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朝堂之上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兽性总裁求负责、纯阳第一掌教、通天神捕、正版修仙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长安城占地极广,可分为外城、皇城两部分。
皇城又分外廷和内廷。
内廷作为大夏皇帝以及诸多妃嫔皇子公主居住的地方,为了保证皇室血脉的纯正性,除皇帝和皇子以外,内廷禁止任何男人踏足。
若有违反者,不听辩解,一律格杀勿论。
因而负责护卫内廷的太监和宫女,都是皇室特意培养出来的武道高手。
外廷主要是皇帝和大夏重臣处理政务的地方,譬如专门用以朝会的承天殿,皇帝私下召见大臣的甘露殿,内阁、中书省、门下省、舍人院、宏文馆等机构所在地。
除此之外,用来祭天的天坛、嫔妃皇子公主接待外戚的丹凤殿皆坐落于此。
卯时初,钟声响起,在宫门处等候的官员们陆陆续续到达承天殿,按以往排好的位置有序站列。
从龙椅前方台阶向下一丈处排到殿门,再沿着殿门外的台阶两侧向下,一直排到广场上。
事实上,有资格站在大殿里的朝官其实不多,除了被称为清贵的监察御史和翰林院编撰,品阶就没有低于正四品的。
稍微低一点的,站在殿外台阶上,譬如六部各司主官,掌握一定实权,需要随时等候传唤问话,却又因为品阶不够,没资格入殿。
更多的官员站在殿外广场上,彰显出大夏朝廷的威严。
当钟响第十五声时,官员们基本全部入场,这时御前侍卫会检查站在台阶以及广场上的官员们的站姿仪态。
若见到有衣着姿势不规范者,侍卫们会小声提醒,提醒不改者,会直接以不敬的罪名拖出去。
这只针对殿外的官员,殿内的自有监察御史去弹劾纠察。
直至卯时三刻,钟声停止。
太监总管高忠拂尘一摆,尖着嗓子喊道:“陛下上朝,百官恭迎。”
在大夏丞相王拙的带领下,百官齐齐躬身喊道:“恭迎陛下上朝。”
百官低头之际,一道身影飘忽而至。
十五岁登基称帝,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建安帝高坐台上,俯视台下两侧站着的文武百官,面无表情,以无比平淡却散发着无上威严的语调回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百官起身,面向前方,目不斜视。
太监总管高忠再次出声:“朝议开始,众卿奏事。”
六部礼为首,话刚落音,礼部尚书颜立向前一步,拱手道:“启禀陛下,礼部推算,十日后为黄道吉日,最适合祭天,臣恳请定为年祭之日。”
建安帝淡淡回了一句:“准。”
“谢陛下。”
颜立拱手回了一句,脸色忽然变的无比严肃:“礼部侍郎文烽奉旨出使草原,为促成胡人归附之事殚精竭虑,却无辜枉死,臣恳请陛下下令有司,尽快查明凶手,以令逝者安息。”
礼部侍郎共有两位,左侍郎文烽,右侍郎顾钧。
顾钧天资横溢,而立之年晋升神念境宗师,并借此跻身三品礼部右侍郎,称得上年轻有为。
文烽的官途与顾钧相反,年轻时在演武院担任讲师,后补缺进入礼部,磨勘了三十余年,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左侍郎之位,极为不易。
换而言之,他跟了颜立将近三十年,两人名为上司下属,实际上私底下关系极好。
多年的好下属兼朋友无缘无故暴毙,死讯传回长安过了五六日,一点消息都没有,颜立终于忍不住当众揭露这件事。
建安帝面无表情看了颜立,平静问道:“拱卫司查的怎么样了?”
拱卫司总指挥使沈达闻言出列,躬身行礼道:“回禀陛下,此案进展顺利,拱卫司已将毒杀文侍郎凶手的嫌犯缉拿归案,目前正在严加审问以及收集证据,不日将破。”
建安帝淡淡问道:“不日是多久?”
沈达回道:“具体得看此案是否另有隐情,若无隐情,最迟三日之内可破案,若有隐情,深挖下去,臣不敢保证。”
建安帝微眯着双眼,意味不明道:“隐情?”
沈达侧头看了一眼身旁的某人,直言不讳道:“不瞒陛下,嫌犯乃是刑部尚书李艾之子李远,臣怀疑嫌犯受了某人指使,亦或与某些敌视大夏的胡人权贵勾结,意在破坏胡人归附大计。”
“此案死的不仅文侍郎一人,还有随文侍郎南归的草原王之子。除此之外,使团南归时,多次遭遇不明势力伏击,护卫死伤惨重,可谓疑点多多。”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目光聚焦在大殿前排某位中年人身上。
刑部尚书李艾向右走了几步,站在大殿中央,深深一躬:“启禀陛下,此案涉及微臣,为了避嫌,臣恳请陛下下令暂停微臣之职,待此案了结,再行处置。”
“若查出此事真与李家、与臣小儿有关,臣请陛下严惩,以震慑宵小。”
建安帝没理他,目光转向站在最前列的百官之首王拙:“丞相有何见解?”
王拙中气十足回道:“臣以为此事涉及朝廷高官,不宜以拱卫司一家之言妄下定论,而应三司会审,以免冤枉忠良。”
对于王拙这个想法,朝堂上下,没人觉得意外。
在当朝丞相看来,拱卫司不算正式的朝廷机构,顶多算是陛下的家奴。
他曾多次公然反对拱卫司参与朝政,奈何建安帝一意孤行,屡劝不听,于是越发厌恶这种不受掌控的机构。
如今涉及大案,家奴之言,岂能轻信?
建安帝将目光从王拙身上收回,扫过大殿:“朕想听听诸卿对此案的想法,不管怎么想的,皆可畅所欲言。”
刑部侍郎杨轩第一个走出队列:“启禀陛下,臣认为此案与李大人公子无关,纯属拱卫司构陷大臣。臣建议此案由刑部负责,保证查个水落石出。”
一名御史跟着附和道:“臣附议丞相和杨大人所言,李家忠心耿耿,岂会谋杀朝廷命官?”
接着又有一些官员冒出来,不是替李艾和李家求情,就是抨击拱卫司诬陷忠良。
李艾望着一个个替他求情的同僚,心中没有半分喜色,而是异常冰冷。
这些人,巴不得李家去死啊。
文烽死在太原李府,无论怎么辩解,李家都脱不开干系,最好的结果是李家下人勾结胡人所为,李家被蒙在鼓里。
虽然同样承担失察等相应罪名,却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可这些人跳出来,妄言李家无罪,看似在替自己和李家说话,实则是说,李家党羽众多,哪怕犯了罪,也能通过其他方式开脱。
当今陛下何等人物?弱冠之年继位,亲政二十余年,岂能看不出异状?
对于一个合格的君王,遇到这种情况,只会选择一种处理方法,无论真假,先打压下去再说。
冤枉忠良与维持对大夏帝国的掌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想到此处,李艾再次深深躬身:“臣虽对李家之人有信心,却不能指望李家之人皆如圣人一般不犯错,臣只求彻查此案,无论是否与李家有关,哪怕牵连到臣,臣亦无话可说。”
建安帝淡然道:“准了,责令拱卫司五日内结案,如不能成,全体罚俸三月。”
长安城占地极广,可分为外城、皇城两部分。
皇城又分外廷和内廷。
内廷作为大夏皇帝以及诸多妃嫔皇子公主居住的地方,为了保证皇室血脉的纯正性,除皇帝和皇子以外,内廷禁止任何男人踏足。
若有违反者,不听辩解,一律格杀勿论。
因而负责护卫内廷的太监和宫女,都是皇室特意培养出来的武道高手。
外廷主要是皇帝和大夏重臣处理政务的地方,譬如专门用以朝会的承天殿,皇帝私下召见大臣的甘露殿,内阁、中书省、门下省、舍人院、宏文馆等机构所在地。
除此之外,用来祭天的天坛、嫔妃皇子公主接待外戚的丹凤殿皆坐落于此。
卯时初,钟声响起,在宫门处等候的官员们陆陆续续到达承天殿,按以往排好的位置有序站列。
从龙椅前方台阶向下一丈处排到殿门,再沿着殿门外的台阶两侧向下,一直排到广场上。
事实上,有资格站在大殿里的朝官其实不多,除了被称为清贵的监察御史和翰林院编撰,品阶就没有低于正四品的。
稍微低一点的,站在殿外台阶上,譬如六部各司主官,掌握一定实权,需要随时等候传唤问话,却又因为品阶不够,没资格入殿。
更多的官员站在殿外广场上,彰显出大夏朝廷的威严。
当钟响第十五声时,官员们基本全部入场,这时御前侍卫会检查站在台阶以及广场上的官员们的站姿仪态。
若见到有衣着姿势不规范者,侍卫们会小声提醒,提醒不改者,会直接以不敬的罪名拖出去。
这只针对殿外的官员,殿内的自有监察御史去弹劾纠察。
直至卯时三刻,钟声停止。
太监总管高忠拂尘一摆,尖着嗓子喊道:“陛下上朝,百官恭迎。”
在大夏丞相王拙的带领下,百官齐齐躬身喊道:“恭迎陛下上朝。”
百官低头之际,一道身影飘忽而至。
十五岁登基称帝,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建安帝高坐台上,俯视台下两侧站着的文武百官,面无表情,以无比平淡却散发着无上威严的语调回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百官起身,面向前方,目不斜视。
太监总管高忠再次出声:“朝议开始,众卿奏事。”
六部礼为首,话刚落音,礼部尚书颜立向前一步,拱手道:“启禀陛下,礼部推算,十日后为黄道吉日,最适合祭天,臣恳请定为年祭之日。”
建安帝淡淡回了一句:“准。”
“谢陛下。”
颜立拱手回了一句,脸色忽然变的无比严肃:“礼部侍郎文烽奉旨出使草原,为促成胡人归附之事殚精竭虑,却无辜枉死,臣恳请陛下下令有司,尽快查明凶手,以令逝者安息。”
礼部侍郎共有两位,左侍郎文烽,右侍郎顾钧。
顾钧天资横溢,而立之年晋升神念境宗师,并借此跻身三品礼部右侍郎,称得上年轻有为。
文烽的官途与顾钧相反,年轻时在演武院担任讲师,后补缺进入礼部,磨勘了三十余年,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左侍郎之位,极为不易。
换而言之,他跟了颜立将近三十年,两人名为上司下属,实际上私底下关系极好。
多年的好下属兼朋友无缘无故暴毙,死讯传回长安过了五六日,一点消息都没有,颜立终于忍不住当众揭露这件事。
建安帝面无表情看了颜立,平静问道:“拱卫司查的怎么样了?”
拱卫司总指挥使沈达闻言出列,躬身行礼道:“回禀陛下,此案进展顺利,拱卫司已将毒杀文侍郎凶手的嫌犯缉拿归案,目前正在严加审问以及收集证据,不日将破。”
建安帝淡淡问道:“不日是多久?”
沈达回道:“具体得看此案是否另有隐情,若无隐情,最迟三日之内可破案,若有隐情,深挖下去,臣不敢保证。”
建安帝微眯着双眼,意味不明道:“隐情?”
沈达侧头看了一眼身旁的某人,直言不讳道:“不瞒陛下,嫌犯乃是刑部尚书李艾之子李远,臣怀疑嫌犯受了某人指使,亦或与某些敌视大夏的胡人权贵勾结,意在破坏胡人归附大计。”
“此案死的不仅文侍郎一人,还有随文侍郎南归的草原王之子。除此之外,使团南归时,多次遭遇不明势力伏击,护卫死伤惨重,可谓疑点多多。”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目光聚焦在大殿前排某位中年人身上。
刑部尚书李艾向右走了几步,站在大殿中央,深深一躬:“启禀陛下,此案涉及微臣,为了避嫌,臣恳请陛下下令暂停微臣之职,待此案了结,再行处置。”
“若查出此事真与李家、与臣小儿有关,臣请陛下严惩,以震慑宵小。”
建安帝没理他,目光转向站在最前列的百官之首王拙:“丞相有何见解?”
王拙中气十足回道:“臣以为此事涉及朝廷高官,不宜以拱卫司一家之言妄下定论,而应三司会审,以免冤枉忠良。”
对于王拙这个想法,朝堂上下,没人觉得意外。
在当朝丞相看来,拱卫司不算正式的朝廷机构,顶多算是陛下的家奴。
他曾多次公然反对拱卫司参与朝政,奈何建安帝一意孤行,屡劝不听,于是越发厌恶这种不受掌控的机构。
如今涉及大案,家奴之言,岂能轻信?
建安帝将目光从王拙身上收回,扫过大殿:“朕想听听诸卿对此案的想法,不管怎么想的,皆可畅所欲言。”
刑部侍郎杨轩第一个走出队列:“启禀陛下,臣认为此案与李大人公子无关,纯属拱卫司构陷大臣。臣建议此案由刑部负责,保证查个水落石出。”
一名御史跟着附和道:“臣附议丞相和杨大人所言,李家忠心耿耿,岂会谋杀朝廷命官?”
接着又有一些官员冒出来,不是替李艾和李家求情,就是抨击拱卫司诬陷忠良。
李艾望着一个个替他求情的同僚,心中没有半分喜色,而是异常冰冷。
这些人,巴不得李家去死啊。
文烽死在太原李府,无论怎么辩解,李家都脱不开干系,最好的结果是李家下人勾结胡人所为,李家被蒙在鼓里。
虽然同样承担失察等相应罪名,却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可这些人跳出来,妄言李家无罪,看似在替自己和李家说话,实则是说,李家党羽众多,哪怕犯了罪,也能通过其他方式开脱。
当今陛下何等人物?弱冠之年继位,亲政二十余年,岂能看不出异状?
对于一个合格的君王,遇到这种情况,只会选择一种处理方法,无论真假,先打压下去再说。
冤枉忠良与维持对大夏帝国的掌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想到此处,李艾再次深深躬身:“臣虽对李家之人有信心,却不能指望李家之人皆如圣人一般不犯错,臣只求彻查此案,无论是否与李家有关,哪怕牵连到臣,臣亦无话可说。”
建安帝淡然道:“准了,责令拱卫司五日内结案,如不能成,全体罚俸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