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平价卖粮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市场上一下子放出来那么多粮食,冬季以来渐渐抬高旳米价,回到了每斗五十文的平价。
柜坊、邸店一次性用银钱结账的,价钱还能更低一些。
萧崇义、忻德坐在洛泱对面都笑得见牙不见眼,萧崇义拱手道:
“小娘子这招真是一箭双雕,我们得了米粮,钱又回到东都柜坊里。这可是空手套白狼......”
“胡说,杜娘子辛苦写了本账簿不费力气?她虽不要钱,现在她孤苦伶仃,你们替她在长安置一套小宅子,将来她出嫁的时候,添妆再把她的钱补上去。
收了粮食,抓紧时间把它们运到边镇去,只怕那边已经一边募兵,一边行动了。”
忻德乐呵呵道:“我们柜坊这边,早把小娘子您的添妆备好了,等殿下班师回朝,就该喝你俩的喜酒了吧?”
骗骗李家不是重点,重点是把鬼仓里的人都惊动了。
这是裴二胖找出鬼市那些秘密势力的好机会,他也参与了买米,还“傻乎乎”的愿意出高一点价:
“年年春天都缺粮,我等着卖高价准没错。”
与李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账簿”并不是杜芊芊自己去做,他们找了伙人扮成东都有名的山贼曹大胆。
其中一个山贼袖子一撕,还露出了曹大胆他们手臂上统一刺的纹身:花萼相辉楼。
这曹大胆去过一趟西京,最爱兴庆宫里的花萼相辉楼......上面若隐若现的公主们,回来就找人给他把整座楼的刺下来了。
还要求小伙伴们人人都刺,这纹身就成了他们的标志。
曹大胆敲诈皇商的事,他本人也是官兵上山剿匪的时候才知道的。
这时候喊冤也没用,李超之所以敢交钱,就是想好了剿匪的后手。结果,李超丢了钱,曹大胆丢了山寨,一伙人做了鸟兽散。
(以下内容很快替换)
虽然是帝家,但婚礼前后的礼节在如今民间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差别只是排场。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我们一个个来看。
纳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庙里搞了一大堆祭拜仪式后,皇帝命太尉为正婚使(太尉为三公之一), 宗正卿为副婚使(宗正为九卿之一, 皇室宗亲中有什么大事都会出面)。相关部门提前一天在太极殿内摆好道具, 次日文武九品官员及蕃客(一般指外国使节)皆各就其位。两位婚使在门外路的东侧,面西而立。黄门侍郎引幡旗、节钺,中书侍郎拿制书, 奏拜。皇帝从西房出来,座上龙座, 然后正副婚使入内就位。司仪喊“再拜”, 在位的九品官员、外国使节、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时候外国驻中国的使节超级多)
中书侍郎拿制书, 但降旨的却是侍中。侍中拿着圣旨走到婚使的东北边,面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制:纳某官某人的女儿为皇后, 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念完后,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会儿的功夫拜四次啊, 腿都麻了)。
这还没完, 制书、节符之类的交接仪式还有一大套。礼仪完毕之后, 皇帝闪人, 在位的官员按序出太极殿。正副婚使也坐车,先前准备的一大堆乐器这时候还不能吹奏, 一干人等在乘车相随,制书放在油络网牛车上(油络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车饰,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随便把圣旨搁胳膊弯里, 太荒唐啦)。
出门时应该非常早,到主人家后天才“大昕”(天完全亮, 这当婚使的得起早贪黑啊,真是体力活!)。一开始婚使是不能直接进门的, 双方在户门口西面又是一大套的礼节,连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讲究, 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面、主人要站在大门内,面向西。主人的佣人(即傧者,专门招待客人的)面向北,受命之后出来站在东面(和门口的婚使面对面),双方进行一番礼节性对话:
傧者曰:“敢请事。”
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然后傧者屁颠颠跑进去如此这般跟主人说一番,主人礼节性地应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访, 臣某不敢辞。”大意无非是表示谦逊。
傧者出门跟婚使如此这般一说,再进去引主人出来,迎接使者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 至于阶下,双方又是一大套的礼仪,然后开始宣“纳采制”,主人再拜。所谓“纳采制”,无非是说“皇帝我受命于天,鸿图天下,现在要娶个老婆。。。现在要遵圣母皇太后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礼节选皇后。”
说白了就一句话——朕看上你女儿了,立马洗干净了给朕送过来。
古代婚礼中,有个比较有趣的环节,那就是奠雁,这种仪式在如今估计很难再见到了。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 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 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
当然, 一定要是活雁,办完事后还要放生的,而不是杀了煮来下酒,不然不吉利。堂堂皇家自然是能搞到雁的,如果是平常百姓家,拿只鹅来代替也就凑和着对付了。许多人会问——为啥不来对鸳鸯呢?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原因:那玩意儿最不忠一了。
制文是有固定规格的,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厚八分,皇后娘家的家答版也必须一样。
这些是唐朝皇帝纳皇后的“纳采”礼节,如果是太子娶老婆,规格就要差一个档次了:没有持节,没有制书。不过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放羊娃朱元璋想来想去,改了改,把这规格提了上去——太子纳妃照样有制书、持节。可惜他的儿子朱标命不长,比他死得早。
对比一下唐代与明代的“纳采”环节,发现区别并不大,可见仪礼在中国的延续性之强,其中许多礼制,如今还在使用,比如国家领导会见外国客人时,也是主人面东坐、客人面西坐。
市场上一下子放出来那么多粮食,冬季以来渐渐抬高旳米价,回到了每斗五十文的平价。
柜坊、邸店一次性用银钱结账的,价钱还能更低一些。
萧崇义、忻德坐在洛泱对面都笑得见牙不见眼,萧崇义拱手道:
“小娘子这招真是一箭双雕,我们得了米粮,钱又回到东都柜坊里。这可是空手套白狼......”
“胡说,杜娘子辛苦写了本账簿不费力气?她虽不要钱,现在她孤苦伶仃,你们替她在长安置一套小宅子,将来她出嫁的时候,添妆再把她的钱补上去。
收了粮食,抓紧时间把它们运到边镇去,只怕那边已经一边募兵,一边行动了。”
忻德乐呵呵道:“我们柜坊这边,早把小娘子您的添妆备好了,等殿下班师回朝,就该喝你俩的喜酒了吧?”
骗骗李家不是重点,重点是把鬼仓里的人都惊动了。
这是裴二胖找出鬼市那些秘密势力的好机会,他也参与了买米,还“傻乎乎”的愿意出高一点价:
“年年春天都缺粮,我等着卖高价准没错。”
与李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账簿”并不是杜芊芊自己去做,他们找了伙人扮成东都有名的山贼曹大胆。
其中一个山贼袖子一撕,还露出了曹大胆他们手臂上统一刺的纹身:花萼相辉楼。
这曹大胆去过一趟西京,最爱兴庆宫里的花萼相辉楼......上面若隐若现的公主们,回来就找人给他把整座楼的刺下来了。
还要求小伙伴们人人都刺,这纹身就成了他们的标志。
曹大胆敲诈皇商的事,他本人也是官兵上山剿匪的时候才知道的。
这时候喊冤也没用,李超之所以敢交钱,就是想好了剿匪的后手。结果,李超丢了钱,曹大胆丢了山寨,一伙人做了鸟兽散。
(以下内容很快替换)
虽然是帝家,但婚礼前后的礼节在如今民间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差别只是排场。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我们一个个来看。
纳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庙里搞了一大堆祭拜仪式后,皇帝命太尉为正婚使(太尉为三公之一), 宗正卿为副婚使(宗正为九卿之一, 皇室宗亲中有什么大事都会出面)。相关部门提前一天在太极殿内摆好道具, 次日文武九品官员及蕃客(一般指外国使节)皆各就其位。两位婚使在门外路的东侧,面西而立。黄门侍郎引幡旗、节钺,中书侍郎拿制书, 奏拜。皇帝从西房出来,座上龙座, 然后正副婚使入内就位。司仪喊“再拜”, 在位的九品官员、外国使节、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时候外国驻中国的使节超级多)
中书侍郎拿制书, 但降旨的却是侍中。侍中拿着圣旨走到婚使的东北边,面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制:纳某官某人的女儿为皇后, 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念完后,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会儿的功夫拜四次啊, 腿都麻了)。
这还没完, 制书、节符之类的交接仪式还有一大套。礼仪完毕之后, 皇帝闪人, 在位的官员按序出太极殿。正副婚使也坐车,先前准备的一大堆乐器这时候还不能吹奏, 一干人等在乘车相随,制书放在油络网牛车上(油络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车饰,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随便把圣旨搁胳膊弯里, 太荒唐啦)。
出门时应该非常早,到主人家后天才“大昕”(天完全亮, 这当婚使的得起早贪黑啊,真是体力活!)。一开始婚使是不能直接进门的, 双方在户门口西面又是一大套的礼节,连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讲究, 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面、主人要站在大门内,面向西。主人的佣人(即傧者,专门招待客人的)面向北,受命之后出来站在东面(和门口的婚使面对面),双方进行一番礼节性对话:
傧者曰:“敢请事。”
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然后傧者屁颠颠跑进去如此这般跟主人说一番,主人礼节性地应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访, 臣某不敢辞。”大意无非是表示谦逊。
傧者出门跟婚使如此这般一说,再进去引主人出来,迎接使者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 至于阶下,双方又是一大套的礼仪,然后开始宣“纳采制”,主人再拜。所谓“纳采制”,无非是说“皇帝我受命于天,鸿图天下,现在要娶个老婆。。。现在要遵圣母皇太后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礼节选皇后。”
说白了就一句话——朕看上你女儿了,立马洗干净了给朕送过来。
古代婚礼中,有个比较有趣的环节,那就是奠雁,这种仪式在如今估计很难再见到了。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 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 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
当然, 一定要是活雁,办完事后还要放生的,而不是杀了煮来下酒,不然不吉利。堂堂皇家自然是能搞到雁的,如果是平常百姓家,拿只鹅来代替也就凑和着对付了。许多人会问——为啥不来对鸳鸯呢?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原因:那玩意儿最不忠一了。
制文是有固定规格的,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厚八分,皇后娘家的家答版也必须一样。
这些是唐朝皇帝纳皇后的“纳采”礼节,如果是太子娶老婆,规格就要差一个档次了:没有持节,没有制书。不过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放羊娃朱元璋想来想去,改了改,把这规格提了上去——太子纳妃照样有制书、持节。可惜他的儿子朱标命不长,比他死得早。
对比一下唐代与明代的“纳采”环节,发现区别并不大,可见仪礼在中国的延续性之强,其中许多礼制,如今还在使用,比如国家领导会见外国客人时,也是主人面东坐、客人面西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