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7章 北返泉州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汉国初平元年,九月上。±,
侍中种辑回到长安。他带来了好消息,韩遂和马腾同意受抚,已经兵退陇西和金城。董卓大喜,重赏了种辑。
七月底的时候,尚书刘艾因为生病留在了洛阳,侍中种辑于是一个人带着招抚圣旨去了西凉。董卓本来没抱什么希望,但没想到种辑竟然成功了。
种辑说:“韩遂和马腾被皇甫鸿的大军拦在翼城一带,因为缺粮,不退也得退了。”
董卓对种辑说:“此事暂时不要上奏天子,也不要四处伸张,你先回家歇着。”
董卓立即下令,让驻守洛阳的李儒马上拿下虎牢、孟津和小平津三关,攻击河内。同时还命令段煨和牛辅,于九月底之前突袭上党。
董卓告诉三人,声势一定要大,攻击一定要猛,以掩护大军主力攻击袁术。
董卓命令董越、李肃,急速率军赶到武关,向南阳的袁术发起攻击。董卓说:“袁术现在正在襄阳和刘表对峙,宛城空虚,大军务必要一击而下,占据南阳,把袁术赶走。”
函谷关的胡轸、李傕、郭汜、樊稠接到了董卓的命令,大军秘密向大谷关、轘辕关、伊阙关方向集结。
伊阙关的张绣、大谷关的徐荣、轘辕关的宋宪也接到董卓的密令,立即派出斥候,探察南阳、颖川等地的情况,做好攻击准备。
董卓部署完毕后,立即上奏天子,说西凉叛军已经攻陷了汉阳郡的翼城,招抚至今也没有消息,他要率军到西凉平叛去。
天子诏准。
………………
与此同时,渔阳郡的泉州。
从过年后就南下中原的李翊,终于赶回了泉州。李翊是在平定了徐州的叛乱之后,乘坐海军舰船。通过海陆返回北疆的。
与李翊一同的还有糜竺一家,糜竺被李翊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府新设立的商业司长官,负责北疆一切商业事务。
留守泉州的北疆诸位大员,以及张温等几位老臣一同前往漂榆津迎接李翊。
见到李翊,七人非常高兴,尤其是张温,拉着李翊的手很是感慨。他和李弘虽然彼此之间有些恩怨,但那都是过往的烟云,不值一提了。
李翊说道:“今年年初我南下,由于时间紧张。没去拜望张公,失礼之致。多年没有看见张公,张公的头发白了许多。”
张温摇头叹道:“眼见社稷危难,我却独居庭室,不能为天子效命,忧心如焚啦。不过现在好了,能和鹏飞一起站在北疆的土地上,我就有信心了。想当年,鲜卑人联合匈奴进攻并州。威胁京畿,鹏飞率领大军日夜奔行千里赶到并州,连战连捷,终于独木擎天。力挽狂澜。今天,天下又有何人能挡大将军之锋锐?大汉振兴指日可待啊。”
李翊说道:“张公谬赞了,当年如果没有张公在朝廷的运筹帷幄,哪有并州的胜利?”
张温老脸一红。当初李翊在并州跟鲜卑人鏖战的时候,他在洛阳没少拖李翊的后腿。现在李翊这样说,饶是以他的厚脸皮。依然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
李翊装着没看见张温的尴尬,又和崔烈等人见礼。
最后李翊问道:“诸位到了北疆,生活上还适应吗?”
众人连连点头。他们来泉州后的生活,比起在长安的时候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又哪里有不适应的呢?
张温等七位老臣到达泉州后,马上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美丽和幽静。当寇准出把长公主府迁到蓟县城的时候,七位老臣都没有发表意见。长公主对这七位长者非常敬畏,不敢随意开口,更不敢说自己坚持要留下来,但她脸上的表情暴露了她心里的真实意愿。长公主撅着小嘴,气鼓鼓地瞪着寇准,十分的不高兴。
张温和众人交换了一下眼色,随即乐呵呵地笑道:“长公主府如果迁到蓟县城,需要建一所很大的府邸,但这需要花费很多的钱财,而北疆眼前的状况大家都很清楚,我看还是算了吧。泉州这里不错,长公主府就留在这里,不要搬迁了。殿下,你看……”
“好,好啊……”长公主顿时喜笑颜开,高兴地说道,“以后,骠骑大将军府在哪,长公主府就在哪。”
张温等人颇有深意的互相看看,微笑点头。
陈纪拱手说道:“等社稷稳定了,陛下还都洛阳后,殿下就要回京,所以我们还是尽量省一点,不要太奢侈了。一路行来,我们看到很多百姓一家数口人挤在一间茅屋里,住在一顶帐篷里,大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很穷很穷。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在蓟城大兴土木,修建殿宇,会遭到北疆上下一致的指责,这对长公主,对北疆都没有好处,会影响到社稷振兴大业。殿下的建议,臣等非常赞同。”
长公主府不但依旧留在泉州,而且以后也一直和骠骑大将军府在一起,这大大出乎李翊和骠骑大将军府诸吏的意外。但这件事李翊和府中诸吏已经无心深究了,现在他们被北疆巨额的财赋空缺所困扰。骠骑大将军府上至李翊,下至诸曹掾属,无不在绞尽脑计,殚精竭虑的思考对策,激烈的讨论已经持续十几天了。
这一段时间,张温、崔烈、马日磾等人在蔡邕、郑玄的陪同下,拜祭了蓟城的忠烈堂,参加了蓟城大学堂的两场辩议,和诸府官吏也聊了聊。
张温等老臣在泉州的这些天里,通过和各方的接触,对北疆的情况已经非常了解。
蔡邕曾对他们解释过,李翊之所以没有攻打长安勤王,有许多原因,比如李翊没有天子的圣旨。李翊到现在为止接到的圣旨都是要他攻击袁绍,他能怎么办?像袁绍一样公开讨董?要知道北疆有九个将军十余个中郎将,没有天子圣旨,就靠李翊一张嘴,说讨董就讨董,这现实吗?
李翊不愿出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北疆的深重危机,而根源就是北疆的财赋危机。北疆连养兵的钱都凑不齐哪里还有钱打仗?
有人认为北疆应该放弃大漠,放弃边郡,这样就可以集中所有军队拯救社稷了。其实这是笑话。大漠和边郡现在没有战事,安静得很。去年大漠雪灾,我们用于赈济大漠的钱大约也就一亿钱左右。像现在这个时候,大漠上草肥马壮,我们几乎不需要再赈济他们了。北疆的二十多亿钱赈济其实都是给滞留在各郡的数百万灾民,流民和民夫吃光了,和大漠、边郡没有任何关系。
假如我们放弃大漠,放弃边郡,把长城以北的军队全部征调回来,武力的确是强大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钱去攻打长安?就算我们有钱,那粮食呢?二十余万大军打仗时候消耗的粮食,比将士们待在军营里晒太阳时消耗的粮食要多上数倍。再加上给大军运送粮草辎重的几十万民夫的粮食消耗,这一天下来,几十万人要吃掉多少粮食?
仅靠幽州和并州的六七万大军是打不下长安的,董卓有十几万大军,我们兵力不够。要打长安,至少要和董卓的军队人数相差无几,否则有去无回。所以制衡是必要的,北疆需要足够的时间蓄积力量。
北疆这个制衡之策也不是李翊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北疆大吏合议的结果。长公主也参加了合议,她也同意暂时用制衡之策稳定京畿局面。
蔡邕说:“如果天子和朝廷以一己之私利,强迫骠骑大将军以放弃北疆为代价去拯救社稷,其后果不堪设想。这不仅仅是北疆大乱的事,而是我大汉社稷能不能因为北疆的放弃而得到拯救的事。如果北疆也丢了,社稷也丢了,那就全完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等一等,等北疆实力恢复了,再一击而中?为什么十拿九稳的事不做,非要拿社稷去冒险?”
张温、崔烈等人心有所动,他们和寇准、钟繇、陈群等诸多北疆官吏私下就当前的局势和北疆危机讨论过多次,但因为各人的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大家在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策略上也大相径庭。
不过,张温等人一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也没有说出天子和朝廷在北疆设置长公主府和指派七位重臣辅佐长公主的真正目的。
天子和朝廷把长公主府设在北疆,并且违背祖制,公然修改律法赋予长公主处理国事的权力,这在本朝尚是第一次。虽然太后主掌权柄处理国事在本朝算是惯例,但长公主也介入国家权柄,这对大汉社稷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蔡邕就此事问过张温等人,但他们三缄其口,一句话也不说。
不过有一点他们的态度很坚决,他们认为袁绍和参加讨董大军的官吏都是大汉叛逆,北疆不去剿杀他们也就算了,但不应该参与其中,甚至李翊本人还率领了六千大军南下。这是公然违抗天子的圣旨,是对天子和朝廷的背叛。(未完待续。)
大汉国初平元年,九月上。±,
侍中种辑回到长安。他带来了好消息,韩遂和马腾同意受抚,已经兵退陇西和金城。董卓大喜,重赏了种辑。
七月底的时候,尚书刘艾因为生病留在了洛阳,侍中种辑于是一个人带着招抚圣旨去了西凉。董卓本来没抱什么希望,但没想到种辑竟然成功了。
种辑说:“韩遂和马腾被皇甫鸿的大军拦在翼城一带,因为缺粮,不退也得退了。”
董卓对种辑说:“此事暂时不要上奏天子,也不要四处伸张,你先回家歇着。”
董卓立即下令,让驻守洛阳的李儒马上拿下虎牢、孟津和小平津三关,攻击河内。同时还命令段煨和牛辅,于九月底之前突袭上党。
董卓告诉三人,声势一定要大,攻击一定要猛,以掩护大军主力攻击袁术。
董卓命令董越、李肃,急速率军赶到武关,向南阳的袁术发起攻击。董卓说:“袁术现在正在襄阳和刘表对峙,宛城空虚,大军务必要一击而下,占据南阳,把袁术赶走。”
函谷关的胡轸、李傕、郭汜、樊稠接到了董卓的命令,大军秘密向大谷关、轘辕关、伊阙关方向集结。
伊阙关的张绣、大谷关的徐荣、轘辕关的宋宪也接到董卓的密令,立即派出斥候,探察南阳、颖川等地的情况,做好攻击准备。
董卓部署完毕后,立即上奏天子,说西凉叛军已经攻陷了汉阳郡的翼城,招抚至今也没有消息,他要率军到西凉平叛去。
天子诏准。
………………
与此同时,渔阳郡的泉州。
从过年后就南下中原的李翊,终于赶回了泉州。李翊是在平定了徐州的叛乱之后,乘坐海军舰船。通过海陆返回北疆的。
与李翊一同的还有糜竺一家,糜竺被李翊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府新设立的商业司长官,负责北疆一切商业事务。
留守泉州的北疆诸位大员,以及张温等几位老臣一同前往漂榆津迎接李翊。
见到李翊,七人非常高兴,尤其是张温,拉着李翊的手很是感慨。他和李弘虽然彼此之间有些恩怨,但那都是过往的烟云,不值一提了。
李翊说道:“今年年初我南下,由于时间紧张。没去拜望张公,失礼之致。多年没有看见张公,张公的头发白了许多。”
张温摇头叹道:“眼见社稷危难,我却独居庭室,不能为天子效命,忧心如焚啦。不过现在好了,能和鹏飞一起站在北疆的土地上,我就有信心了。想当年,鲜卑人联合匈奴进攻并州。威胁京畿,鹏飞率领大军日夜奔行千里赶到并州,连战连捷,终于独木擎天。力挽狂澜。今天,天下又有何人能挡大将军之锋锐?大汉振兴指日可待啊。”
李翊说道:“张公谬赞了,当年如果没有张公在朝廷的运筹帷幄,哪有并州的胜利?”
张温老脸一红。当初李翊在并州跟鲜卑人鏖战的时候,他在洛阳没少拖李翊的后腿。现在李翊这样说,饶是以他的厚脸皮。依然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
李翊装着没看见张温的尴尬,又和崔烈等人见礼。
最后李翊问道:“诸位到了北疆,生活上还适应吗?”
众人连连点头。他们来泉州后的生活,比起在长安的时候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又哪里有不适应的呢?
张温等七位老臣到达泉州后,马上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美丽和幽静。当寇准出把长公主府迁到蓟县城的时候,七位老臣都没有发表意见。长公主对这七位长者非常敬畏,不敢随意开口,更不敢说自己坚持要留下来,但她脸上的表情暴露了她心里的真实意愿。长公主撅着小嘴,气鼓鼓地瞪着寇准,十分的不高兴。
张温和众人交换了一下眼色,随即乐呵呵地笑道:“长公主府如果迁到蓟县城,需要建一所很大的府邸,但这需要花费很多的钱财,而北疆眼前的状况大家都很清楚,我看还是算了吧。泉州这里不错,长公主府就留在这里,不要搬迁了。殿下,你看……”
“好,好啊……”长公主顿时喜笑颜开,高兴地说道,“以后,骠骑大将军府在哪,长公主府就在哪。”
张温等人颇有深意的互相看看,微笑点头。
陈纪拱手说道:“等社稷稳定了,陛下还都洛阳后,殿下就要回京,所以我们还是尽量省一点,不要太奢侈了。一路行来,我们看到很多百姓一家数口人挤在一间茅屋里,住在一顶帐篷里,大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很穷很穷。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在蓟城大兴土木,修建殿宇,会遭到北疆上下一致的指责,这对长公主,对北疆都没有好处,会影响到社稷振兴大业。殿下的建议,臣等非常赞同。”
长公主府不但依旧留在泉州,而且以后也一直和骠骑大将军府在一起,这大大出乎李翊和骠骑大将军府诸吏的意外。但这件事李翊和府中诸吏已经无心深究了,现在他们被北疆巨额的财赋空缺所困扰。骠骑大将军府上至李翊,下至诸曹掾属,无不在绞尽脑计,殚精竭虑的思考对策,激烈的讨论已经持续十几天了。
这一段时间,张温、崔烈、马日磾等人在蔡邕、郑玄的陪同下,拜祭了蓟城的忠烈堂,参加了蓟城大学堂的两场辩议,和诸府官吏也聊了聊。
张温等老臣在泉州的这些天里,通过和各方的接触,对北疆的情况已经非常了解。
蔡邕曾对他们解释过,李翊之所以没有攻打长安勤王,有许多原因,比如李翊没有天子的圣旨。李翊到现在为止接到的圣旨都是要他攻击袁绍,他能怎么办?像袁绍一样公开讨董?要知道北疆有九个将军十余个中郎将,没有天子圣旨,就靠李翊一张嘴,说讨董就讨董,这现实吗?
李翊不愿出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北疆的深重危机,而根源就是北疆的财赋危机。北疆连养兵的钱都凑不齐哪里还有钱打仗?
有人认为北疆应该放弃大漠,放弃边郡,这样就可以集中所有军队拯救社稷了。其实这是笑话。大漠和边郡现在没有战事,安静得很。去年大漠雪灾,我们用于赈济大漠的钱大约也就一亿钱左右。像现在这个时候,大漠上草肥马壮,我们几乎不需要再赈济他们了。北疆的二十多亿钱赈济其实都是给滞留在各郡的数百万灾民,流民和民夫吃光了,和大漠、边郡没有任何关系。
假如我们放弃大漠,放弃边郡,把长城以北的军队全部征调回来,武力的确是强大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钱去攻打长安?就算我们有钱,那粮食呢?二十余万大军打仗时候消耗的粮食,比将士们待在军营里晒太阳时消耗的粮食要多上数倍。再加上给大军运送粮草辎重的几十万民夫的粮食消耗,这一天下来,几十万人要吃掉多少粮食?
仅靠幽州和并州的六七万大军是打不下长安的,董卓有十几万大军,我们兵力不够。要打长安,至少要和董卓的军队人数相差无几,否则有去无回。所以制衡是必要的,北疆需要足够的时间蓄积力量。
北疆这个制衡之策也不是李翊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北疆大吏合议的结果。长公主也参加了合议,她也同意暂时用制衡之策稳定京畿局面。
蔡邕说:“如果天子和朝廷以一己之私利,强迫骠骑大将军以放弃北疆为代价去拯救社稷,其后果不堪设想。这不仅仅是北疆大乱的事,而是我大汉社稷能不能因为北疆的放弃而得到拯救的事。如果北疆也丢了,社稷也丢了,那就全完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等一等,等北疆实力恢复了,再一击而中?为什么十拿九稳的事不做,非要拿社稷去冒险?”
张温、崔烈等人心有所动,他们和寇准、钟繇、陈群等诸多北疆官吏私下就当前的局势和北疆危机讨论过多次,但因为各人的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大家在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策略上也大相径庭。
不过,张温等人一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也没有说出天子和朝廷在北疆设置长公主府和指派七位重臣辅佐长公主的真正目的。
天子和朝廷把长公主府设在北疆,并且违背祖制,公然修改律法赋予长公主处理国事的权力,这在本朝尚是第一次。虽然太后主掌权柄处理国事在本朝算是惯例,但长公主也介入国家权柄,这对大汉社稷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蔡邕就此事问过张温等人,但他们三缄其口,一句话也不说。
不过有一点他们的态度很坚决,他们认为袁绍和参加讨董大军的官吏都是大汉叛逆,北疆不去剿杀他们也就算了,但不应该参与其中,甚至李翊本人还率领了六千大军南下。这是公然违抗天子的圣旨,是对天子和朝廷的背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