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吴魁这一生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徐正大力的将吴魁以及张作虎的头颅抛在了殿外的广场上,万余名兵士不知所措的看着地上的头颅,一些眼力好的立马就辨认出了这两个头颅的主人。
一个是满脸狰狞笑容的吴魁,另一个则是满脸不可置信神色的张作虎。
其实殿外的大多数士兵都不知道今日进宫所为何事,但是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城头守备队和禁军都选择无条件的服从徐正以及张作虎的指示。
一万名禁军眼见他们的统领张作虎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照理来说是十分气愤的,但是这大梁的禁军却又实在是一个十分奇怪的存在。一万人里起码有一半是官家子弟,在军队里日夜厮混,压根就是一队乌合之众。遇上这等事故,大多数人竟然不知所措,以至于当城头守备队的五千人过来强制缴械之时,甚少有人发起反抗。
张作虎一死,徐正就是整个大梁城官阶最高的武官。
只听命于徐正的五千城头守备队很快就将少数反抗的顽固分子给消灭,徐正有序的指挥着部队缓缓退出宫外,并且嘱咐将禁军士兵暂时收押。
吴魁造反一事,大多数禁军士兵其实是毫不知情的,徐正也不打算将他们都杀掉,毕竟这也是大梁城内为数不多的军事力量。
处理完了这一系列事情过后,徐正下马回到了殿上。
在他身后,那个被宣布为逆贼之首的吴魁头颅有些孤零零的就这么被抛在了殿外。
......
年少时的吴魁是一个很没有野心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一生都会在这里度过。
后来村子里来了一个人,是一个中年儒生,略显沧桑的面庞难掩年少时的俊朗。
据他所说,他是鲁国人,出门游历至此,已经周游了七个国家。
还是个孩童的吴魁睁大着双眼,跟着村子里的孩子围在这个中年儒生身边,满脸好奇的听着中年儒生讲着外面的世界。
中年儒生的到来给这个平静的小山村带来了一丝丝的变化,兴许是喜欢上了这里恬静平淡的生活,中年儒生在这里住了下来。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村子里的孩子都会跑去中年儒生的住所,缠着他讲外面的故事,儒生也乐得和他们聊天,可是日子久了,孩童们又被新的事物吸引了注意,最后只有吴魁每天都坚持去儒生的住所。
中年儒生似乎毫不在意渐渐冷落的门庭,每日也只是在房子里读书写字,也是在儒生的身边,吴魁学会了认字。
中年儒生似乎很喜欢教人,非常有耐心的教导吴魁,吴魁的父母也乐得有个免费的教师。
有一次小吴魁问儒生:“你出来是为了见识外面的世界吗?”
中年儒生却只是笑笑道:“是,但也不全是。”
小吴魁接着问道:“那你还为了什么呢?”
中年儒生说道:“我想再找个徒弟。”
小吴魁叉着腰自豪的道:“我不就是你的徒弟吗?你都教我读书认字了。”
中年儒生有些好笑的看着小吴魁,轻声道:“我只是教你读书认字,最多算是你的启蒙老师罢了,我要找的,是能继承我衣钵的人。”
小吴魁呆呆的看着中年儒生道:“什么是衣钵?”
......
中年儒生在这个小山村待了足足一年有余,最终还是要走了,走的那一天吴魁哭着拉着中年儒生的衣袖。
“不能再住一段时间吗?”还是孩童的吴魁眨着含泪的双眼看着中年儒生,“关于外面世界的故事你还没和我讲完呢!”
中年儒生笑着摸了摸小吴魁的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要习惯离别这件事。”
小吴魁根本不懂中年儒生说的这些饱含人生道理的话,还是执着的拉着中年儒生的衣袖,说道:“我可以当你的徒弟,你带我一起走呀!”
吴魁的父母站在一旁,略有些尴尬的看着儒生,却也拿小吴魁没有一点办法。
中年儒生犹豫了一下,似乎有些下不了决定,最终他还是问出了那一句话:“你喜欢外面的世界吗?”
吴魁点头如捣蒜:“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
中年儒生笑着摇了摇头:“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有这里好呢。”
吴魁却是满脸不相信的道:“这里只有农田,有什么好的!”
中年儒生思考了一会,弯下腰来,拾起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写下了一个王字,并且说道:“还记得我教过你认的字吗,你在这个字上擦去一个笔划,如果让我满意的话,我就考虑带你走。”
吴魁的父母听到这话愣了一愣,只有小吴魁开开心心蹲下身来的用手指头抹去了最上方一横,将一个王字改成了土字。
王这个字,非常简单,却又偏偏象征着最高的地位。去掉一个笔划,也有好几种不同的可能,去掉最上面的一横,是个土字,去掉中间的一横,是个工字,去掉最下面的一横,是个干字,而去掉中间的一竖,则是一个三字。
中年儒生看着地上的土字,愣了一愣,随后自言自语道:“土地土地,正好是一个土字,王字去掉顶上一横......”
而后中年儒生露出欣慰的笑容,双眼与小吴魁对视,柔声说道:“你愿意跟我一起走吗?”
夕阳下的吴魁笑着大力点头。
后来吴魁便跟着中年儒生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吴魁都没有想明白当初他的父母为什么会答应中年儒生带着他走这个无理的请求,也想不明白,这个后来成为他师傅的男人,为什么会违背“父母在不远游”这一孝字信条,选择了带他走。
直到长大以后,他才知道,中年儒生那时只对他的父母说了一句话:“王字去掉最上方的一字,是个土字,而土踩在人的脚下,这个孩子是一人之下位极人臣的命格,不应该一辈子呆在这里。”
这个后来成为了吴魁师傅的中年儒生,就是言子渊,那个被誉为当代大儒,儒教之首的言子渊。
有这么一位鼎鼎大名的老师,加上吴魁心思聪颖,很快便在言子渊门下弟子中脱颖而出,言子渊也非常满意这位徒弟,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倾囊相授。
再后来,跟随言子渊学习了足足有十三年的吴魁选择了离开鲁国,离开悉心教导他十多年的老师,言子渊虽然感到很可惜,却也感受得到吴魁执意离去的心意,临行前言子渊留给他最后一句话:“你这一生,位极人臣,但是要切记不可出格,王差一横,是你命里注定。”
回到了故乡的吴魁成功的出仕,并且平步青云,尽管经历了三晋之乱,但是最终还是在魏国坐上了相国的位置,并且把握朝政大权,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正好应了当初言子渊所预示的位极人臣的话语,但是言子渊后半句话却被吴魁所忽视,以至于慢慢淡忘。
而今日吴魁暴毙惨死,身首异处,也正好应了言子渊当初后半句的忠告。
如果人死后有灵魂,那么吴魁或许会想起当初老师赠给他的后半句话,然后追悔莫及。
又或许,他仍然会不甘心,明明已经胜券在握,却终究功亏一篑。
吴魁这一生,终究是王差一横,前半生一人之下,后半生埋入黄土。
徐正大力的将吴魁以及张作虎的头颅抛在了殿外的广场上,万余名兵士不知所措的看着地上的头颅,一些眼力好的立马就辨认出了这两个头颅的主人。
一个是满脸狰狞笑容的吴魁,另一个则是满脸不可置信神色的张作虎。
其实殿外的大多数士兵都不知道今日进宫所为何事,但是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城头守备队和禁军都选择无条件的服从徐正以及张作虎的指示。
一万名禁军眼见他们的统领张作虎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照理来说是十分气愤的,但是这大梁的禁军却又实在是一个十分奇怪的存在。一万人里起码有一半是官家子弟,在军队里日夜厮混,压根就是一队乌合之众。遇上这等事故,大多数人竟然不知所措,以至于当城头守备队的五千人过来强制缴械之时,甚少有人发起反抗。
张作虎一死,徐正就是整个大梁城官阶最高的武官。
只听命于徐正的五千城头守备队很快就将少数反抗的顽固分子给消灭,徐正有序的指挥着部队缓缓退出宫外,并且嘱咐将禁军士兵暂时收押。
吴魁造反一事,大多数禁军士兵其实是毫不知情的,徐正也不打算将他们都杀掉,毕竟这也是大梁城内为数不多的军事力量。
处理完了这一系列事情过后,徐正下马回到了殿上。
在他身后,那个被宣布为逆贼之首的吴魁头颅有些孤零零的就这么被抛在了殿外。
......
年少时的吴魁是一个很没有野心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一生都会在这里度过。
后来村子里来了一个人,是一个中年儒生,略显沧桑的面庞难掩年少时的俊朗。
据他所说,他是鲁国人,出门游历至此,已经周游了七个国家。
还是个孩童的吴魁睁大着双眼,跟着村子里的孩子围在这个中年儒生身边,满脸好奇的听着中年儒生讲着外面的世界。
中年儒生的到来给这个平静的小山村带来了一丝丝的变化,兴许是喜欢上了这里恬静平淡的生活,中年儒生在这里住了下来。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村子里的孩子都会跑去中年儒生的住所,缠着他讲外面的故事,儒生也乐得和他们聊天,可是日子久了,孩童们又被新的事物吸引了注意,最后只有吴魁每天都坚持去儒生的住所。
中年儒生似乎毫不在意渐渐冷落的门庭,每日也只是在房子里读书写字,也是在儒生的身边,吴魁学会了认字。
中年儒生似乎很喜欢教人,非常有耐心的教导吴魁,吴魁的父母也乐得有个免费的教师。
有一次小吴魁问儒生:“你出来是为了见识外面的世界吗?”
中年儒生却只是笑笑道:“是,但也不全是。”
小吴魁接着问道:“那你还为了什么呢?”
中年儒生说道:“我想再找个徒弟。”
小吴魁叉着腰自豪的道:“我不就是你的徒弟吗?你都教我读书认字了。”
中年儒生有些好笑的看着小吴魁,轻声道:“我只是教你读书认字,最多算是你的启蒙老师罢了,我要找的,是能继承我衣钵的人。”
小吴魁呆呆的看着中年儒生道:“什么是衣钵?”
......
中年儒生在这个小山村待了足足一年有余,最终还是要走了,走的那一天吴魁哭着拉着中年儒生的衣袖。
“不能再住一段时间吗?”还是孩童的吴魁眨着含泪的双眼看着中年儒生,“关于外面世界的故事你还没和我讲完呢!”
中年儒生笑着摸了摸小吴魁的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要习惯离别这件事。”
小吴魁根本不懂中年儒生说的这些饱含人生道理的话,还是执着的拉着中年儒生的衣袖,说道:“我可以当你的徒弟,你带我一起走呀!”
吴魁的父母站在一旁,略有些尴尬的看着儒生,却也拿小吴魁没有一点办法。
中年儒生犹豫了一下,似乎有些下不了决定,最终他还是问出了那一句话:“你喜欢外面的世界吗?”
吴魁点头如捣蒜:“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
中年儒生笑着摇了摇头:“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有这里好呢。”
吴魁却是满脸不相信的道:“这里只有农田,有什么好的!”
中年儒生思考了一会,弯下腰来,拾起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写下了一个王字,并且说道:“还记得我教过你认的字吗,你在这个字上擦去一个笔划,如果让我满意的话,我就考虑带你走。”
吴魁的父母听到这话愣了一愣,只有小吴魁开开心心蹲下身来的用手指头抹去了最上方一横,将一个王字改成了土字。
王这个字,非常简单,却又偏偏象征着最高的地位。去掉一个笔划,也有好几种不同的可能,去掉最上面的一横,是个土字,去掉中间的一横,是个工字,去掉最下面的一横,是个干字,而去掉中间的一竖,则是一个三字。
中年儒生看着地上的土字,愣了一愣,随后自言自语道:“土地土地,正好是一个土字,王字去掉顶上一横......”
而后中年儒生露出欣慰的笑容,双眼与小吴魁对视,柔声说道:“你愿意跟我一起走吗?”
夕阳下的吴魁笑着大力点头。
后来吴魁便跟着中年儒生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吴魁都没有想明白当初他的父母为什么会答应中年儒生带着他走这个无理的请求,也想不明白,这个后来成为他师傅的男人,为什么会违背“父母在不远游”这一孝字信条,选择了带他走。
直到长大以后,他才知道,中年儒生那时只对他的父母说了一句话:“王字去掉最上方的一字,是个土字,而土踩在人的脚下,这个孩子是一人之下位极人臣的命格,不应该一辈子呆在这里。”
这个后来成为了吴魁师傅的中年儒生,就是言子渊,那个被誉为当代大儒,儒教之首的言子渊。
有这么一位鼎鼎大名的老师,加上吴魁心思聪颖,很快便在言子渊门下弟子中脱颖而出,言子渊也非常满意这位徒弟,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倾囊相授。
再后来,跟随言子渊学习了足足有十三年的吴魁选择了离开鲁国,离开悉心教导他十多年的老师,言子渊虽然感到很可惜,却也感受得到吴魁执意离去的心意,临行前言子渊留给他最后一句话:“你这一生,位极人臣,但是要切记不可出格,王差一横,是你命里注定。”
回到了故乡的吴魁成功的出仕,并且平步青云,尽管经历了三晋之乱,但是最终还是在魏国坐上了相国的位置,并且把握朝政大权,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正好应了当初言子渊所预示的位极人臣的话语,但是言子渊后半句话却被吴魁所忽视,以至于慢慢淡忘。
而今日吴魁暴毙惨死,身首异处,也正好应了言子渊当初后半句的忠告。
如果人死后有灵魂,那么吴魁或许会想起当初老师赠给他的后半句话,然后追悔莫及。
又或许,他仍然会不甘心,明明已经胜券在握,却终究功亏一篑。
吴魁这一生,终究是王差一横,前半生一人之下,后半生埋入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