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项目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雅尼克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奥伯特提出的问题,让奥伯特越发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殿下您真是天才,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这种方法打击距离不可能太远吧?”毕竟视力再好的飞行员也最多能发现30千米外的敌机而已,射程达300千米的v2该怎么控制?而且电线本身的重量也是个大问题!恐怕超过一定长度后会影响导弹飞行的!
雅尼克点点头。“我只是提供思路而已,这种有线制导的方式可以说是被电线拖了后腿,只能用于短距离导弹上,用来对付敌人的坦克、碉堡之类的。等到光纤能量产后就用它代替电线,到时候对付敌方的轰炸机都没问题。”金属导线的重量、长度与信号的衰减,限制了导弹的射程,使其射程限于2000-3000米内,而且作战对象也以反坦克反碉堡为主。
后世有线制导的导体是光纤,光纤因重量轻(一千米铜质导线重3kg,十几公里长的光纤只有几百克),隐蔽性好(图像数据、控制指令的激光束在光纤内部传输,对外没有光、电磁信号辐射,具有极强的攻击隐蔽性),控制距离长(延伸距离可达60公里)等优点而备受青睐。
说到“光纤”,后世的人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这玩意,在后世跟光纤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宽带。哪怕只要上个网都知道比起传统的网线,光纤的传输速度更快。毕竟光纤使用光来传播信号,光的速度是目前已知的最快的速度。
也许有人会认为“光纤”这种听起来高大上的玩意是最近几十年才研究出来的高科技。其实早在1887年,某位科学家就第一次造出了2米多长的光纤。
制造光纤可以说是既容易又困难。
容易是因为光纤就是玻璃(当然还有塑料光纤),就是装在各位窗户上的那种光学玻璃。
说困难是因为要把这种光学玻璃做到够纯。
有多纯呢?家里的玻璃窗是透明,通常玻璃越厚就越不透明,这是因为玻璃中有杂质。光纤用的玻璃即使有几公里厚,你也能透过这个玻璃看清物体。
做到这种纯度后就把它拉丝就是光纤了。
雅尼克当然不会忽略这种战略性重点产品,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突破设备与工艺瓶颈,无法做到量产。不过他相信也就这几年而已。
“既然有线制导的有缺陷,那我们可以研究无线制导方式。比如使用无线电,或是电视制导。在火箭弹的弹头前端安装一个摄像机跟信号发射器,然后不断地发送信号,控制站里放个电视机跟接收器,接收摄像机发送的信号,操作人员边看着电视屏幕边控制导弹。”
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无线制导武器就是二战德国的“弗里茨-x”。
“弗里兹-x”炸弹总重1570千克,弹长3.2米,弹体最大直径562毫米,采用了十字形机翼,翼展1.6米。该弹弹尾组合控制翼采用环形结构,有4个用无线电遥控的舵面,后面配有5个发光筒,以利于飞行员能精确判断“弗里茨-x”无线制导炸弹的位置,对其航向进行调整干预。
而电视导引系统也同样出现在二战时期,最早使用的电视体制制导武器是二战中德国使用的hs294d?型空地制导弹。
至于它们的实战性能和战果嘛,有待商榷,可它们确实是后世现代制导导弹的始祖。
不过这两种办法也都有缺陷,无线电制导的抗干扰性能差,很容易被敌方干扰,失去控制。而作为无线电制导之一的电视制导导弹不但具备了前面所述的所有缺点,还只能在白天工作,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在有烟、尘、雾等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作战效能降低。而且弹上设备比较复杂,制导系统成本较高。
可不管怎么样,他也要研发防空导弹。光是想想美帝那遮天蔽日的轰炸机部队,都让人后背发凉。
原时空的二战德国在中后期高射炮部队已近产生了危机,因为现有高炮取得的战果与消耗的炮弹完全不成比例。据估计,每击落一架敌机,德军需要消耗16000发88毫米炮弹,等效6000发105毫米炮弹或3000发128毫米炮弹。
只要稍有有远见的人都会预见到,随着技术发展和飞机速度的增加,情况还会持续恶化,如果采用地对空导弹,1发导弹换一架飞机,作战效能无疑会大大提升。要知道现在的飞机可不是后世那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喷气式飞机。
可原时空的德国即使在研发出“龙胆”、“火百合蝶”、“瀑布”、“蝴蝶”、“莱茵女儿”等多款地对空导弹的情况下却没有贸然采用这种先进的防空方式。因为这种转变存在着巨大风险,不仅是兵器本身的变化,更涉及作战方式的变化。显著的是,现有防空模式由对预测模式转变为雷达引导模式,这样的转变涉及无数技术难题,如次风险不得不让德国人谨慎行事。
雅尼克相信,只要抓紧研发,就能赶在盟军大规模轰炸德国之前部署这些防空武器。
这些防空导弹的效果也许会不尽人意,可精度再差,面对密集盒式队形的轰炸机群绝对是致命的。机群要是敢散开,那德国战斗机绝对会教美国佬怎么做人。到时候在防空导弹,近炸引信高射炮弹,高空截击机的三重拦截下那些所谓的空中堡垒来多少击落多少。
“我想除非新的科技出现,这两种导弹短时间内不会再有什么质的飞跃了。研究部门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继续想办法改进这两种飞弹,第二小组研究对空、对地、对海导弹,第三小组开始研究探空火箭吧。”
现在的火箭科学院可谓是人才济济。不说本土科学家如韦纳冯布劳恩,休伯特斯斯特拉格霍尔德,路德维希普朗特等等之外从国外吸收过来的人才也不少。
苏联的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因为雅尼克的干涉,导致让他的实验室时不时发生事故,在最后一次爆炸中更是有数十人丧生,当局直接将几个负责人送往了西伯利亚,永久禁止了此类研究),德国情报人员秘密将他接到了德国。没成想这家伙是个死硬分子,怎么都不肯合作。软硬兼施游说了一年多的才答应为德国服务。
美国“航天火箭之父”罗伯特赫齐延戈达德和西奥多冯卡门等科学家都被“拐”到了德国,参与到了火箭研发工作当中。现在的美国人恐怕连火箭使用的燃料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导航、火箭发动机、材料这些复杂的科技工程了。
雅尼克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奥伯特提出的问题,让奥伯特越发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殿下您真是天才,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这种方法打击距离不可能太远吧?”毕竟视力再好的飞行员也最多能发现30千米外的敌机而已,射程达300千米的v2该怎么控制?而且电线本身的重量也是个大问题!恐怕超过一定长度后会影响导弹飞行的!
雅尼克点点头。“我只是提供思路而已,这种有线制导的方式可以说是被电线拖了后腿,只能用于短距离导弹上,用来对付敌人的坦克、碉堡之类的。等到光纤能量产后就用它代替电线,到时候对付敌方的轰炸机都没问题。”金属导线的重量、长度与信号的衰减,限制了导弹的射程,使其射程限于2000-3000米内,而且作战对象也以反坦克反碉堡为主。
后世有线制导的导体是光纤,光纤因重量轻(一千米铜质导线重3kg,十几公里长的光纤只有几百克),隐蔽性好(图像数据、控制指令的激光束在光纤内部传输,对外没有光、电磁信号辐射,具有极强的攻击隐蔽性),控制距离长(延伸距离可达60公里)等优点而备受青睐。
说到“光纤”,后世的人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这玩意,在后世跟光纤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宽带。哪怕只要上个网都知道比起传统的网线,光纤的传输速度更快。毕竟光纤使用光来传播信号,光的速度是目前已知的最快的速度。
也许有人会认为“光纤”这种听起来高大上的玩意是最近几十年才研究出来的高科技。其实早在1887年,某位科学家就第一次造出了2米多长的光纤。
制造光纤可以说是既容易又困难。
容易是因为光纤就是玻璃(当然还有塑料光纤),就是装在各位窗户上的那种光学玻璃。
说困难是因为要把这种光学玻璃做到够纯。
有多纯呢?家里的玻璃窗是透明,通常玻璃越厚就越不透明,这是因为玻璃中有杂质。光纤用的玻璃即使有几公里厚,你也能透过这个玻璃看清物体。
做到这种纯度后就把它拉丝就是光纤了。
雅尼克当然不会忽略这种战略性重点产品,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突破设备与工艺瓶颈,无法做到量产。不过他相信也就这几年而已。
“既然有线制导的有缺陷,那我们可以研究无线制导方式。比如使用无线电,或是电视制导。在火箭弹的弹头前端安装一个摄像机跟信号发射器,然后不断地发送信号,控制站里放个电视机跟接收器,接收摄像机发送的信号,操作人员边看着电视屏幕边控制导弹。”
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无线制导武器就是二战德国的“弗里茨-x”。
“弗里兹-x”炸弹总重1570千克,弹长3.2米,弹体最大直径562毫米,采用了十字形机翼,翼展1.6米。该弹弹尾组合控制翼采用环形结构,有4个用无线电遥控的舵面,后面配有5个发光筒,以利于飞行员能精确判断“弗里茨-x”无线制导炸弹的位置,对其航向进行调整干预。
而电视导引系统也同样出现在二战时期,最早使用的电视体制制导武器是二战中德国使用的hs294d?型空地制导弹。
至于它们的实战性能和战果嘛,有待商榷,可它们确实是后世现代制导导弹的始祖。
不过这两种办法也都有缺陷,无线电制导的抗干扰性能差,很容易被敌方干扰,失去控制。而作为无线电制导之一的电视制导导弹不但具备了前面所述的所有缺点,还只能在白天工作,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在有烟、尘、雾等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作战效能降低。而且弹上设备比较复杂,制导系统成本较高。
可不管怎么样,他也要研发防空导弹。光是想想美帝那遮天蔽日的轰炸机部队,都让人后背发凉。
原时空的二战德国在中后期高射炮部队已近产生了危机,因为现有高炮取得的战果与消耗的炮弹完全不成比例。据估计,每击落一架敌机,德军需要消耗16000发88毫米炮弹,等效6000发105毫米炮弹或3000发128毫米炮弹。
只要稍有有远见的人都会预见到,随着技术发展和飞机速度的增加,情况还会持续恶化,如果采用地对空导弹,1发导弹换一架飞机,作战效能无疑会大大提升。要知道现在的飞机可不是后世那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喷气式飞机。
可原时空的德国即使在研发出“龙胆”、“火百合蝶”、“瀑布”、“蝴蝶”、“莱茵女儿”等多款地对空导弹的情况下却没有贸然采用这种先进的防空方式。因为这种转变存在着巨大风险,不仅是兵器本身的变化,更涉及作战方式的变化。显著的是,现有防空模式由对预测模式转变为雷达引导模式,这样的转变涉及无数技术难题,如次风险不得不让德国人谨慎行事。
雅尼克相信,只要抓紧研发,就能赶在盟军大规模轰炸德国之前部署这些防空武器。
这些防空导弹的效果也许会不尽人意,可精度再差,面对密集盒式队形的轰炸机群绝对是致命的。机群要是敢散开,那德国战斗机绝对会教美国佬怎么做人。到时候在防空导弹,近炸引信高射炮弹,高空截击机的三重拦截下那些所谓的空中堡垒来多少击落多少。
“我想除非新的科技出现,这两种导弹短时间内不会再有什么质的飞跃了。研究部门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继续想办法改进这两种飞弹,第二小组研究对空、对地、对海导弹,第三小组开始研究探空火箭吧。”
现在的火箭科学院可谓是人才济济。不说本土科学家如韦纳冯布劳恩,休伯特斯斯特拉格霍尔德,路德维希普朗特等等之外从国外吸收过来的人才也不少。
苏联的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因为雅尼克的干涉,导致让他的实验室时不时发生事故,在最后一次爆炸中更是有数十人丧生,当局直接将几个负责人送往了西伯利亚,永久禁止了此类研究),德国情报人员秘密将他接到了德国。没成想这家伙是个死硬分子,怎么都不肯合作。软硬兼施游说了一年多的才答应为德国服务。
美国“航天火箭之父”罗伯特赫齐延戈达德和西奥多冯卡门等科学家都被“拐”到了德国,参与到了火箭研发工作当中。现在的美国人恐怕连火箭使用的燃料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导航、火箭发动机、材料这些复杂的科技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