头那边,这简直就相当于提前送人质过去。
忽然,池非脑中灵光一闪,小声问“岳父,圣上平日对公主如何?”
“极其宠爱,几乎是有求必应。”
“如果是这样的话,小婿有个粗浅的想法,这会不会是为了在将来保公主一命。”
宁志远一听,表情为之一凛,“你的意思是,今上心里面已经定下了人选?”
池非点了点头,“这是目前唯一比较说得通的理由。”
宁志远表情凝重地想了一会,然后轻轻叹了口气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宁家以后就要小心做人了,那一位可不像今上那样心胸宽广。”
池非也觉得压力颇大。
他的想法很简单,皇帝之所以要把最为宠爱的公主嫁给安国公的嫡次孙,是因为他已经决定把大位传给二皇子。
如果二皇子继位的话,至少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二皇子身上流着一半谢家的血,可以说是谢太后和安国公的亲外孙。这样一来,安国公等人自然会对新皇网开一面,不至于步步提防。
而且谢太后和安国公的年纪也不小了,谁知道还能再撑几年。
等这两个当家话事人一去,以谢家为首的势力自然大减。
如果那时二皇子羽翼已丰的话,就算因此而接手谢家的势力也不是没有可能。
就算不能接手谢家的势力,至少二皇子身后有大批勋贵支持。
只要他成功登基,那些文官集团就算再不愿意,也只能奉他为主。
毕竟文官们的身家性命前途都系于朝廷,离了朝廷他们什么都不是。
如果换作由大皇子来继位的话,那他只能得到文官们的支持,却无法得到手握兵权的勋贵们的支持,甚至还有可能会遭到以安国公等勋贵为首的激烈反抗。
就算大皇子冒险调动镇守边疆的西北军回京镇压,到时会不会因此而爆发一场撼动整个大魏根基的大内战也难以预料。
因此由二皇子来继位的话,其好处确实要远胜于大皇子。
再加上皇上原本就偏爱二皇子,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大了。
如果皇上真的决定传位于二皇子,那他给焞芳公主所安排的婚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身为大皇子胞妹的焞芳公主在二皇子登基后,肯定没什么好下场,不是被终身软禁就是被秘密处死,这是历史上众多皇权争夺失败者最常见的下场。
但如果焞芳公主是二皇子亲表弟的妻子,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为了表弟的颜面着想,二皇子很有可能会对焞芳公主从轻放落,甚至为了自己的名声故意不予追究也说不定。
靖安帝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特意把公主嫁到安国公府来保她的性命。
宁志远和京城其他大臣之所以没有往这方面想,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官场中人,习惯了以阴谋论的复杂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且俗话说天家无情,像这种显浅的父女之情往往会被人忽略,因此往这方面想的人还真不多。
池非身为官场之外的普通人,反而容易想到这点。
经小女婿提醒后,宁志远这才想起,圣上他也是一个焞芳公主的父亲啊。
一旦圣上过世,就算留下圣旨又怎么样,毕竟人走茶凉。
只要二皇子有心想要对付公主的话,就算表面上什么也不做,但背地里可以用的阴招实在太多了,根本就防不胜防。
如果将来二皇子上位,这确实是唯一能保住焞芳公主的办法。
假如老皇帝真的要把大位传给二皇子,池非也很头痛啊。
他跟二皇子虽然没有大仇,但小过节还是有的。
当年福王就是奉二皇子的命令来强买文学报社,结果被池非反咬一口把事情给搅黄了。
要说二皇子心里对此事毫无芥蒂,池非第一个不信。
还有就是阿芷曾经跟二皇子的小舅子,长春侯世子吴康贵起过冲突。因为有岳父宁志远在前面顶着,对方这才不敢再追究此事。
然而一旦二皇子登位,以长春侯世子吴康贵的小人性格,多半会借二皇子的势来搞事,这又是一个隐患。
另外二皇子本人对于手握西北数十万大军的镇国公宁志远心里又是怎样一个想法,那也是一个让宁家不得不防的隐忧。
总之对于宁家和池非来说,这实在不算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宁志远毕竟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军方大佬,他冷笑道“虽说要小心做人,但我宁氏一族经营西北百年,也不是没有根基的。
万一真有人容不下咱们,不过就是一拍两散而已,到时谁也别想好过。
想欺我宁家,没这么容易!”
池非从岳父的言辞当中,感受到了一股凛烈的杀气,这就是西北大将军的霸气。
池非在寒毛直竖的同时,心中不禁产生了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忍不住脱口而出,“小婿愿誓死跟随岳父,与宁家共进退。”
宁志远畅快地笑了起来,然后用力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吾有佳婿,心甚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