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三请军师1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胡大海取了金处二州之后,大概是受了朱元璋的影响,也变得风雅起来,金处一带名士、雅儒都被他整理成资料,写成荐书推荐给朱元璋。第一名是青田人刘基,第二名是龙泉人章溢,第三名是处州人叶琛,……
朱元璋收到荐书后,自然应允,速写好聘书备好聘礼,专程派人送往金华。胡大海尚粗中有细,亲自带上聘书和聘礼,到章溢,叶琛家中把二人接到金华,又用专车把人送到应天府去,然后就带人到青田县去聘请刘基。
胡大海到青田县遍访刘基,问了很多人,无人知其所住,后来胡大海向一位卖字画的老人打听,老者熟视了一阵胡大海问道:“客官,你是外乡人吧?”
胡大海说道:“正是,我们是从应天来的,请问大爷,刘基先生家住何处?”
老人笑着说:“客官,你们有所不知,我们浙东人有个习惯,成年人只用字,不用名,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刘基先生姓刘名基字伯温,名是父母和长辈才能用,字是江湖朋友叫的,所以刘基这个名除了长一辈的人知道外,年轻人都不会有人知道,所以,你就打听不到他的住地。今天算你们运气好,问到了我,我可以告诉你,他家住在青田县西南的南田镇,你到南田镇去问刘伯温的家,就没有人不知道。”
胡大海拱了一下手说道:“谢谢老先生指教了。”
胡大海到了南田镇很容易就找到了刘伯温的家。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山下的小河边,有一片古香古色的瓦房,座落在一块平地上,周围长满了青松翠柏,村口有一株千年银杏树站在路边。穿过一片树荫就来到大门口。
胡大海一行下了马,敲了一会大门,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开了门问道:“你们找谁?”
胡大海有礼貌地问:“请问刘伯温先生在家吗?”
年轻人问道:“请问你们是谁?”
胡大海道:“我是应天府吴国公朱元璋帐下,金华守将胡大海,今天特来拜会先生。”
年轻人说道:“我记不下这么多名字,你说简单些吧!”
胡大海说道:“就说金华守将胡大海特来拜会先生。”
年轻人说道:“你们请等一会。”
年轻人说完就关门而去。不一会儿年轻人又打开大门对胡大海说道:“请胡将军把马拴在外面,请跟我进来吧!”
胡大海将马缰交给手下的人说道:“你们在外等一会儿,我一个先进去看看再说。”
胡大海跟年轻人走进大门,大门里是一个四合院,穿过四合院再向里走,又来到一个略小些的四合院,进了这个院左边是客厅,房屋古香古色,清静而雅致,年轻人对胡大海说道:“请将军到客厅用茶,先生在里边等你。”
胡大海进到客厅里,只见壁上挂了很多字画,中堂上挂着一幅飞鹰图,堂上坐着一人,约五十岁左右,中等身材,身体健壮,精神饱满,五绺短须。胡大海上前一步拱手道:“拜见刘先生,末将乃金华守将胡大海,今日特前来拜望先生,实在有些搪突,请先生多多见谅!”
刘先生忙起身笑着说:“胡将军太客气了,我乃一介村夫,今天胡将军光临寒舍,真是蓬门生辉。不知将军所来何事?请坐下用茶。”
胡大海拱手说道:“刘先生,我主乃是应天府吴国公朱元璋,闻先生乃浙东第一名士,是饱读诗书,博学多问之士,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天下之志,特委派末将专程来请先生到应天府,商讨国家大事。”
胡大海说完,从怀里掏出聘书和聘礼单,双手恭恭敬敬呈给刘伯温。刘伯温接在手中,顺手接过来番了一下,又将原物奉还给胡大海说道:“胡将军,你刚才的言语过重了,实在叫刘基惭愧,我不过是一山野村夫,才疏学浅,实在有辱下问。对于吴国公的一番心意,我刘基表示感谢。但我现在有老母在堂,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我老母现年九十有一,所以实在难以从命,请胡将军代我向吴国公表示歉意。他日有机会定为吴国公效劳。”
正在此时,进来一个下人报告:“刘先生,给老夫人看病的医生来了。”
刘伯温对下人说道:“你去把医生领到夫人处,让夫人把医生带到后堂去给老夫人看病,我这里有客人,暂时走不开,等会我再进来。你去办吧。”
下人答应一声出去了,刘伯温对胡大海歉意道:“真是对不起,老母正在病中,刘基确实无法离家,今天的情况胡将军你是亲眼看到的,请胡将军在吴国公面前多多美言几句。”
胡大海一听,知道这是主人在下逐客令,他没有办法,只好起身告辞。胡大海要留下聘礼,刘伯温坚持不收,胡大海只好带回。
朱元璋接到胡大海的报告,忙招来许瑗,向他了解刘伯温的情况。许瑗说道:“刘基字伯温,浙江处州青田县南田镇人,此人乃浙江第一名士。元朝进士出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浙江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后弃官隐居,曾着书《郁离子》,揭露元朝暴政。精通天文、地利、兵法、刑律,有经天纬地之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明公难道没听说过浙东人的一句话吗?‘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张士诚曾多次派人聘请他,都被他婉言谢绝。如果明公能得到此人辅佐,定能完成大业。”
朱元璋听罢,眼中放出光芒来。他十分遗憾地说:“我在婺州时,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许瑗说道:“那时处州尚未攻下,主公来去匆匆,哪能顾及此事?”
朱元璋在房里不安地走来走去,他走到许瑗面前说道:“你说说,有什么办法可以请到刘伯温?只要我有的,要什么我给什么?”
许瑗想了一下说道:“主公,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把刘伯温请来。”
“快说,有什么办法?”
“据我所知,主公麾下总制孙炎和刘伯温是好友,令孙炎带上厚礼前去,没有办不好的。”许瑗说道。
朱元璋忙召来孙炎,令孙炎带上聘礼和聘书前往金华,见了胡大海,他们一同前往南田。
到了刘伯温家,一看不巧,刘伯温老母刚去世,刘伯温正在忙于老母的丧事。
刘伯温还是把二人迎进客厅,茶毕,孙炎献上朱元璋书信,聘书和聘礼,刘伯温看信毕,孙炎说明来意,并说:“……先生身怀济世之才,岂可终老林下,大丈夫在世就是要大展宏图,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慰生平。现在吴国公思贤如渴,天下学习,志士尽归心。国公久仰先生大名,特令在下前来邀请先生北上,赴金陵共商国事,望先生休要推辞。”
刘伯温听了对孙炎道:“对于吴国公的美意我刘基深感谢意。但我的情况你们二位是知道的,我母亲刚去世,有热孝在身,不能远行。历朝至今丁忧在身,三年不仕,以尽人子之道。草民听说,吴国公在金陵曾提倡‘以孝治天下’,我母亲新逝,刘基只知尽孝,其他诸事一律不问,这一点料想吴国公也能体谅。现在草民俗务繁忙,恕不奉陪。”
这是明显的逐客令,二人没法,只好告辞而出。孙炎忽然想起,这是自己失礼了,自己不远千里来到刘家,正逢母逝,自己不曾吊唁,却开口就是下聘什么的,这简直太不近人情了,孙炎对胡大海说道:“我们俩办事能力太差,太不近人情,我们实在太失礼了,被赶出来是自作自受,是应该的,我们应先吊孝,后下聘。”
胡大海也说道:“对,我们应该先吊孝,后相机下聘。人家正在悲痛之际,我们这完全是不顾人家的感受。我们失礼事大,现在赶快回处州去,备齐礼品,明天来吊孝。礼缺后补嘛,明天隆重地来吊孝,是挽回失礼的最好方法,这是给悲痛的人的最好安慰。”
二人带上人马急速赶回处州,连夜叫耿再成准备了四份不同的祭礼,应天府吴国公朱元璋,应天府总制孙炎,金华总兵胡大海,处州总兵耿再成,一路大队人马来到南田进行吊孝。这一下哄动了青田县和文成县,连这两个县的县令和社会名流都纷纷来到南田刘府来吊孝,整个吊孝过程风风光光,热闹非凡。连刘伯温也觉得他们会办事。孙炎离开时对自己失礼再三向刘伯温表示歉意,同时留下黄金百两作吊礼,刘伯温坚持不收,孙炎道:“这是吴国公送给老夫人修墓用的,与聘礼毫不相干,刘先生没有理由拒绝的。”
“礼太重了。”刘伯温为难说道。
“那是你和吴国公之间的事。你以后当面谢他好了。”孙炎说道。
孙、胡、耿三人告别刘伯温,带着随从离开南田。孙炎星夜赶回应天向朱元璋复命。朱元璋未能聘请到刘伯温未免有些失望,当孙炎谈到自己代表吴国公送百两黄金作祭礼之事时,朱元璋夸奖道:“好,这件事你做对了,给第三次我亲自出马留下了伏笔。可是,丁忧要等三年,三年以后才能聘他出山,这时间太长了!”
孙炎说道:“那倒用不着三年。孟子说过:‘亲丧故所致敬也。生,侍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按浙东风俗,七七四十九天,断七之后,即可远行。所以,只有等四十九天以后再提此事也不迟。不过依卑职之见,这次最好主公亲自去一趟为好。”
“看来只有这样办了。”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算着日子过了一个半月,李善长对朱元璋道:“主公,昔日刘皇叔三顾茅庐,最后是斋戒三日才请来诸葛亮,既然是刘伯温有经天纬地之才,主公也应该斋戒三日,表示爱才的决心。”
朱元璋点着头说道:“你说得对,我也斋戒三日吧!”
朱元璋正准备去南田,忽下人来报:“有一僧一道要面见吴国公。”
朱元璋一听知道是老熟人周颠和尚和铁冠道人张中来了,忙出堂相迎。
朱元璋见了二位高僧和道人,忙拱手道:“二位师叔,好几年没有见了,今天是哪阵风把二位仙人给吹来了?里面请坐。”
周颠和尚边走边说:“肯定是东南风把我们吹来的。怎么样,牛鼻子老道,我说嘛,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你看我们的朱元璋,几年不见,变化不小呵,我都快认不出来了,人也长白了,也精神了不少。”
张中道人说道:“人家正是春风得意,蒸蒸日上之时,当然精神舒畅。”
朱元璋招呼二人坐下,下人端来茶,周颠接过茶品了一口说道:“嗯,好茶。正宗龙井茶,不错。但比起我们雁荡山茶叶来,香味就不浓。”
朱元璋也喝了一口茶,说道:“请问二位师叔,这次到应天来所为何事?是常住还是路过?”
周颠和尚放下茶杯道:“我们这次来,主要有点债务要彻底解决一下,然后我们两个趁着春光明媚,到泰山、嵩山去一下。”
朱元璋羡慕地说:“两位师叔好雅兴,真是闲云野鹤,无忧无虑,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可惜,我没有福气过这样的日子了。”
“你是富贵场中人,你的富贵日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呢!”张中道人道。
朱元璋不解地问道:“你们两位师叔也有凡事债务相累?”
周颠和尚说道:“有,债主就是你朱元璋。”
朱元璋吃惊地问道:“我?我怎么不记得你们欠我什么?即使有,那也就免了。”
周颠和尚说道:“我也不转弯抹角了,那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当年你在固州圣水寺给我送来的信,在信上你师父托我今后在事业上给与支持,在你即将走上正轨时给你物色一个帮手、军师,我们今天给你明说,你现在是水到渠成了。”
朱元璋高兴地说:“我也找到了一个军师,已经去请了两次,可是没有请到,他就是当年你常说的刘伯温。”
周颠和尚叱朱元璋道:“去,去,去!你这也算尊重人才?派一员武将去,这算什么?还算好,胡大海总算不像张飞一样火爆:‘用一条麻绳缚来’,你们差点把事情办砸。人家母亲刚去世,你们不去吊孝,反而去下聘书,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还算好,你们的补救措施还算得体,注意:今后办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在情理之中。”
朱元璋说道:“那都是下人没有见识干的事。”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每次都是他亲自去请,这边第三次你必须亲自去,再不能出差错了,请不请得来,就看你朱元璋的心诚不诚。不管你能不能请来,你给我们的报酬我是不能退还你的。白纸上已写成黑字,是不能反悔的。”周颠和尚认真地说。
“什么报酬?”朱元璋反问道。
周颠和尚说道:“就是当年你答应给我们的南北雁荡山。怎么啦?忘啦?真是贵人多忘事。”
胡大海取了金处二州之后,大概是受了朱元璋的影响,也变得风雅起来,金处一带名士、雅儒都被他整理成资料,写成荐书推荐给朱元璋。第一名是青田人刘基,第二名是龙泉人章溢,第三名是处州人叶琛,……
朱元璋收到荐书后,自然应允,速写好聘书备好聘礼,专程派人送往金华。胡大海尚粗中有细,亲自带上聘书和聘礼,到章溢,叶琛家中把二人接到金华,又用专车把人送到应天府去,然后就带人到青田县去聘请刘基。
胡大海到青田县遍访刘基,问了很多人,无人知其所住,后来胡大海向一位卖字画的老人打听,老者熟视了一阵胡大海问道:“客官,你是外乡人吧?”
胡大海说道:“正是,我们是从应天来的,请问大爷,刘基先生家住何处?”
老人笑着说:“客官,你们有所不知,我们浙东人有个习惯,成年人只用字,不用名,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刘基先生姓刘名基字伯温,名是父母和长辈才能用,字是江湖朋友叫的,所以刘基这个名除了长一辈的人知道外,年轻人都不会有人知道,所以,你就打听不到他的住地。今天算你们运气好,问到了我,我可以告诉你,他家住在青田县西南的南田镇,你到南田镇去问刘伯温的家,就没有人不知道。”
胡大海拱了一下手说道:“谢谢老先生指教了。”
胡大海到了南田镇很容易就找到了刘伯温的家。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山下的小河边,有一片古香古色的瓦房,座落在一块平地上,周围长满了青松翠柏,村口有一株千年银杏树站在路边。穿过一片树荫就来到大门口。
胡大海一行下了马,敲了一会大门,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开了门问道:“你们找谁?”
胡大海有礼貌地问:“请问刘伯温先生在家吗?”
年轻人问道:“请问你们是谁?”
胡大海道:“我是应天府吴国公朱元璋帐下,金华守将胡大海,今天特来拜会先生。”
年轻人说道:“我记不下这么多名字,你说简单些吧!”
胡大海说道:“就说金华守将胡大海特来拜会先生。”
年轻人说道:“你们请等一会。”
年轻人说完就关门而去。不一会儿年轻人又打开大门对胡大海说道:“请胡将军把马拴在外面,请跟我进来吧!”
胡大海将马缰交给手下的人说道:“你们在外等一会儿,我一个先进去看看再说。”
胡大海跟年轻人走进大门,大门里是一个四合院,穿过四合院再向里走,又来到一个略小些的四合院,进了这个院左边是客厅,房屋古香古色,清静而雅致,年轻人对胡大海说道:“请将军到客厅用茶,先生在里边等你。”
胡大海进到客厅里,只见壁上挂了很多字画,中堂上挂着一幅飞鹰图,堂上坐着一人,约五十岁左右,中等身材,身体健壮,精神饱满,五绺短须。胡大海上前一步拱手道:“拜见刘先生,末将乃金华守将胡大海,今日特前来拜望先生,实在有些搪突,请先生多多见谅!”
刘先生忙起身笑着说:“胡将军太客气了,我乃一介村夫,今天胡将军光临寒舍,真是蓬门生辉。不知将军所来何事?请坐下用茶。”
胡大海拱手说道:“刘先生,我主乃是应天府吴国公朱元璋,闻先生乃浙东第一名士,是饱读诗书,博学多问之士,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天下之志,特委派末将专程来请先生到应天府,商讨国家大事。”
胡大海说完,从怀里掏出聘书和聘礼单,双手恭恭敬敬呈给刘伯温。刘伯温接在手中,顺手接过来番了一下,又将原物奉还给胡大海说道:“胡将军,你刚才的言语过重了,实在叫刘基惭愧,我不过是一山野村夫,才疏学浅,实在有辱下问。对于吴国公的一番心意,我刘基表示感谢。但我现在有老母在堂,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我老母现年九十有一,所以实在难以从命,请胡将军代我向吴国公表示歉意。他日有机会定为吴国公效劳。”
正在此时,进来一个下人报告:“刘先生,给老夫人看病的医生来了。”
刘伯温对下人说道:“你去把医生领到夫人处,让夫人把医生带到后堂去给老夫人看病,我这里有客人,暂时走不开,等会我再进来。你去办吧。”
下人答应一声出去了,刘伯温对胡大海歉意道:“真是对不起,老母正在病中,刘基确实无法离家,今天的情况胡将军你是亲眼看到的,请胡将军在吴国公面前多多美言几句。”
胡大海一听,知道这是主人在下逐客令,他没有办法,只好起身告辞。胡大海要留下聘礼,刘伯温坚持不收,胡大海只好带回。
朱元璋接到胡大海的报告,忙招来许瑗,向他了解刘伯温的情况。许瑗说道:“刘基字伯温,浙江处州青田县南田镇人,此人乃浙江第一名士。元朝进士出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浙江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后弃官隐居,曾着书《郁离子》,揭露元朝暴政。精通天文、地利、兵法、刑律,有经天纬地之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明公难道没听说过浙东人的一句话吗?‘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张士诚曾多次派人聘请他,都被他婉言谢绝。如果明公能得到此人辅佐,定能完成大业。”
朱元璋听罢,眼中放出光芒来。他十分遗憾地说:“我在婺州时,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许瑗说道:“那时处州尚未攻下,主公来去匆匆,哪能顾及此事?”
朱元璋在房里不安地走来走去,他走到许瑗面前说道:“你说说,有什么办法可以请到刘伯温?只要我有的,要什么我给什么?”
许瑗想了一下说道:“主公,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把刘伯温请来。”
“快说,有什么办法?”
“据我所知,主公麾下总制孙炎和刘伯温是好友,令孙炎带上厚礼前去,没有办不好的。”许瑗说道。
朱元璋忙召来孙炎,令孙炎带上聘礼和聘书前往金华,见了胡大海,他们一同前往南田。
到了刘伯温家,一看不巧,刘伯温老母刚去世,刘伯温正在忙于老母的丧事。
刘伯温还是把二人迎进客厅,茶毕,孙炎献上朱元璋书信,聘书和聘礼,刘伯温看信毕,孙炎说明来意,并说:“……先生身怀济世之才,岂可终老林下,大丈夫在世就是要大展宏图,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慰生平。现在吴国公思贤如渴,天下学习,志士尽归心。国公久仰先生大名,特令在下前来邀请先生北上,赴金陵共商国事,望先生休要推辞。”
刘伯温听了对孙炎道:“对于吴国公的美意我刘基深感谢意。但我的情况你们二位是知道的,我母亲刚去世,有热孝在身,不能远行。历朝至今丁忧在身,三年不仕,以尽人子之道。草民听说,吴国公在金陵曾提倡‘以孝治天下’,我母亲新逝,刘基只知尽孝,其他诸事一律不问,这一点料想吴国公也能体谅。现在草民俗务繁忙,恕不奉陪。”
这是明显的逐客令,二人没法,只好告辞而出。孙炎忽然想起,这是自己失礼了,自己不远千里来到刘家,正逢母逝,自己不曾吊唁,却开口就是下聘什么的,这简直太不近人情了,孙炎对胡大海说道:“我们俩办事能力太差,太不近人情,我们实在太失礼了,被赶出来是自作自受,是应该的,我们应先吊孝,后下聘。”
胡大海也说道:“对,我们应该先吊孝,后相机下聘。人家正在悲痛之际,我们这完全是不顾人家的感受。我们失礼事大,现在赶快回处州去,备齐礼品,明天来吊孝。礼缺后补嘛,明天隆重地来吊孝,是挽回失礼的最好方法,这是给悲痛的人的最好安慰。”
二人带上人马急速赶回处州,连夜叫耿再成准备了四份不同的祭礼,应天府吴国公朱元璋,应天府总制孙炎,金华总兵胡大海,处州总兵耿再成,一路大队人马来到南田进行吊孝。这一下哄动了青田县和文成县,连这两个县的县令和社会名流都纷纷来到南田刘府来吊孝,整个吊孝过程风风光光,热闹非凡。连刘伯温也觉得他们会办事。孙炎离开时对自己失礼再三向刘伯温表示歉意,同时留下黄金百两作吊礼,刘伯温坚持不收,孙炎道:“这是吴国公送给老夫人修墓用的,与聘礼毫不相干,刘先生没有理由拒绝的。”
“礼太重了。”刘伯温为难说道。
“那是你和吴国公之间的事。你以后当面谢他好了。”孙炎说道。
孙、胡、耿三人告别刘伯温,带着随从离开南田。孙炎星夜赶回应天向朱元璋复命。朱元璋未能聘请到刘伯温未免有些失望,当孙炎谈到自己代表吴国公送百两黄金作祭礼之事时,朱元璋夸奖道:“好,这件事你做对了,给第三次我亲自出马留下了伏笔。可是,丁忧要等三年,三年以后才能聘他出山,这时间太长了!”
孙炎说道:“那倒用不着三年。孟子说过:‘亲丧故所致敬也。生,侍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按浙东风俗,七七四十九天,断七之后,即可远行。所以,只有等四十九天以后再提此事也不迟。不过依卑职之见,这次最好主公亲自去一趟为好。”
“看来只有这样办了。”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算着日子过了一个半月,李善长对朱元璋道:“主公,昔日刘皇叔三顾茅庐,最后是斋戒三日才请来诸葛亮,既然是刘伯温有经天纬地之才,主公也应该斋戒三日,表示爱才的决心。”
朱元璋点着头说道:“你说得对,我也斋戒三日吧!”
朱元璋正准备去南田,忽下人来报:“有一僧一道要面见吴国公。”
朱元璋一听知道是老熟人周颠和尚和铁冠道人张中来了,忙出堂相迎。
朱元璋见了二位高僧和道人,忙拱手道:“二位师叔,好几年没有见了,今天是哪阵风把二位仙人给吹来了?里面请坐。”
周颠和尚边走边说:“肯定是东南风把我们吹来的。怎么样,牛鼻子老道,我说嘛,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你看我们的朱元璋,几年不见,变化不小呵,我都快认不出来了,人也长白了,也精神了不少。”
张中道人说道:“人家正是春风得意,蒸蒸日上之时,当然精神舒畅。”
朱元璋招呼二人坐下,下人端来茶,周颠接过茶品了一口说道:“嗯,好茶。正宗龙井茶,不错。但比起我们雁荡山茶叶来,香味就不浓。”
朱元璋也喝了一口茶,说道:“请问二位师叔,这次到应天来所为何事?是常住还是路过?”
周颠和尚放下茶杯道:“我们这次来,主要有点债务要彻底解决一下,然后我们两个趁着春光明媚,到泰山、嵩山去一下。”
朱元璋羡慕地说:“两位师叔好雅兴,真是闲云野鹤,无忧无虑,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可惜,我没有福气过这样的日子了。”
“你是富贵场中人,你的富贵日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呢!”张中道人道。
朱元璋不解地问道:“你们两位师叔也有凡事债务相累?”
周颠和尚说道:“有,债主就是你朱元璋。”
朱元璋吃惊地问道:“我?我怎么不记得你们欠我什么?即使有,那也就免了。”
周颠和尚说道:“我也不转弯抹角了,那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当年你在固州圣水寺给我送来的信,在信上你师父托我今后在事业上给与支持,在你即将走上正轨时给你物色一个帮手、军师,我们今天给你明说,你现在是水到渠成了。”
朱元璋高兴地说:“我也找到了一个军师,已经去请了两次,可是没有请到,他就是当年你常说的刘伯温。”
周颠和尚叱朱元璋道:“去,去,去!你这也算尊重人才?派一员武将去,这算什么?还算好,胡大海总算不像张飞一样火爆:‘用一条麻绳缚来’,你们差点把事情办砸。人家母亲刚去世,你们不去吊孝,反而去下聘书,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还算好,你们的补救措施还算得体,注意:今后办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在情理之中。”
朱元璋说道:“那都是下人没有见识干的事。”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每次都是他亲自去请,这边第三次你必须亲自去,再不能出差错了,请不请得来,就看你朱元璋的心诚不诚。不管你能不能请来,你给我们的报酬我是不能退还你的。白纸上已写成黑字,是不能反悔的。”周颠和尚认真地说。
“什么报酬?”朱元璋反问道。
周颠和尚说道:“就是当年你答应给我们的南北雁荡山。怎么啦?忘啦?真是贵人多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