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管仲变法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管仲为相这件事上,有三个当事人,假设其中有任何一个当事人,不能满足管仲拜相的条件,那么管仲与相位就会擦肩而过——无缘了。三位当事人都是谁呢?他们是: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本人。
先说地位至高无上,受过管仲杀害未遂,大名鼎鼎的齐桓公。不难看出,管仲做事一直对齐桓公不利,甚至是相当有害的。开始时,管仲保的主公是公子纠,主仆共谋与齐桓公争夺齐国君位,接下来发生了,管仲射还未即位的公子小白一箭,也就是齐桓公所中的那一箭。管仲这样对待齐桓公,平心而论,齐桓公如果要杀死管仲,都是理顺成章,再自然,再应该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齐桓公他看在师傅鲍叔牙的面子上,宽怀大量,不计前嫌,不但不杀死自己的政敌、凶手、刺客管仲,反而接受师傅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假如说齐桓公,不接受师傅鲍叔牙的这个建议,那么相位肯定与管仲无缘了。
另一个就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假设,他没有力保好友管仲,没有一心为公,或者说他在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时,知难而退,也就没有了管仲拜相之事。
第三位当事人,也就是管仲本人,假设他就如召忽一样,一臣不保二主,自尽身亡,那自然他也是与相位无缘了。之所以他没有选择自尽尽忠,可能是他因为家中,还有高堂老母吧!也有可能是他的才华,还没有施展出来,宏大的理想也没有实现。再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之所以没有被齐桓公杀掉,除了与鲍叔牙有亲密、至交关系外,就是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聪颖过人之人,并且还算得上是一个对自己主人忠心的人。
总结一句话,管仲拜相的必要条件是,有三位这样的当事人。
管仲拜相以后,齐桓公下旨他,全面负责全国的变法(改革)大事。管仲深深地知道,自己肩膀上担子有多重,他把改革事情的方方面面,一条条,一项项都仔细地考虑再考虑,思考再思考。把制定出的变法草案,首先一一和鲍叔牙细细商量,再让齐桓公过目,在征得君主点头后,管仲就颁布了: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等多方面,很多条变法法令……
有时夜深了,管仲还在向齐桓公禀告变法事项,在许多细节上管仲仔细、清楚地给齐桓公一一讲解。齐桓公看着辛劳一天的管仲,就吩咐侍者传旨上管仲喜欢吃的:红烧山鸡、东海群鱼汤、三鲜大红虾……
在政治方面,管仲建立了一整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大小官吏的制度,主要是对官吏实行以劳受禄,无劳而下或无劳而免……
在军事方面,加强君上的集权,也就是加强齐国中央集权。军队将领也实行有功者、有能力者上;军队方面管仲还实行了,军民一体化。军民一体化,主要的是,国家军队除了驻守像临淄等,这样重要的城市和地方外,在其它地方驻防的军队,初步实行屯田制,使军队粮食自种自给,这也是管仲首创的屯田制。
农民方面,他们在平时或者无战事时期,以农事为主,训练为辅,当发生战争时随即入伍为兵等等。
在外交方面,管仲提倡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宗旨,加强与诸侯国会盟和联盟……
在经济方面,管仲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在丰年以平价大量收购粮食,即防止了谷贱伤农,并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如出现了欠年、或荒年,农民们无粮可吃,国家又以平价粮卖给农民……
说到粮食,说到农民,其中一条是关于农业方面的,万事都不可能是独立的,说是农业方面的事情,自然也和政治连在一起。
颁布了改革法令以后,管仲心想,再甜的糖块,没有吃到嘴里,人们也不会知道它是甜的。再好的事情,没有亲身经过,人们也不会感到是件好事。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让人们看到,尝到,是好事情,有利可图,他们自然就会甘心情愿地去做。为了推进改革,管仲想到了齐桓公,改革的起点还得从君上这里开始。
君臣二人相见后,一套君臣之礼必不可少。一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问候之后,管仲谢过齐桓公赐座后就开始谈正事了。管仲施礼说:“禀君上,臣是来向君上请教一个字的。”
“啊!一个字?一个什么字啊?相国师傅请讲来。”一向尊重管仲的齐桓公,微笑着问道。
“禀君上,臣在请教这个字以前,先给君上讲一块糖的故事”,然后管仲就把没有吃过糖,不知道糖甜的故事讲了起来……他接着道:“今天,臣想向君上请教一个顺字。”
齐桓公一听这个字,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一半,这肯定与顺民意、顺民心,改革有关,他面带笑容地问道:“相国啊!你是想,我们办事一切要顺着民意,寡人没有答错吧?”
“我们君臣一说一想,就是那么的巧合”,管仲微笑着,他施着礼说,“的确,我们做事要顺民意,顺民心,既然要顺民心,就得懂、就要能看透民心。是人就会有私心,换句话说就是,人心是贪得无厌,永无止境。我们就是要利用人们这种心理,给于他们甜头,给于他们好处。变他们被动劳动,为主动劳动。”
齐桓公点着头,便连声称赞地说:“嗯!嗯!对对,好好……”
“不过,”管仲话锋一转接着说,“君上,万事开头难,奴隶变农民,奴隶变平民,农业上的改革。臣想,最先从君上的直属领地上开始实施,经济收入,经济效益虽不能立竿见影。可是,在一年内定会大有成效。那时,国与民的收入,会成倍地增长。这个好消息,其他的奴隶主和奴隶们,一定会效仿的。”
信任、重用管仲的齐桓公欣然地点头同意。
关于齐桓公的直属土地,在齐国来说的确不少事,他集了齐襄公、公子纠和齐前废公公孙无知,包括自己在内四个大户的土地,只谈这直属的土地,在齐国就占用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还有面积巨大的荒无人烟之地。也可以说,这些荒无人烟和不毛之地,都是齐桓公的直属之地。仅此来看,齐桓公的直属土地,能占齐国的半边天。
齐桓公接着管仲的话,赞成地说:“很好,改革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寡人也是这样想的,齐国的农业改革,就从寡人的直属土地上开始。给临淄的贵族大夫们,给全国的大小奴隶主们带个好头。”
齐国的管仲改革,首先从齐桓公这里,从齐国的都城临淄这里,正式拉开了序幕。第二天上午,管仲带着临淄的官员等一行,来到临淄城外,齐桓公直属的田野上,当着千百个奴隶的面,宣读了解放奴隶,免费分给他们田地,只需他们交租……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地传进了,临淄大大小小奴隶主、贵族们的耳朵里。他们对齐桓公这个新做法,是好是坏,就是对奴隶主本身利益而言,都持怀疑态度。
几天以后,和齐桓公关系比较亲近的高溪与国氏两位大人,持着怀疑的心理,来到君主公子小白的田地里想看看是怎么个情况。两位上卿大夫在随从陪同下,漫步走在田间的大路上,时而看看这边的农民,原来的奴隶,时而看看那边的农民,他们在农田里好像比赛似的,干活一个比一个卖力,一个比一个快。这真是有点奇怪了,昔日的奴隶们就是在皮鞭下干活,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不,应该说是半死不活的样子。人还是这些人,相比之下,现在……是什么调动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呢?难道说……就是管仲的这个新变法?这个新方法?
带着这种好奇,怀着这个疑问,高溪和老伙计国氏,在自己部分土地上也实行了这个新方法。
……
“后话: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就到了秋天,在农民们辛苦的劳作下,农作物喜获大丰收,新收获的粮食装满了农民们的粮仓,也装满了齐桓公和少部分,实行变法奴隶主们的粮仓,齐国的粮仓爆满也是多年来从没有出现过的。这样一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千千万万个奴隶主、贵族们,看在眼里却想在他们的心里。很快,他们依葫芦画瓢地学着开始了大变革,并迅速地向全国展开。”
在管仲为相这件事上,有三个当事人,假设其中有任何一个当事人,不能满足管仲拜相的条件,那么管仲与相位就会擦肩而过——无缘了。三位当事人都是谁呢?他们是: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本人。
先说地位至高无上,受过管仲杀害未遂,大名鼎鼎的齐桓公。不难看出,管仲做事一直对齐桓公不利,甚至是相当有害的。开始时,管仲保的主公是公子纠,主仆共谋与齐桓公争夺齐国君位,接下来发生了,管仲射还未即位的公子小白一箭,也就是齐桓公所中的那一箭。管仲这样对待齐桓公,平心而论,齐桓公如果要杀死管仲,都是理顺成章,再自然,再应该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齐桓公他看在师傅鲍叔牙的面子上,宽怀大量,不计前嫌,不但不杀死自己的政敌、凶手、刺客管仲,反而接受师傅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假如说齐桓公,不接受师傅鲍叔牙的这个建议,那么相位肯定与管仲无缘了。
另一个就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假设,他没有力保好友管仲,没有一心为公,或者说他在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时,知难而退,也就没有了管仲拜相之事。
第三位当事人,也就是管仲本人,假设他就如召忽一样,一臣不保二主,自尽身亡,那自然他也是与相位无缘了。之所以他没有选择自尽尽忠,可能是他因为家中,还有高堂老母吧!也有可能是他的才华,还没有施展出来,宏大的理想也没有实现。再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之所以没有被齐桓公杀掉,除了与鲍叔牙有亲密、至交关系外,就是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聪颖过人之人,并且还算得上是一个对自己主人忠心的人。
总结一句话,管仲拜相的必要条件是,有三位这样的当事人。
管仲拜相以后,齐桓公下旨他,全面负责全国的变法(改革)大事。管仲深深地知道,自己肩膀上担子有多重,他把改革事情的方方面面,一条条,一项项都仔细地考虑再考虑,思考再思考。把制定出的变法草案,首先一一和鲍叔牙细细商量,再让齐桓公过目,在征得君主点头后,管仲就颁布了: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等多方面,很多条变法法令……
有时夜深了,管仲还在向齐桓公禀告变法事项,在许多细节上管仲仔细、清楚地给齐桓公一一讲解。齐桓公看着辛劳一天的管仲,就吩咐侍者传旨上管仲喜欢吃的:红烧山鸡、东海群鱼汤、三鲜大红虾……
在政治方面,管仲建立了一整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大小官吏的制度,主要是对官吏实行以劳受禄,无劳而下或无劳而免……
在军事方面,加强君上的集权,也就是加强齐国中央集权。军队将领也实行有功者、有能力者上;军队方面管仲还实行了,军民一体化。军民一体化,主要的是,国家军队除了驻守像临淄等,这样重要的城市和地方外,在其它地方驻防的军队,初步实行屯田制,使军队粮食自种自给,这也是管仲首创的屯田制。
农民方面,他们在平时或者无战事时期,以农事为主,训练为辅,当发生战争时随即入伍为兵等等。
在外交方面,管仲提倡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宗旨,加强与诸侯国会盟和联盟……
在经济方面,管仲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在丰年以平价大量收购粮食,即防止了谷贱伤农,并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如出现了欠年、或荒年,农民们无粮可吃,国家又以平价粮卖给农民……
说到粮食,说到农民,其中一条是关于农业方面的,万事都不可能是独立的,说是农业方面的事情,自然也和政治连在一起。
颁布了改革法令以后,管仲心想,再甜的糖块,没有吃到嘴里,人们也不会知道它是甜的。再好的事情,没有亲身经过,人们也不会感到是件好事。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让人们看到,尝到,是好事情,有利可图,他们自然就会甘心情愿地去做。为了推进改革,管仲想到了齐桓公,改革的起点还得从君上这里开始。
君臣二人相见后,一套君臣之礼必不可少。一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问候之后,管仲谢过齐桓公赐座后就开始谈正事了。管仲施礼说:“禀君上,臣是来向君上请教一个字的。”
“啊!一个字?一个什么字啊?相国师傅请讲来。”一向尊重管仲的齐桓公,微笑着问道。
“禀君上,臣在请教这个字以前,先给君上讲一块糖的故事”,然后管仲就把没有吃过糖,不知道糖甜的故事讲了起来……他接着道:“今天,臣想向君上请教一个顺字。”
齐桓公一听这个字,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一半,这肯定与顺民意、顺民心,改革有关,他面带笑容地问道:“相国啊!你是想,我们办事一切要顺着民意,寡人没有答错吧?”
“我们君臣一说一想,就是那么的巧合”,管仲微笑着,他施着礼说,“的确,我们做事要顺民意,顺民心,既然要顺民心,就得懂、就要能看透民心。是人就会有私心,换句话说就是,人心是贪得无厌,永无止境。我们就是要利用人们这种心理,给于他们甜头,给于他们好处。变他们被动劳动,为主动劳动。”
齐桓公点着头,便连声称赞地说:“嗯!嗯!对对,好好……”
“不过,”管仲话锋一转接着说,“君上,万事开头难,奴隶变农民,奴隶变平民,农业上的改革。臣想,最先从君上的直属领地上开始实施,经济收入,经济效益虽不能立竿见影。可是,在一年内定会大有成效。那时,国与民的收入,会成倍地增长。这个好消息,其他的奴隶主和奴隶们,一定会效仿的。”
信任、重用管仲的齐桓公欣然地点头同意。
关于齐桓公的直属土地,在齐国来说的确不少事,他集了齐襄公、公子纠和齐前废公公孙无知,包括自己在内四个大户的土地,只谈这直属的土地,在齐国就占用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还有面积巨大的荒无人烟之地。也可以说,这些荒无人烟和不毛之地,都是齐桓公的直属之地。仅此来看,齐桓公的直属土地,能占齐国的半边天。
齐桓公接着管仲的话,赞成地说:“很好,改革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寡人也是这样想的,齐国的农业改革,就从寡人的直属土地上开始。给临淄的贵族大夫们,给全国的大小奴隶主们带个好头。”
齐国的管仲改革,首先从齐桓公这里,从齐国的都城临淄这里,正式拉开了序幕。第二天上午,管仲带着临淄的官员等一行,来到临淄城外,齐桓公直属的田野上,当着千百个奴隶的面,宣读了解放奴隶,免费分给他们田地,只需他们交租……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地传进了,临淄大大小小奴隶主、贵族们的耳朵里。他们对齐桓公这个新做法,是好是坏,就是对奴隶主本身利益而言,都持怀疑态度。
几天以后,和齐桓公关系比较亲近的高溪与国氏两位大人,持着怀疑的心理,来到君主公子小白的田地里想看看是怎么个情况。两位上卿大夫在随从陪同下,漫步走在田间的大路上,时而看看这边的农民,原来的奴隶,时而看看那边的农民,他们在农田里好像比赛似的,干活一个比一个卖力,一个比一个快。这真是有点奇怪了,昔日的奴隶们就是在皮鞭下干活,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不,应该说是半死不活的样子。人还是这些人,相比之下,现在……是什么调动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呢?难道说……就是管仲的这个新变法?这个新方法?
带着这种好奇,怀着这个疑问,高溪和老伙计国氏,在自己部分土地上也实行了这个新方法。
……
“后话: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就到了秋天,在农民们辛苦的劳作下,农作物喜获大丰收,新收获的粮食装满了农民们的粮仓,也装满了齐桓公和少部分,实行变法奴隶主们的粮仓,齐国的粮仓爆满也是多年来从没有出现过的。这样一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千千万万个奴隶主、贵族们,看在眼里却想在他们的心里。很快,他们依葫芦画瓢地学着开始了大变革,并迅速地向全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