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以祖宗之名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堂尊,朱公子写的这封信,到底是什么意思?藏头露尾,写人家孔夫子的名字,难不成是要说什么夫子显圣?”方师爷满腹狐疑。
而晏子宾却是眉头紧皱,沉吟良久,忍不住一拍脑门,如梦方醒。
“好厉害的朱公子,好高明的手段!这一招用出去,只怕朝廷要麻烦一阵子了。”
方师爷翻了翻眼皮,很是无奈,他怎么看不出哪里高明?
晏子宾冷哼,“蠢材,等这次过去,我还能当官,一定换个绍兴的师爷,不用你这个让银子塞住了脑子的废物!”
方师爷瞠目结舌,师爷又不是药材,怎么还讲产地?
晏子宾懒得搭理他,其实答案就在他和朱颐垣讲的那番话里。
天可怜见,他是真的没有撒谎。
世人光知道孔家聚敛了百万亩田产,整个兖州府都是他们的。
却不知道,孔家同时也是北方最大的粮商,没有之一!
早在朱棣迁都北平之后,北方就靠着南方漕粮维持,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缺口越来越大。
尤其是隆庆开关之后,江南的最好土地普遍种上了桑树棉花,江西、湖广成了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地。
南直隶许多鱼米之乡,甚至没法粮食自给自足。
天启以来,基本上就是江西湖广的粮食,顺着长江送到江南,一部分供应南方,一部分通过漕运,送去京城九边。
偌大的天下,粮食问题,已经紧张到了一个极限。
孔家守着兖州,粮食产量虽然不如江南,也还算不错。又临近运河,交通方便。而且孔家压榨有道,极善于可持续竭泽而渔。
正因为如此,孔家在粮食问题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晏子宾这家伙确实有点道行,除掉京师,北方许多城市,都有孔家的粮行,或者有粮商从孔家买粮。
捏着百万人的饭碗,孔家才能肆无忌惮,不然光靠一个衍圣公的名头,还真不够看的。
要不然同样世袭的张天师,怎么就没有这么大的声势?
从大明,换成了大清,孔家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因为南方打仗,粮食缺口更大,变得与日俱增起来。
文学作品的战争,都是双方将帅,运筹帷幄,妙计迭出,让人大呼过瘾。
可现实中的战争,就是钱粮民夫,一点点算计,真正到兵对兵,将对将,决胜负沙场上,那已经是最后的收尾了。
以朱颐垣的这点兵力,即便攻陷十座莱芜县城,也屁用没有,你能打,清军就能抢回去。
敌强我弱,凭什么扭转战局?
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朱颐垣拿出来他的答案……鼓动百姓,抵制孔家的田租。
少交田租,孔家就拿不到足够粮食。
而孔家的粮食,一面供应江南的清军,一面供应着山东,甚至还会往京城送点……洪承畴老谋深算,招抚南方,你有多大的本事,缺粮之后,看你怎么用兵?
山东调集了好几万兵马,要收拾谢迁,可粮食没了,让这帮人怎么打?
朱颐垣最初只是觉得袭扰清军后方,截断粮道,帮助谢迁,和清军周旋。
坦白讲,那时候他还很虚,那种无力感尚在。
他并不觉得自己能赢,只是在基于本能,组织义军,进行着反抗。
反正不能剃发易服,喊吾皇万万岁吧!
可是当朱颐垣到了莱芜,了解了孔家在这里的田产之后,他就不断思索,反复推敲。终于,让朱颐垣看透了这一步棋。
也看清楚了清廷的七寸。
不论有多少兵马,有多强大的战力,只要切断了粮食,阻断了经济来源,这个仗就打不下去。
找到了法门,有了自信。
进入莱芜之后的朱颐垣,脱胎换骨,做起事情的画风都不一样了。
“舅舅,我给孔家写了这封信,连同孔凡的脑袋,一起送过去。不过这还只是小菜,关键是联络费县的王俊,还有榆园义军,不要他们真的动兵,只要他们能放手鼓动百姓,抗拒田租,不给孔家粮食。不论山东,还是江南,情况都会好不少。”
朱颐垣勾勒的棋局,让叶廷兰目瞪口呆。
“好小子,你就在小小的莱芜城外,就要左右天下大局,你也太敢想了吧!”
叶廷兰大呼震惊。
可就在此时,那位东山先生赵士哲站了出来。
“朱公子,你的谋划虽然高明,可不论费县王俊,还是榆园义军,都未必有你的本事,想让他们鼓动百姓,少交田租,只怕不行。”
朱颐垣吸了口气,凝重道:“东山公,那您觉得谁可以?”
赵士哲呵呵一笑,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老夫!”
“您?”朱颐垣颇为惊讶,“东山公,非是晚生不相信前辈,只是生死大事,不能马虎。”
“哈哈哈!”赵士哲朗声大笑,“朱公子,书生自有嶙峋骨,在这个神州倾颓的当口,愿意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何其之多!更何况你朱公子已经给了大家伙借口,又不是要反清,只是少交点田租,让百姓们能喘口气,这有什么错?”
确实没错,而且还干得天经地义,理直气壮。
此时此刻,就不得不提到这位东山先生的恐怖身份了,赵士哲成名非常早,他在山东一手创立了山左大社,而这个山左大社就是复社在北方的分社。
严谨点说,赵士哲是山东文坛盟主,不严谨点,他是北方士林领袖……总之是影响力十足的大佬。
另外随着他来的一老一少,老的叫宋继澄,年轻的叫宋琏,是一对父子,同时也是复社的成员。
稍微有点明末历史常识的,都应该知道复社有多大的影响力。
光是书生,也未必就能反了天。
可现在时机太好了。
个别地方秋收已经开始了,洪承畴统领着人马南下,山东清军被谢迁牵制……钻到了莱芜的朱颐垣,等于进了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猴子。
那还等什么,好戏开场吧!
赵士哲毫不客气,他立刻挥笔,参考朱颐垣的意思,给孔家写信,请求孔家爱惜百姓,不要多收田赋,还要劝谏大清皇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戴,才能坐稳江山。
一封信写的四平八稳,只是读表面上的意思,那是无可挑剔。
只是这封信送出去,各种指责之声,瞬间冒了出来。
偏巧,衍圣公孔胤植的五十五大寿也快到了。
外面改朝换代,风起云涌,唯独他们孔家,永远兴盛尊荣,笑看风云。
这都是祖宗恩德。
孔胤植领着子孙后人,去孔庙祭祀,给老祖宗上香。
和平常一样,他们到了孔庙大门外面,正要进去,突然发现门上赫然有八个字:不肖子孙,何颜见我?
字迹古拙,当真是孔老夫子写的?
很显然,这是有人恶作剧。
孔胤植让人赶快撕了,用火烧掉。
从孔庙回来,他收到了不少贺寿的帖子,但是在这一堆帖子里面,就有一份纯黑封面,拿过来一看。
又把孔胤植气疯了。
“鞑虏家奴,叛国贰臣。不肖子孙,愧对祖宗。”
好家伙,这是啪啪打脸。
正在这时候,府门外又有人慌里慌张跑进来,手里头抱着一颗血淋淋的脑袋。
在脑门上还用匕首钉着一封信。
这封信正是出自朱颐垣的手笔,不过又经过了润色,比起晏子宾看到的那一版强了不少。
“老夫孔仲尼,一生恢复周礼,至死不休,不知子孙可曾继承遗志,忠心国家?老夫主张仁政王道,子孙后代可曾辅佐贤君,造福百姓?老夫明华夷之辩,子孙可曾讨灭夷狄,光大华夏?老夫敦睦乡亲,爱护邻里,子孙可曾施仁德于百姓,受乡邻赞叹?老夫门人弟子三千,有教无类,子孙后代可有德行教化天下,为人敬仰?”
面对这一连串质问,孔胤植老脸涨得比猴屁股还红……
wap.
/133//.html
“堂尊,朱公子写的这封信,到底是什么意思?藏头露尾,写人家孔夫子的名字,难不成是要说什么夫子显圣?”方师爷满腹狐疑。
而晏子宾却是眉头紧皱,沉吟良久,忍不住一拍脑门,如梦方醒。
“好厉害的朱公子,好高明的手段!这一招用出去,只怕朝廷要麻烦一阵子了。”
方师爷翻了翻眼皮,很是无奈,他怎么看不出哪里高明?
晏子宾冷哼,“蠢材,等这次过去,我还能当官,一定换个绍兴的师爷,不用你这个让银子塞住了脑子的废物!”
方师爷瞠目结舌,师爷又不是药材,怎么还讲产地?
晏子宾懒得搭理他,其实答案就在他和朱颐垣讲的那番话里。
天可怜见,他是真的没有撒谎。
世人光知道孔家聚敛了百万亩田产,整个兖州府都是他们的。
却不知道,孔家同时也是北方最大的粮商,没有之一!
早在朱棣迁都北平之后,北方就靠着南方漕粮维持,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缺口越来越大。
尤其是隆庆开关之后,江南的最好土地普遍种上了桑树棉花,江西、湖广成了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地。
南直隶许多鱼米之乡,甚至没法粮食自给自足。
天启以来,基本上就是江西湖广的粮食,顺着长江送到江南,一部分供应南方,一部分通过漕运,送去京城九边。
偌大的天下,粮食问题,已经紧张到了一个极限。
孔家守着兖州,粮食产量虽然不如江南,也还算不错。又临近运河,交通方便。而且孔家压榨有道,极善于可持续竭泽而渔。
正因为如此,孔家在粮食问题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晏子宾这家伙确实有点道行,除掉京师,北方许多城市,都有孔家的粮行,或者有粮商从孔家买粮。
捏着百万人的饭碗,孔家才能肆无忌惮,不然光靠一个衍圣公的名头,还真不够看的。
要不然同样世袭的张天师,怎么就没有这么大的声势?
从大明,换成了大清,孔家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因为南方打仗,粮食缺口更大,变得与日俱增起来。
文学作品的战争,都是双方将帅,运筹帷幄,妙计迭出,让人大呼过瘾。
可现实中的战争,就是钱粮民夫,一点点算计,真正到兵对兵,将对将,决胜负沙场上,那已经是最后的收尾了。
以朱颐垣的这点兵力,即便攻陷十座莱芜县城,也屁用没有,你能打,清军就能抢回去。
敌强我弱,凭什么扭转战局?
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朱颐垣拿出来他的答案……鼓动百姓,抵制孔家的田租。
少交田租,孔家就拿不到足够粮食。
而孔家的粮食,一面供应江南的清军,一面供应着山东,甚至还会往京城送点……洪承畴老谋深算,招抚南方,你有多大的本事,缺粮之后,看你怎么用兵?
山东调集了好几万兵马,要收拾谢迁,可粮食没了,让这帮人怎么打?
朱颐垣最初只是觉得袭扰清军后方,截断粮道,帮助谢迁,和清军周旋。
坦白讲,那时候他还很虚,那种无力感尚在。
他并不觉得自己能赢,只是在基于本能,组织义军,进行着反抗。
反正不能剃发易服,喊吾皇万万岁吧!
可是当朱颐垣到了莱芜,了解了孔家在这里的田产之后,他就不断思索,反复推敲。终于,让朱颐垣看透了这一步棋。
也看清楚了清廷的七寸。
不论有多少兵马,有多强大的战力,只要切断了粮食,阻断了经济来源,这个仗就打不下去。
找到了法门,有了自信。
进入莱芜之后的朱颐垣,脱胎换骨,做起事情的画风都不一样了。
“舅舅,我给孔家写了这封信,连同孔凡的脑袋,一起送过去。不过这还只是小菜,关键是联络费县的王俊,还有榆园义军,不要他们真的动兵,只要他们能放手鼓动百姓,抗拒田租,不给孔家粮食。不论山东,还是江南,情况都会好不少。”
朱颐垣勾勒的棋局,让叶廷兰目瞪口呆。
“好小子,你就在小小的莱芜城外,就要左右天下大局,你也太敢想了吧!”
叶廷兰大呼震惊。
可就在此时,那位东山先生赵士哲站了出来。
“朱公子,你的谋划虽然高明,可不论费县王俊,还是榆园义军,都未必有你的本事,想让他们鼓动百姓,少交田租,只怕不行。”
朱颐垣吸了口气,凝重道:“东山公,那您觉得谁可以?”
赵士哲呵呵一笑,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老夫!”
“您?”朱颐垣颇为惊讶,“东山公,非是晚生不相信前辈,只是生死大事,不能马虎。”
“哈哈哈!”赵士哲朗声大笑,“朱公子,书生自有嶙峋骨,在这个神州倾颓的当口,愿意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何其之多!更何况你朱公子已经给了大家伙借口,又不是要反清,只是少交点田租,让百姓们能喘口气,这有什么错?”
确实没错,而且还干得天经地义,理直气壮。
此时此刻,就不得不提到这位东山先生的恐怖身份了,赵士哲成名非常早,他在山东一手创立了山左大社,而这个山左大社就是复社在北方的分社。
严谨点说,赵士哲是山东文坛盟主,不严谨点,他是北方士林领袖……总之是影响力十足的大佬。
另外随着他来的一老一少,老的叫宋继澄,年轻的叫宋琏,是一对父子,同时也是复社的成员。
稍微有点明末历史常识的,都应该知道复社有多大的影响力。
光是书生,也未必就能反了天。
可现在时机太好了。
个别地方秋收已经开始了,洪承畴统领着人马南下,山东清军被谢迁牵制……钻到了莱芜的朱颐垣,等于进了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猴子。
那还等什么,好戏开场吧!
赵士哲毫不客气,他立刻挥笔,参考朱颐垣的意思,给孔家写信,请求孔家爱惜百姓,不要多收田赋,还要劝谏大清皇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戴,才能坐稳江山。
一封信写的四平八稳,只是读表面上的意思,那是无可挑剔。
只是这封信送出去,各种指责之声,瞬间冒了出来。
偏巧,衍圣公孔胤植的五十五大寿也快到了。
外面改朝换代,风起云涌,唯独他们孔家,永远兴盛尊荣,笑看风云。
这都是祖宗恩德。
孔胤植领着子孙后人,去孔庙祭祀,给老祖宗上香。
和平常一样,他们到了孔庙大门外面,正要进去,突然发现门上赫然有八个字:不肖子孙,何颜见我?
字迹古拙,当真是孔老夫子写的?
很显然,这是有人恶作剧。
孔胤植让人赶快撕了,用火烧掉。
从孔庙回来,他收到了不少贺寿的帖子,但是在这一堆帖子里面,就有一份纯黑封面,拿过来一看。
又把孔胤植气疯了。
“鞑虏家奴,叛国贰臣。不肖子孙,愧对祖宗。”
好家伙,这是啪啪打脸。
正在这时候,府门外又有人慌里慌张跑进来,手里头抱着一颗血淋淋的脑袋。
在脑门上还用匕首钉着一封信。
这封信正是出自朱颐垣的手笔,不过又经过了润色,比起晏子宾看到的那一版强了不少。
“老夫孔仲尼,一生恢复周礼,至死不休,不知子孙可曾继承遗志,忠心国家?老夫主张仁政王道,子孙后代可曾辅佐贤君,造福百姓?老夫明华夷之辩,子孙可曾讨灭夷狄,光大华夏?老夫敦睦乡亲,爱护邻里,子孙可曾施仁德于百姓,受乡邻赞叹?老夫门人弟子三千,有教无类,子孙后代可有德行教化天下,为人敬仰?”
面对这一连串质问,孔胤植老脸涨得比猴屁股还红……
wap.
/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