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北宋官家 > 第六十一章:人心莫测

第六十一章:人心莫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承明殿。

    珠帘垂下,刘娥好整以暇的坐在榻上,看着旁边同样端坐的赵祯,问道。

    “官家确定,要现在召见他们?”

    “若召了,那今日可就得把丁谓之事定下,不管结果如何,可都不能再像上次一样任性了。”

    自打上次奏对之后,刘娥便把皇堂一事交给了赵祯来处理。

    除了定下几条大的原则之外,对于具体该怎么做,她一概都不参与,就是想看看,自己这个儿子,到底有几分能耐。

    当然,不参与不代表不关注。

    这些日子下来,赵祯所做的一切,刘娥都是知道的。

    甚至于,在某些事情上,赵祯还主动过来和她商量过后,才动手去做。

    别的不说,至少这种尊重的态度,让刘娥是满意的。

    看着刘娥笑吟吟的模样,赵祯的心情也放松了几分,道。

    “大娘娘明鉴,臣可不是那输不起的人,今日议出来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如诸宰执之意便是。”

    刘娥知道赵祯这些日子都做了什么,所以,自然也明白他的自信来自于何处。

    轻轻抚了抚自己的大袖,刘娥对着侧旁的内侍开口吩咐。

    “那好,召他们进来吧。”

    于是,内侍躬身退下,不多时,一众大臣就在内侍的带领下走了进来。

    冯拯走在最前头,但是,他的目光,却忍不住一直朝后面瞟着。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太后和官家这次召见的,不止有中书的三人,还有枢密院的几人,甚至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他意想不到的人物。

    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吕夷简!

    一时之间,冯拯心中那股不安的感觉变得越发强烈起来,他隐隐之间有种感觉,这中枢当中,好像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个宰相,却被排除在了外头。

    这种感觉非常强烈的告诉冯拯,今天的奏对,一定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

    “参见太后,参见官家!”

    “平身吧。”

    帘后太后的声音传来,一如往常并无不妥,让底下众臣一阵苦笑……果然,所谓太后抱恙,就是一个拖延时间的幌子而已。

    当然,这种话是不能说的,不仅不能说,在冯拯的带领下,众臣还得先问安了一番之后,才谈起了正事。

    “禀太后,官家,近日以来,因太后抱病,文书批答甚是不便,政事堂积压了不少政务,故而,中书商议过后,以为可略更理政之制,此乃详奏,请太后,官家御览。”

    心中虽提起了十分的警惕,但是,都已经到这了,冯拯也不可能再退缩。

    稍一犹豫,他便拿出了王曾的那份奏札,递了过去。

    珠帘后,刘娥看完了内侍呈上来的奏札,脸色忽然变得有些古怪,随后把手一递,将其送到了赵祯的眼前。

    见此状况,赵祯也有些好奇,伸手接过来一瞧,却见上头写着。

    “……请太后垂帘,每五日与陛下同御便殿,召两府宰执参决政事,若遇军机急速要事,即许请对。”

    “常程事中书拟状,付内印画,涉军国机宜及臣僚恩泽诸事,中书,枢密院进呈取旨,交内制施行。”

    “若垂帘日,许臣僚提前请入奏事……”

    看完之后,赵祯的脸色也略微有些意外。

    这王曾,比他想象的要聪明啊!

    按照他原本的设想,钱惟演将消息透露出去之后,王曾必会猜到宫中的‘打算’。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他不想把钱惟演和刘娥一块得罪的话,那么,就只能妥协,和钱惟演一起主张严惩丁谓。

    王曾的态度一变,压力立刻就会到冯拯的身上,再加上他早已经准备好的手段,让中书改弦更张并不会太难。

    可就像之前刘娥说过的那样,人心是最难捉摸的。

    政治最波谲云诡之处,就是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测,身在局中之人,在面临困局时,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应对……

    这份奏札的落款是王曾,但是,上头有冯拯和任中正的签押,可见,他已经说服了另外两人,在中书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从内容上来看,这份奏札其实就是当初赵祯守孝时,王曾和丁谓争执的另一版方案的翻版。

    只不过,和之前相比,这份奏札明显是杂糅了丁谓的方案,而且在议政方式上,进一步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按照王曾之前的设计,将政事分为急务和不急两种,只有急务才会立时封送入宫处理,其他常程事务,每隔五日一垂帘以作参决。

    这样的方案,其实中书的权力反而是相对较大的,因为这种状况下,仅凭垂帘日的有限时间,宫中能够处理的事务量上会被压缩。

    所以,一些小事,中书就能够自行处理完成。

    当然,这么做是中书各个宰执权力的加强,并不是首相权力的加强,甚至于,作为首相的权力反而会被其他人分走一部分,所以,那个时候,丁谓才极力反对。

    但是,这份新的方案当中,王曾就改变了之前的设计,除了将事务分为急务和不急之外,还进一步区分了常程事务,军国重事和临时事务三种。

    常程事务吸收了丁谓的方案,用文书批答,军国重事由中书或枢密院封送,交由学士院拟内制。

    前者弥补了五日一垂帘能够处理的政务量的问题,后者则使宫中有了更多钳制中书和枢密院的手段。

    内外二制,最大的一点区分就是,内制直接承宫中旨,而外制则是宫中下旨到中书,再由中书拟词头交舍人院。

    除此之外,最后的这句话,垂帘日特许臣僚提前请入奏事,更是巨大的让步。

    因为,这算是早朝才有的制度。

    宋代的早朝,参与者是固定的,中书,枢密院,三司,审刑院之长官及佐贰官,加上部分言官,数量并不多。

    作为皇帝议政的主要场合,肯定会有很多政务,涉及到一些普通官员,这种状况下,就需要一种补充机制。

    所以,一般情况下,中书会提前准备早朝要商议的政务,如若有涉及的官员需要在场,会提前三日告知对方,排好朝班。

    普通官员如需当面奏事,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前向中书申请,获得核准后入殿参与早朝。

    简单粗暴的说,垂帘日许臣僚请见奏事,意味着刘娥作为太后,可以名正言顺的接见更多的普通官员。

    可以说,这份奏札通篇看下来,几乎处处都闪烁着一种,讨好刘娥的光芒……

    于是,赵祯将目光转向刘娥,果不其然,看见后者的眼角罕见的带上了一抹笑意。

    “官家觉得此奏如何?”

    二人目光在空中相对,看着刘娥似笑非笑的样子,赵祯心中叹了口气,面上却略微低头,道。

    “听大娘娘的。”

    于是,刘娥将那份奏札拿到手中,对着帘外张口道。

    “中书之意既如此,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