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兵分两路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六天之后,船队有惊无险到达琼州。
船队停靠在东海岸的一个小村落,附近是一条河流的入海口,虽是旱季,但河水流量依然不小。
这是计划中在千里长沙的第一个停靠点,过了琼州就算出了大宋的国境,再想停靠就没那么简单。
从泉州带出来的淡水消耗殆尽,船队要在这里清仓补充。
一艘艘海船进入河流入海口,河水清澈见底,跟海水大有不同。
达到取水位置后,船员们站成两队,从河岸一直排到甲板再到船舱,一桶桶淡水从河里传上甲板,再传回底舱,空桶则由对面一步之外的另一队人传回河里,一桶水三十斤左右,不管是宣威军还是后备军,一只手提着很轻松,但两队人的位置还是一刻钟一轮换,河岸甲板忙成一片,补水效率颇高,两个时辰就能把一艘船底舱补满淡水。
入海口三艘海船同时补水,昼夜不停。各船按编号补水,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补水完毕的船只可以上岸休整三天,但同时规定不得远离海岸。
回易船队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岗位的人手则聚集神舟主船,对之前一个月的行程进行总结,紧接着又对离开琼州之后的航线和行程进行激烈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南下之时,中途停留几次的问题上。
戴骢道:“朝廷以戴某为使,出使南洋各国,安南与大宋国土接壤,安南国王多次派遣使者来临安朝贡,前几年不远万里送来的几头大象还在凤凰山御园里养着。大宋乃天朝上国,别国多次来朝贺,来而不往非礼也,如何有过其门而不入的道理,若是如此,跟蛮夷何异?这安南国本使一定要去,还是本次出使第一站,要代朝廷给予安南国王嘉奖!”
黄琦道:“戴大人,就因为朝廷为出使之事争论不休,出海时间白白拖延了一个多月,如今正月都快过完了船队还琼州。你出舱看看,现在还有风吗?从琼州到三佛齐还有几千上万里,等北风彻底消失,船队就只能中途折返,退回琼州,想下南洋就得再拖一年,百十艘船每一天都在花钱,回易船队如何拖得起?我们是回易船队,当然以回易为重,应该赶在北风结束前赶到三佛齐。依我看,安南诸国还是等船队回来时再去不迟!”
戴骢道:“黄大人,本使知道你得了官家的手诏,回易之事你想一人做主,此事暂且不与你争论。但出使之事,朝廷把全部权限交给本使,如何出使,出使哪些国家,都有本使一人做主,不要忘了,本使才是正使,船队航线、行程本使也能做主。黄大人口口声声说回易,你可知道南洋有多少国家,人口几何,他们能买下多少东西,一船还是两船三船?我们可是有一百多艘船货物,他们买的下吗?有东西可交换吗?黄大人应该不知道,但本使知道。
南下的大小商船几乎都在占城停靠,在此与北上的商船直接进行交易,但大多数时候,要把货物交割给占城本地商贾,从他们手中换取南洋或天竺的稀有物资,占城商贾从中做转手交易,两头牟利,南下的商船不赚钱,北上的商船也不赚钱,大钱都让他们赚走。如果我们的船队不在占城交易,大宋朝廷又不出面,不去出使打通关系,船队在占城就很难补给。
相同的道理,据本使所知,西去天竺和大食的海上通道被三佛齐国牢牢占据,过往商船按货物价值课以重税,不交税的商船别想通关。回易船队庞大,物资甚巨,要交多少税很难估计。但大宋的丝绸、茶叶、瓷器名声在外,运到天竺,价值翻十倍不止,若对方按我们的货物在天竺的价格收税,那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到那时,还得朝廷出面,打通关系。
所以,出使之事先于回易,不出使南洋诸国,即使北风常年不息,船队也根本无法顺利通行,不能补给,不能通关,回易就是空谈。本使认为,南洋诸国必须先出使,而后才能谈回易,不知黄大人以为如何?”
南洋诸国他并不熟悉,回易督造也一直是杨丛义、汤鷽等人一手操办,听戴骢如此一说,黄琦无力反驳,若在占城无法顺利补给,到了三佛齐国又无法顺利通关,回易船队不能西去,钱就赚不回来,回到临安是无法复命的。
转眼见杨丛义似乎有话说,便问道:“杨参军可有主意?”
杨丛义见他二人争论了很久,一个要出使,一个要回易,谁也不让谁,如此下去,再争一天两天也不会有结果,但他们高官说话,在座的其他人不可能随便插口,他心里也很着急。如今黄大人问到他,他当即就要开口,却见戴骢不咸不淡的看了他一眼,便犹豫起来。
黄琦道:“杨参军,这整支回易船队都是你跟汤参军亲自督造完成的,在这种时候,有话就直说,不要藏着掖着,也不要有顾虑。”
杨丛义想想也是,船队是他们一手督造,花费了不少心血,如果不能顺利出海,赚回钱来,他们幸苦督造一年所为何来?更关键是,当初黄大人找他们督造回易,就是看了他们那篇关于远洋回易丰盈府库的辩议,要是回易不赚钱,他们就是胡说八道。反过来,要是回易真赚了大钱,他们就有名声,也有业绩,仕途更进一步绝对没有问题。
如此一想,再无顾虑,便朗声道:“方才两位大人都说的很有道理,下官深以为是,回易固然重要,但出使同样重要。回易和出使相辅相成,同时也可以并行。”
“什么意思?说清楚一些。”黄大人对杨丛义这种和稀泥的态度有些不满意。
杨丛义连忙回道:“大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先分头行头,一部分出使安南等国,另外一部分趁着北风未息,直下千里长沙,迅速穿过万里石塘,先在三佛齐国休整,等出使团队从安南、占城、真腊等国到达三佛齐国之后,打通关隘,一同西去天竺大食,能出使更多国家,回易也能正常进行。不知两位大人觉得如何?”
戴骢听完之后随即道:“杨丛义,你这个兵分两路的想法倒是可以,不过如何分兵,哪些人出使,哪些人南下也得说清楚才是。”
杨丛义道:“戴大人说的是,下官以为,戴大人身负皇命出使南洋各国,这出使团队自然以戴大人为首,为维护大宋威严,保护大宋使节安全,可以调拨两艘战船,一千宣威军随行,其他船只则迅速南下。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戴骢道:“一千人?少了点吧,从临安带来的三百殿前司禁军得带上,大宋首次出使南洋诸国,该有的威严不能有损分毫。”
杨丛义道:“这是自然,从临安带来的禁军都是大宋禁军中的精锐,本来就是要随行保护大宋使节。有一千三百人,应该完全可以保证使节安全与威严。”
戴骢点头,又道:“若分兵两路,本使出使安南等国,宣威军有谁随行?”
杨丛义看看赵安,只见他看着前边的字画,眼中空洞无物,并没有应承下来的意思。在座的除了他,就只有江恺、沈缙是宣威军的人,当然他自己也是,毕竟兼的有宣威军监军之职。很显然,如果赵安不去,已经没有其他什么选择。
于是当即回道:“下官随大人出使如何?”
黄大人一听此话却道:“杨参军,回易船队就你对南洋颇为熟悉,若你不随船队南下,怕是不妥吧,我看保护戴大人之事还是交给其他人。”
戴骢却道:“本使倒是觉得十分妥当,就这么定了,杨参军带一千宣威军,随本使出使安南等国,择日出发。黄大人便带回易船队南下吧,不过黄大人可不要走的太快,要是你到了占城,而本使还没到的话,恐怕船队补给也是困难重重,到时候还是劳烦黄大人安心等待。”
黄大人一听这话,心里便来气,没了你戴骢,回易就做不成?当即就问众人:“若兵分两路,南下航线如何调整?行程如何安排?”
众人没考虑过兵分两路,调整航线的问题,忽然之间,难以回答上来,便继续沉默不语。
只有杨丛义回道:“大人,既然要兵分两路,船队的航线自然要做较大调整。眼下南下的有利时间不足一个月,而路程却还十分遥远,要想在北风结束前赶到三佛齐国,路上就不能有半点耽搁,下官以为,最好办法就是船队不停靠占城、不停靠真腊,不在任何国家停留,直接南下,一口气到达三佛齐国。”
众人听这话却是一惊,沿途几千上万里,不做任何补充停留?不是说笑吧?
南洋之事,黄大人不清楚,开口便问:“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还是一片沉默,无人敢回应,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杨丛义的方法是不是安全可行。
六天之后,船队有惊无险到达琼州。
船队停靠在东海岸的一个小村落,附近是一条河流的入海口,虽是旱季,但河水流量依然不小。
这是计划中在千里长沙的第一个停靠点,过了琼州就算出了大宋的国境,再想停靠就没那么简单。
从泉州带出来的淡水消耗殆尽,船队要在这里清仓补充。
一艘艘海船进入河流入海口,河水清澈见底,跟海水大有不同。
达到取水位置后,船员们站成两队,从河岸一直排到甲板再到船舱,一桶桶淡水从河里传上甲板,再传回底舱,空桶则由对面一步之外的另一队人传回河里,一桶水三十斤左右,不管是宣威军还是后备军,一只手提着很轻松,但两队人的位置还是一刻钟一轮换,河岸甲板忙成一片,补水效率颇高,两个时辰就能把一艘船底舱补满淡水。
入海口三艘海船同时补水,昼夜不停。各船按编号补水,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补水完毕的船只可以上岸休整三天,但同时规定不得远离海岸。
回易船队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岗位的人手则聚集神舟主船,对之前一个月的行程进行总结,紧接着又对离开琼州之后的航线和行程进行激烈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南下之时,中途停留几次的问题上。
戴骢道:“朝廷以戴某为使,出使南洋各国,安南与大宋国土接壤,安南国王多次派遣使者来临安朝贡,前几年不远万里送来的几头大象还在凤凰山御园里养着。大宋乃天朝上国,别国多次来朝贺,来而不往非礼也,如何有过其门而不入的道理,若是如此,跟蛮夷何异?这安南国本使一定要去,还是本次出使第一站,要代朝廷给予安南国王嘉奖!”
黄琦道:“戴大人,就因为朝廷为出使之事争论不休,出海时间白白拖延了一个多月,如今正月都快过完了船队还琼州。你出舱看看,现在还有风吗?从琼州到三佛齐还有几千上万里,等北风彻底消失,船队就只能中途折返,退回琼州,想下南洋就得再拖一年,百十艘船每一天都在花钱,回易船队如何拖得起?我们是回易船队,当然以回易为重,应该赶在北风结束前赶到三佛齐。依我看,安南诸国还是等船队回来时再去不迟!”
戴骢道:“黄大人,本使知道你得了官家的手诏,回易之事你想一人做主,此事暂且不与你争论。但出使之事,朝廷把全部权限交给本使,如何出使,出使哪些国家,都有本使一人做主,不要忘了,本使才是正使,船队航线、行程本使也能做主。黄大人口口声声说回易,你可知道南洋有多少国家,人口几何,他们能买下多少东西,一船还是两船三船?我们可是有一百多艘船货物,他们买的下吗?有东西可交换吗?黄大人应该不知道,但本使知道。
南下的大小商船几乎都在占城停靠,在此与北上的商船直接进行交易,但大多数时候,要把货物交割给占城本地商贾,从他们手中换取南洋或天竺的稀有物资,占城商贾从中做转手交易,两头牟利,南下的商船不赚钱,北上的商船也不赚钱,大钱都让他们赚走。如果我们的船队不在占城交易,大宋朝廷又不出面,不去出使打通关系,船队在占城就很难补给。
相同的道理,据本使所知,西去天竺和大食的海上通道被三佛齐国牢牢占据,过往商船按货物价值课以重税,不交税的商船别想通关。回易船队庞大,物资甚巨,要交多少税很难估计。但大宋的丝绸、茶叶、瓷器名声在外,运到天竺,价值翻十倍不止,若对方按我们的货物在天竺的价格收税,那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到那时,还得朝廷出面,打通关系。
所以,出使之事先于回易,不出使南洋诸国,即使北风常年不息,船队也根本无法顺利通行,不能补给,不能通关,回易就是空谈。本使认为,南洋诸国必须先出使,而后才能谈回易,不知黄大人以为如何?”
南洋诸国他并不熟悉,回易督造也一直是杨丛义、汤鷽等人一手操办,听戴骢如此一说,黄琦无力反驳,若在占城无法顺利补给,到了三佛齐国又无法顺利通关,回易船队不能西去,钱就赚不回来,回到临安是无法复命的。
转眼见杨丛义似乎有话说,便问道:“杨参军可有主意?”
杨丛义见他二人争论了很久,一个要出使,一个要回易,谁也不让谁,如此下去,再争一天两天也不会有结果,但他们高官说话,在座的其他人不可能随便插口,他心里也很着急。如今黄大人问到他,他当即就要开口,却见戴骢不咸不淡的看了他一眼,便犹豫起来。
黄琦道:“杨参军,这整支回易船队都是你跟汤参军亲自督造完成的,在这种时候,有话就直说,不要藏着掖着,也不要有顾虑。”
杨丛义想想也是,船队是他们一手督造,花费了不少心血,如果不能顺利出海,赚回钱来,他们幸苦督造一年所为何来?更关键是,当初黄大人找他们督造回易,就是看了他们那篇关于远洋回易丰盈府库的辩议,要是回易不赚钱,他们就是胡说八道。反过来,要是回易真赚了大钱,他们就有名声,也有业绩,仕途更进一步绝对没有问题。
如此一想,再无顾虑,便朗声道:“方才两位大人都说的很有道理,下官深以为是,回易固然重要,但出使同样重要。回易和出使相辅相成,同时也可以并行。”
“什么意思?说清楚一些。”黄大人对杨丛义这种和稀泥的态度有些不满意。
杨丛义连忙回道:“大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先分头行头,一部分出使安南等国,另外一部分趁着北风未息,直下千里长沙,迅速穿过万里石塘,先在三佛齐国休整,等出使团队从安南、占城、真腊等国到达三佛齐国之后,打通关隘,一同西去天竺大食,能出使更多国家,回易也能正常进行。不知两位大人觉得如何?”
戴骢听完之后随即道:“杨丛义,你这个兵分两路的想法倒是可以,不过如何分兵,哪些人出使,哪些人南下也得说清楚才是。”
杨丛义道:“戴大人说的是,下官以为,戴大人身负皇命出使南洋各国,这出使团队自然以戴大人为首,为维护大宋威严,保护大宋使节安全,可以调拨两艘战船,一千宣威军随行,其他船只则迅速南下。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戴骢道:“一千人?少了点吧,从临安带来的三百殿前司禁军得带上,大宋首次出使南洋诸国,该有的威严不能有损分毫。”
杨丛义道:“这是自然,从临安带来的禁军都是大宋禁军中的精锐,本来就是要随行保护大宋使节。有一千三百人,应该完全可以保证使节安全与威严。”
戴骢点头,又道:“若分兵两路,本使出使安南等国,宣威军有谁随行?”
杨丛义看看赵安,只见他看着前边的字画,眼中空洞无物,并没有应承下来的意思。在座的除了他,就只有江恺、沈缙是宣威军的人,当然他自己也是,毕竟兼的有宣威军监军之职。很显然,如果赵安不去,已经没有其他什么选择。
于是当即回道:“下官随大人出使如何?”
黄大人一听此话却道:“杨参军,回易船队就你对南洋颇为熟悉,若你不随船队南下,怕是不妥吧,我看保护戴大人之事还是交给其他人。”
戴骢却道:“本使倒是觉得十分妥当,就这么定了,杨参军带一千宣威军,随本使出使安南等国,择日出发。黄大人便带回易船队南下吧,不过黄大人可不要走的太快,要是你到了占城,而本使还没到的话,恐怕船队补给也是困难重重,到时候还是劳烦黄大人安心等待。”
黄大人一听这话,心里便来气,没了你戴骢,回易就做不成?当即就问众人:“若兵分两路,南下航线如何调整?行程如何安排?”
众人没考虑过兵分两路,调整航线的问题,忽然之间,难以回答上来,便继续沉默不语。
只有杨丛义回道:“大人,既然要兵分两路,船队的航线自然要做较大调整。眼下南下的有利时间不足一个月,而路程却还十分遥远,要想在北风结束前赶到三佛齐国,路上就不能有半点耽搁,下官以为,最好办法就是船队不停靠占城、不停靠真腊,不在任何国家停留,直接南下,一口气到达三佛齐国。”
众人听这话却是一惊,沿途几千上万里,不做任何补充停留?不是说笑吧?
南洋之事,黄大人不清楚,开口便问:“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还是一片沉默,无人敢回应,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杨丛义的方法是不是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