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宋传奇 > 第四十二章 上元节(一)

第四十二章 上元节(一)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榛几乎一夜未眠。

    晨光透窗,依然不觉丝毫困倦。

    他将千字文书卷从头至尾再读一遍。眼前不再是一个个字,也不只是一笔一划,而是一招一式,皆如蝶舞翩翩,飞鱼灵动。戟端所至,落笔成书。

    推门而出,冷风拂面,竟觉阵阵快意。

    大名府的冬天似乎比汴京更寒,风也更凉。在千字文的一字一画中,赵榛寻到了丝丝暖意。

    尽管“轻佻,不足以临天下”,尽管懦弱屈膝,失国被掳,但他毕竟是自己的父亲,血浓于水。那个从容执笔,俊逸飘洒的身影又浮印在灯光烛影里。

    整个冬天,大名城都很平静。平静得让人不安。

    金人遁去,似乎就此便消逝了踪迹。

    马扩依旧每日紧张忙碌,巡视城防,加固修复城墙,操练兵士。赵榛每每也参与其中,但更多的时间是待在房中,读兵书,读千字文书卷,练戟。

    倦了,烦了,就去灵儿那里,看她给人诊病,陪大通老人说说闲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如一家古老的水车,虽然笨重陈旧,依然不知疲倦地吃力转动。

    渐近上元。

    古时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上元天官赐福的日子,正月为元月,十五是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也称元宵节。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一入新正,灯火日盛。

    照依东京汴梁的体制,往年这个时候,大名府都要大张灯火,全城军民同乐。

    今年因金兵压境,怕惹出祸端,本是要歇了放灯。可上元节毕竟是宋人一年中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没了灯火,这年总觉得没过完。

    眼下金兵已经退去,让百姓们好好乐呵一番,也算是去去晦运,压压惊。

    王如龙极力主张一切如常,营造太平年景的盛象。马扩也不想拂了满城百姓的心意,两人于是一拍即合。

    马扩令增加了守城的兵士,各大城门对来往的人格外严加盘查;又特别安排沙真带了铁骑骑兵,绕城巡逻。

    天刚擦黑,灵儿就拉着赵榛出了门。

    晚饭早早就吃完了,灵儿特意煮了“浮圆子”。爷爷借口人多,腿脚也不灵便,自己说不要跟着一起观灯。

    灵儿虽然觉得有些遗憾,但也怕爷爷累着。而且和爷爷一起出门,走路慢慢吞吞的,老是要等他。这上元节人这么多,挤丢了也不一定。

    她去给爷爷铺好床被,灌了汤婆子(暖足瓶),嘱咐几句,才放心走开。

    赵榛穿了灵儿新做的棉袍,喜气洋洋。

    灵儿一袭白衣,乌髻高耸,插了一支银钗,俏艳艳一张粉脸,目若秋水。

    家家灯火,处处管弦。

    街上已经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两边茶坊酒肆的门前,都挂满了灯笼。大大小小,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熠熠闪光。

    前街后巷,家家户户的门前也都挂着灯,五采琉璃泡灯如繁星闪烁。

    沿街而行,人声鼎沸。也许是被战争的阴云压抑得太久了,才入夜,大街小巷已是摩肩接踵,行人如蚁。

    苏州的五色琉璃灯,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应有尽有。

    灯以苏州、福州为冠,新安灯虽是晚出,却更为精妙绝伦。

    苏灯大者直径三四尺,五色琉璃制成,上有山水人物,花竹翎毛,光彩炫目;福灯通体洁白,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新安灯灯圈灯骨全部用琉璃所制,剔透纤巧,更加奇巧。

    走马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珠子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此种最奇。

    上元之夜,不管是官宦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来来往往。大人头上戴着灯,小孩子手里挑着灯,闪闪烁烁,溢彩流光,好不热闹。

    好多人头上插了枣栗大小的灯球,还饰以珍珠和翡翠,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有好事者甚至戴了“火杨梅”。那是将干枣粉和木炭屑拌在一起,浇上油蜡,团成圆球,穿到铁枝上,点着放在头顶。

    人群一阵涌动,只见几十个人举着一个龙灯风风火火奔过来。

    那龙灯用竹篾扎成,外面包裹白布,布上以蓝笔画出龙鳞,竹篾中间安置灯烛点亮。赵榛眼睛一亮,那分明就是汴京城的万龙灯。

    一阵欢呼叫好,龙灯之后紧跟着一伙舞鲍老的。舞者头戴面具,扭身舞袖,动作模仿傀儡,模样极是滑稽可笑。

    鼓敲锣响,人群发出阵阵笑声。赵榛看去,不觉笑了。原来是知府王如龙坐在轿子里,被轿夫抬着走了过来。

    轿帘高挑,王如龙扶着轿杆,摇头晃脑,左顾右盼。他官帽歪斜,脸上黑红,大声喊着什么,显是喝了不少酒。

    赵榛唯恐被他看到,忙拉住灵儿躲到人群后面。

    跟随在轿子后面的几个差官,则背了大大的布袋,向街上的小贩派钱,每人数十文。这是官府祝小贩们新年生意兴隆,发大财称为“买市”。

    灵儿觉得好玩,挣脱开赵榛的手,从旁边的小贩手里抢过一个盘子,也去领派钱。

    那差官见一俏丽少女,笑盈盈地走了过来,先是一愣。再低头看见她手中的盘子,也笑了,遂把几张纸币递给灵儿。想了一下,又再拿出几张给了灵儿。

    灵儿一脸得意色,自己留了一张,把剩下的全给了那小贩。

    随着人流,慢慢向前。

    东安门的广场上,用竹木、彩帛搭建成巨大的灯山。上面站着身姿曼妙的歌妓美女,衣裙飘飘,迎风招展,宛若神仙,灯光映照之下,很是好看。

    灯山又叫鳌山,用彩灯堆叠,形状如传说中的巨鳌,故而得名。其上结彩悬花,张挂着几千碗花灯。入夜灯山万灯齐亮,照得如同白昼。

    灯山两旁各有一尊菩萨灯。

    文殊菩萨身跨狮子,普贤菩萨骑着白象,两座塑像均高达数丈,眼冒金光。那金光即菩萨头部镂空,置巨灯于其间,灯光从眼孔射出。

    两位菩萨手掌高高竖起,五指粗如人腿,股股水流从指尖喷出,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东安门外的大街大广场上,官府以棘刺围绕成一个大圈,长约百余丈,叫作“棘盆”。棘盆内搭建了乐棚,棚内各色彩灯照耀如同白日,鼓乐齐奏,还表演走绳、爬竿、掷剑等杂戏。

    在每一坊巷口有乐棚的地方,都设有“小影观戏棚子”。棚内有艺人借助灯光、手势、纸人和皮影在布景上投射出简单有趣的动画,吸引小孩围观。跟随家人一起上街观灯的小孩,若与家人走散,往往被影戏吸引,家人可去此处寻找。

    赵榛和灵儿走走停停,看得眼花缭乱。

    眼前一条街巷,挤满了人,大家都在猜灯谜。

    只见一盏走马灯下,高悬一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灵儿看看,只是摇头。赵榛搜刮肚肠,却也一时难解。抬头见墙头的旗帜在风中卷舒,脑中有了主意,提笔去写:“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灵儿拍着巴掌,连声叫好。旁边的人围过来,也是称赞不已。

    再往前去,见两幅长长的对联,写着一个灯谜: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边上已经围了好几个人,却都是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猜不出个所以然。

    灵儿看着一条条灯谜和猜谜的人,眼睛眨来眨去,忽然大叫一声:“赵振哥哥,我猜出来了!”

    赵榛还在沉思,忽听灵儿叫,抬头看时,她已去了那边,写了两个字:“猜谜”。

    围观的人恍然大悟,直拍脑袋。

    灵儿拿了一盏莲花灯,一脸兴奋,蹦跳着跑了过来。

    好不容易到了人群稀疏处,见小巷中走出一小贩。

    那小贩身背竹架,腰间悬着皮鼓,竹架前罩着一把青伞,伞下悬着几只灯笼。一边走,一边击鼓,一只手却转动伞柄,青伞和伞下的彩色小灯笼团团飞转,好似走马灯。

    小贩在叫卖焦。焦是面粉和米粉各半,掺上砂糖,搓成小圆球,放入油锅里炸,味道甘甜爽脆。

    灵儿摸出几文钱,向小贩买了几个焦。拉着赵榛,坐到街边的石凳上吃了起来。

    城楼上放起了烟火,高空中绽开一朵朵银花。街上行人驻足,都望向那烟花灿烂。

    城墙上,一排排灯槊高插,直指向天,若朵朵荷花盛开,照得城头一片通明。

    那灯槊乃毛竹所制成,其状如大槊。取碗口粗的大毛竹,削去枝叶,将顶端破成细条,两两对接,中段捆扎固定,下半部分压成圆球,上半部分掰成莲花瓣状,圆球中插蜡烛,莲心处放灯盏。也称“莲花槊”。

    在灿烂的灯火中,灵儿吃着焦,笑吟吟的,盯着空中的火花,吹弹欲破的脸上满是幸福和满足,快乐得像个小孩。

    赵榛痴痴地看着灵儿,心中柔软得要化了。