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返回吴郡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本章不用看,明晚之前修改后再看。
东汉末年,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连年征战中的背景下,官渡之战,这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由此爆发。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简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围。”——三国志
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东郡,包围刘延于白马,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救援白马,关羽在白马之战的精彩表现,让他得以名扬天下(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有记载的关羽唯一的斩将记录就是这一战,但是真正的带兵打仗可不会是演义那种单挑。三国志记载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只此一例,所以含金量很高的。)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颜良,袁军大败。袁绍其他将领没有能够抵挡关羽的,就这样解除了袁绍对白马的围困。因此,官渡首功,当推关云长。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文丑是被谁杀了,所以是不是关羽杀的就是个未知数了,可能被关羽杀的,可能死于乱军之中,白马之战以后,曹操主动放弃白马,进行战略撤退,袁绍派遣文丑追击曹军,曹操放弃物资引诱文丑,文丑误中曹操埋伏,被诛杀。
颜良文丑的先后阵亡,给予袁绍极大的震撼,此后袁绍不敢主动进攻曹操,曹操袁绍对峙于官渡,进入相持阶段。
官渡之战之时,曹操其实面临巨大的压力,前线袁绍大军压境,后方也不稳固到处起火,如果不是荀彧、郭嘉等人建议曹操坚持下去,曹操几乎都要放弃抵抗了。
曹操势力范围内的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又派遣刘备协助,韩荀钞断曹军西道;江东孙策准备乘曹操主力在官渡,出兵袭击许昌,曹操集团此时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这时候幸好曹仁临危受命,先后大破韩荀、刘辟、刘备,稳固了曹操势力后方。
虽然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袁绍损失两员大将,但是袁绍手下猛将谋士众多,带甲十余万,实力依然远远强于曹操,决定官渡之战胜利的关键一战,还是乌巢之战,关键人物,则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
许攸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却不见采纳,早已经对袁绍心怀不满,官渡之战之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审配将他们逮捕,于是许攸一怒之下,投靠曹操,并且向曹操提出奇袭乌巢的建议。之后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大破袁军,烧毁乌巢粮草。
当袁绍得知乌巢告急之时,召集众谋臣武将商量对策,张郃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失去了乌巢粮草,袁军离失败就不远了,提议赶紧救援乌巢,郭图则认为,既然曹军分兵袭击乌巢,他本来就兵少,这样一来曹军大营必定空虚,我军不如来个围魏救赵,乘机袭击曹军大营逼迫曹军回援。
其实张郃和郭图的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两个选项都是正确的,只是一个激进一个保守,袁绍无论是选择乘机进攻曹操大营,还是迅速救援乌巢,虽然不一定会胜利,但是最少不至于打败。救援乌巢——可以尽可能多的保住粮草;袭击曹营——逼迫曹操回援甚至一举击溃曹操。但是袁绍却完美的避开了所有的正确选项,两个都没选,或者说两个一起选,单选题被袁绍答成了多选题,既然两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同时采纳吧——他的神逻辑。
袁绍派遣张郃、高览进攻曹营,自率大军救援乌巢,贸然分兵,放弃兵力优势,已经是兵家大忌,这里袁绍又犯了一个用人的错误——让张郃攻曹营,郭图救乌巢。既然张郃主张救乌巢,郭图主张攻曹营,那就应该遵循谁主张谁上的原则,让张郃攻曹营,赢了,是郭图谋划得当,反而打脸自己救乌巢的谋划,输了,是郭图谋划问题,不能怪张郃。这种情况下,张郃怎么可能会尽力作战?肯定是出工不出力,宁愿划水也不赢了。果然,张郃攻曹营不克,见乌巢失守,直接投降了,所以官渡之战曹操能够赢,也是拜袁绍所赐——猪一样的对手,想输都难。
综述,官渡之战曹操能够取的胜利,主要是以下几个人的功劳:
白马首功——关羽
诱杀文丑——曹操
稳定后方——曹仁
关键胜局——许攸
猪对手——袁绍
本章不用看,明晚之前修改后再看。
东汉末年,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连年征战中的背景下,官渡之战,这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由此爆发。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简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围。”——三国志
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东郡,包围刘延于白马,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救援白马,关羽在白马之战的精彩表现,让他得以名扬天下(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有记载的关羽唯一的斩将记录就是这一战,但是真正的带兵打仗可不会是演义那种单挑。三国志记载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只此一例,所以含金量很高的。)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颜良,袁军大败。袁绍其他将领没有能够抵挡关羽的,就这样解除了袁绍对白马的围困。因此,官渡首功,当推关云长。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文丑是被谁杀了,所以是不是关羽杀的就是个未知数了,可能被关羽杀的,可能死于乱军之中,白马之战以后,曹操主动放弃白马,进行战略撤退,袁绍派遣文丑追击曹军,曹操放弃物资引诱文丑,文丑误中曹操埋伏,被诛杀。
颜良文丑的先后阵亡,给予袁绍极大的震撼,此后袁绍不敢主动进攻曹操,曹操袁绍对峙于官渡,进入相持阶段。
官渡之战之时,曹操其实面临巨大的压力,前线袁绍大军压境,后方也不稳固到处起火,如果不是荀彧、郭嘉等人建议曹操坚持下去,曹操几乎都要放弃抵抗了。
曹操势力范围内的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又派遣刘备协助,韩荀钞断曹军西道;江东孙策准备乘曹操主力在官渡,出兵袭击许昌,曹操集团此时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这时候幸好曹仁临危受命,先后大破韩荀、刘辟、刘备,稳固了曹操势力后方。
虽然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袁绍损失两员大将,但是袁绍手下猛将谋士众多,带甲十余万,实力依然远远强于曹操,决定官渡之战胜利的关键一战,还是乌巢之战,关键人物,则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
许攸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却不见采纳,早已经对袁绍心怀不满,官渡之战之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审配将他们逮捕,于是许攸一怒之下,投靠曹操,并且向曹操提出奇袭乌巢的建议。之后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大破袁军,烧毁乌巢粮草。
当袁绍得知乌巢告急之时,召集众谋臣武将商量对策,张郃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失去了乌巢粮草,袁军离失败就不远了,提议赶紧救援乌巢,郭图则认为,既然曹军分兵袭击乌巢,他本来就兵少,这样一来曹军大营必定空虚,我军不如来个围魏救赵,乘机袭击曹军大营逼迫曹军回援。
其实张郃和郭图的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两个选项都是正确的,只是一个激进一个保守,袁绍无论是选择乘机进攻曹操大营,还是迅速救援乌巢,虽然不一定会胜利,但是最少不至于打败。救援乌巢——可以尽可能多的保住粮草;袭击曹营——逼迫曹操回援甚至一举击溃曹操。但是袁绍却完美的避开了所有的正确选项,两个都没选,或者说两个一起选,单选题被袁绍答成了多选题,既然两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同时采纳吧——他的神逻辑。
袁绍派遣张郃、高览进攻曹营,自率大军救援乌巢,贸然分兵,放弃兵力优势,已经是兵家大忌,这里袁绍又犯了一个用人的错误——让张郃攻曹营,郭图救乌巢。既然张郃主张救乌巢,郭图主张攻曹营,那就应该遵循谁主张谁上的原则,让张郃攻曹营,赢了,是郭图谋划得当,反而打脸自己救乌巢的谋划,输了,是郭图谋划问题,不能怪张郃。这种情况下,张郃怎么可能会尽力作战?肯定是出工不出力,宁愿划水也不赢了。果然,张郃攻曹营不克,见乌巢失守,直接投降了,所以官渡之战曹操能够赢,也是拜袁绍所赐——猪一样的对手,想输都难。
综述,官渡之战曹操能够取的胜利,主要是以下几个人的功劳:
白马首功——关羽
诱杀文丑——曹操
稳定后方——曹仁
关键胜局——许攸
猪对手——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